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李頎詩作]

《古意》是唐代詩人李頎創作的一首古體詩。首六句寫戍邊豪俠的風流瀟灑,勇猛剛烈。後六句寫見得白雲,聞得羌笛,頓覺故鄉渺遠,不免懷思落淚。離別之情,征戰之苦,躍然紙上。語言含蓄頓挫,血脈豁然貫通,跌宕起伏,情韻並茂。

作品原文

《古意》意境圖 《古意》意境圖

古意

男兒事長征 ,少小幽燕客 。

賭勝馬蹄下 ,由來輕七尺 。

殺人莫敢前 ,須如蝟毛磔 。

黃雲隴底白雲飛 ,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 ,慣彈琵琶解歌舞 。

今為羌笛 出塞 聲,使我三軍 淚如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古意:擬古詩,托古喻今之作。

事長征:從軍遠征。

幽燕:今河北、遼寧一帶。古代幽燕地區遊俠之風盛行。

賭勝:較量勝負。馬蹄下:即馳騁疆場之意。

“由來”句:好男兒向來就輕視性命。七尺,七尺之軀。古時尺短,七尺相當於一般成人的高度。

“殺人”句:殺人而對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無敵之意。

“須如”句:鬍鬚好像刺蝟的毛一樣紛紛張開,形容威武兇猛。磔(zhé):紛張。

黃云:指戰場上升騰飛揚的塵土。隴:泛指山地。

小婦:少婦。

解歌舞:擅長歌舞。解:懂得、通曉。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

羌(qiāng)笛:又稱羌管,我國古代的一種單簧氣鳴樂器。

塞(sài):邊塞。

三軍: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軍。

1.

古意:擬古詩,托古喻今之作。

2.

事長征:從軍遠征。

3.

幽燕:今河北、遼寧一帶。古代幽燕地區遊俠之風盛行。

4.

賭勝:較量勝負。馬蹄下:即馳騁疆場之意。

5.

“由來”句:好男兒向來就輕視性命。七尺,七尺之軀。古時尺短,七尺相當於一般成人的高度。

6.

“殺人”句:殺人而對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無敵之意。

7.

“須如”句:鬍鬚好像刺蝟的毛一樣紛紛張開,形容威武兇猛。磔(zhé):紛張。

8.

黃云:指戰場上升騰飛揚的塵土。隴:泛指山地。

9.

小婦:少婦。

10.

解歌舞:擅長歌舞。解:懂得、通曉。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

11.

羌(qiāng)笛:又稱羌管,我國古代的一種單簧氣鳴樂器。

12.

塞(sài):邊塞。

13.

三軍: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軍。

白話譯文

好男兒遠去從軍戍邊,他們從小就遊歷幽燕。

個個愛在疆場上逞能,為取勝不把生命依戀。

廝殺時頑敵不敢上前,鬍鬚象蝟毛直豎滿面。

隴山黃雲籠罩白雲紛飛,不曾立過戰功怎想回歸?

有個遼東少婦妙齡十五,一向善彈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軍將士淚揮如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擬古詩。開始六句,用五律將一個在邊疆從軍的男兒描寫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現在讀者眼前。第一句“男兒”兩字先給讀者一個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從事長征的男兒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為下面描寫他的剛勇獷悍作鋪墊。這兩句統領以下四句。他在馬蹄之下與夥伴們打賭,向來就不把七尺之軀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戰場就奮勇殺敵,以致敵人不敢向前。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這三句把男兒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抓住鬍鬚這一細部特徵來描繪主人公的儀表。“須如蝟毛磔”五字,說明須又短、又多、又硬。表現出他英猛剛烈的氣概和殺敵時須髯怒張的神態,簡潔、鮮明而有力地刻畫出了這一從軍塞上的男兒的形象。這裡詩人採用簡短的五言句和短促紮實的入聲韻,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黃雲隴底白雲飛”,這是詩的主人公身處的情景。遼闊的原野,昏黃的雲天,將主人公更襯托得勇戰豪放。“未得報恩不得歸”七個字一方面表現好男兒志在報國,因為還沒有報答國恩,所以也就堅決不回故鄉。另一方面,也說明遠征邊塞的男兒其實也有思鄉的柔情。這兩個“得”字,都發自男兒內心,連用在一句之中,更顯出他斬釘截鐵的決心,同時又與上句的連用兩個“雲”字相互映帶。前六句節奏短促,寫這兩句時,景中含有情韻,因此詩人在這裡改用了七言句,又換了平聲韻中調門低、尾聲飄的五微韻。但由於第八句中意旨還是堅決的,所以插用兩個入聲的“得”字,使悠揚之中,還有堅定果斷的勁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現了一個年僅十五的“遼東小婦”,人們從她的妙齡和“慣彈琵琶能歌舞”,可以聯想其風韻。隨著“遼東小婦”的出場,又給人們帶來了動人的“羌笛出塞聲”。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沒有聲音:“今為羌笛出塞聲”這一句,“羌笛”是邊疆上的樂器,“出塞”又是邊疆上的樂調,遼東的少婦用邊塞樂器吹出邊塞之樂,這笛聲是那樣的哀怨、悲涼,勾起征人思鄉的無限情思,以致“使我三軍淚如雨”了。這裡詩人原本要寫這一個少年男兒的落淚,但詩人不從正面寫這個男兒的落淚,而寫三軍將士落淚,非但落,而且淚如雨下。在這樣人人都受感動的情況之下,這一男兒自不在例外,這就不用明點了。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煉。此外這四句採用了上聲的七麑韻,“五”、“舞”、“雨”三個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韻並茂的藝術效果。

全詩十二句,奔騰頓挫而又飄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氣貫注,到“須如蝟毛磔”一句頓住,“黃雲隴底白雲飛”一句忽然飄宕開去,“未得報恩不得歸”一句,又是一個頓挫。接著,忽現遼東小婦,“今為羌笛出塞聲”一句用“今”字點醒,“羌笛”、“出塞”又與上文的“幽燕”、“遼東”呼應。最後用“使我三軍淚如雨”將首句的少年男兒包涵在內,全詩血脈豁然貫通。

名家點評

張文蓀《唐閒清雅集》:“奇氣逼人,下忽變作悽苦音調,妙極自然。”

作者簡介

李頎(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進士及第,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其詩內容豐富,所作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有《李頎詩集》,《全唐詩》編其詩3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