作品原文
古離別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 。
黃雲蔽千里 ,遊子何時還 ?
送君如昨日,檐則露已團 。
不惜蕙草晚 ,所悲道里寒 。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
願一見顏色 ,不異瓊樹枝 。
兔絲及水萍 ,所寄終不移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古離別:原是關於親友(特別是夫妻)離別相送或別後相思的一類詩的總題目。其來源是根據《楚辭·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贈蘇武的“良時不可再,離別在須臾”等詩意擬訂的一個題目。又有人作“生別離”、“長別離”、“遠別離”,都是相同的意思。
乃至:竟至。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境內。關址在代縣西北雁門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盤旋崎嶇,大雁飛出於其間,故名之日雁門關。是我國北方古代有名的軍事重地。
黃云:指塵埃和雲彩相連形成的景象。蔽:遮蓋,擋。
遊子:離家在外或久居異鄉的人,這裡指思婦的丈夫。
團:圓。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開紅花,很香,俗名佩蘭。
道里:路程,途中。
顏色:容貌。見顏色:指見上丈夫一面。
不異:相同。瓊樹:傳說中仙山上的樹。
兔絲:即“菟絲”,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柔,呈絲狀,常纏繞在樹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長。萍:即浮萍,又稱“青萍”,水生植物,葉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條根。
所寄:萍寄託於水,菟絲寄託於樹。
1.古離別:原是關於親友(特別是夫妻)離別相送或別後相思的一類詩的總題目。其來源是根據《楚辭·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贈蘇武的“良時不可再,離別在須臾”等詩意擬訂的一個題目。又有人作“生別離”、“長別離”、“遠別離”,都是相同的意思。
2.乃至:竟至。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境內。關址在代縣西北雁門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盤旋崎嶇,大雁飛出於其間,故名之日雁門關。是我國北方古代有名的軍事重地。
3.黃云:指塵埃和雲彩相連形成的景象。蔽:遮蓋,擋。
4.遊子:離家在外或久居異鄉的人,這裡指思婦的丈夫。
5.團:圓。
6.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開紅花,很香,俗名佩蘭。
7.道里:路程,途中。
8.顏色:容貌。見顏色:指見上丈夫一面。
9.不異:相同。瓊樹:傳說中仙山上的樹。
10.兔絲:即“菟絲”,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柔,呈絲狀,常纏繞在樹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長。萍:即浮萍,又稱“青萍”,水生植物,葉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條根。
11.所寄:萍寄託於水,菟絲寄託於樹。
白話譯文
我們相隔這樣遙遠,你竟到了邊塞雁門關。
只見滾滾的黃塵無邊,籠罩著千里荒原,什麼時候你才能返回家園?
依依惜別的那一幕,就如同發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覺,已經秋露沾滿。
不是悲傷蕙草將被嚴霜摧殘,悲的是你在遠方挨凍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離別太久遠。
哪怕是僅僅見上一眼,也賽過得到玉樹瓊枝萬千。
浮萍永遠相依水面,兔絲總要寄身樹間。
創作背景
詩人最喜歡擬古,於是創作出三十首擬漢、魏、晉、宋諸家的五言詩,總稱“雜體詩三十首”,此詩即是其中的第一首,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開篇的“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二句交代女主人公與丈夫分離的原因及丈夫遠去的地點。前句一個“遠”字突兀而來,先聲奪人,好似蓄積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發口,噴涌而出,給人以極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謂的“意在筆先”。同時一語雙關——既指距離的遙遠,又指時間的久遠。後句則指明了距離之遙遠。
接著的“黃雲蔽千里,遊子何時還”二句暗用《古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的語意,先從分別寫起,寫女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著征人,後寫女主人公的關切之詞就脫口而出,伸足上文,既勾勒了塞外荒涼,又表現出思婦的愁緒。這裡,詩人以“黃雲”這一塞外常見的現象給人一種悲涼、蒼茫之感,顯露出遊子形單影隻、悽惻彷徨之狀。
再接著的“送君如昨日,檐則露已團。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四句指明了時間的久遠。其中,前兩句與“遊子何時還”意相連貫;後兩句中的“蕙草”是女主人公自比,表明她不憐惜自己容貌衰老,擔憂的是遠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見於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傳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波動,以及對丈夫的溫柔體貼。然後從女主人公相思的痛苦寫到對丈夫的忠貞不渝,最終把感情從自愁狀態中解脫出來,用以安慰對方,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征人溫柔敦厚之至的體貼。
之後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兩句以“長別離”幾個字表達了女主人淚如雨下之際傾訴出來的失望和哀怨之情,而用往復迴環的方式再次強調了夫婦相隔之遠則形成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其中的一個“長”字將空間感覺轉換成的時間感覺,加重了別離的痛苦。
漫長的別離,渺茫的歸期,順理成章地導出了女主人公的願望:“願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這兩句以“一見”、“不異”見出感情的濃度。在正常的夫婦生活中,“一見顏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女主人卻把它當成自己的最大希望,並且說如能實現這個希望,那將是對她的最大安慰和療救,突出了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強烈與迫切。最後的“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兩句是女主人公的宣誓,更進一步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愛戀。
全詩用的是訴說的口吻,極富抒情性,語言淺顯自然,顯得家常而親切,化用了《古詩十九首》的一些語句而熔鑄得渾然一體,雖是摹擬而不雷同,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韋鳳娟: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將過去、現實與未來交織起來,以情貫之,把思婦懷人的情懷寫得深婉纏綿。(《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作者簡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歷仕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三朝。早年仕途不得意,而在文學創作上獲得很大成功。蕭道成廢宋建齊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丞、國子博士、御史中丞等職。蕭衍執政後遷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伯。其詩意趣深遠,善於刻畫模擬;其賦遣詞精工,尤以《別賦》、《恨賦》膾炙人口。其優秀作品多作於早先仕途坎坷之時,後來仕途得意,便無佳作,世稱“江郎才盡”。今有《江文通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