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他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史達林格勒負過傷,1945 年成為美軍的戰俘。1946 年被釋放後,在因斯布魯克大學學習,1950 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然後曾執教於馬爾堡大學、漢堡大學、杜塞道夫大學和埃朗根 - 紐倫堡大學。
20 世紀 70 年代,利納特已經成為科爾蓋特大學的一名教授。他對心理學的研究始於 1947 年,當時他還是一位業餘愛好者。戰後,利納特幫助他的國家重新確定了德國心理學的範圍和方向。他寫過一本有關診斷方法的德文教科書,還出版過國際上著名的有關非參數統計方法的三卷本著作。
1976 年利納特當選為國際生物統計學學會(德國地區)的主席。1980 年,當他 60 歲時,他的同事和遍及世界各地的學生為慶祝他的生日,專門出版了一本《紀念文集》。與此同時,學術界向這位“在德國心理學界重新開展動物實驗研究”的心理學家贈送了一本題為《2000 年的實驗心理學》的國際專題論文集。他除了贏得“非參數利納特”的綽號外,還參與了在酒精和麥角酸二乙基醯胺作用下因智力退化而造成的返童現象的假設研究。他運用二分變數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假設的特質進行打分的方法;運用類型的人格理論,而不是維度的人格理論,創造了將人進行歸類的結構頻率分析法(CFA)。在他的啟發倡議下,1968 年結構頻率分析法開始被人們作為一種推理的方法加以套用,而後來的一些文獻,主要是英文版的《生物統計學雜誌》,則大大地推動了對這種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