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據《張氏族譜》載:“祖由棗強縣遷來,在一枯河旁立村,取名枯河道。”明嘉靖44年(1566年)記載有“枯河道”,民國25年縣誌載有“枯河道”。1959年3月,分為古東、古西兩個行政村。
經濟概況
該村耕地面積1740畝,屬打漁張引黃灌區。林地50畝,淡水水面100畝,主要種植蓮藕。
該村主導產業是大蒜,全村共種植大蒜1700畝。2006年,實現人均純收入5230元。
村容村貌
該村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截止到2006年,該村內南北大街一條、東西大街三條,設有村級衛生室1處。
精神文明
該村文體娛樂基礎設施建設較好。“獅子舞”這一民間藝術在此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村幹部和民眾非常珍惜這一優良傳統,組建了20餘人的獅子舞隊。每年春節,獅子舞隊都會在全鄉各村巡迴演出,深受民眾喜愛。
該村還利用多種形式,提倡婚事新辦,喪事從簡,鼓勵村民從小事做起,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和諧,使該鄉的友愛之風常駐,文明之花常開。
所獲榮譽
2005年,廣饒縣縣婦聯授予“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2006年,廣饒縣縣委、縣府授予“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村”榮譽稱號。 。
特色文藝節目
古河道獅子舞
花官鄉古河道“獅子”年代久遠,據村中老人們講,可追溯到清朝初期。古河道“獅子”形成後代代相傳,經久不衰,越玩越精彩,技藝越高超,富有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江北獅子”的獨特一派。頂獅包的張永亭、張鶴亭表演的非常逼真,享有“活獅子”之稱的美譽,深得觀眾的歡迎。
1984年冬,張懷貴、李西金等12人集資辦起了獅子、雜技表演隊,除在花官鄉、鄰鄉村莊演出外,還到了臨淄、壽光、青州、 昌樂、安女、濰坊、昌邑等地巡迴演出。1986年秋,張同慶、張永貴等28人自籌資金製做了圍棚和舞獅、雜技、氣功、魔術的一應道具,在廣饒縣、東營區、墾利縣各集鎮物資交流大會和村莊演出,場場爆滿,直到大棚容納不了為度。所到之處民眾爭相觀看,以睹醒獅風采,有的觀眾連看數場而樂不知疲。
古道東村的領導幹部和民眾非常珍惜這一優良傳統,演員們在繼承傳統表演動作外,繼續學習研究、創造新的動作,提高演出質量。舞獅子的鑼鼓點,在“清堂閣’’的基礎上,為配合獅子各種精彩動作,溶進了京劇鑼鼓的“沖頭”、“次鞭”、“四擊頭”等鼓點,使獅子舞這一古老的優秀民間藝術再放異彩。
2010年舞獅子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