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42.73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年平均氣溫18.8℃,年降水量1273.4毫米,適合種植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7200畝,人均耕地2.2畝,林地32872.1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97.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3.8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7.7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53.44萬元,占總收入的68.8%;畜牧業收入 99.29萬元,占總收入的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389頭,肉牛110頭,肉羊266頭);林業收入70.29萬元,占總收入的11%;第二、三產業收入8.6萬元,占總收入的1.3%;工資性收入35.4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1403.8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9.4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占勞動力的0.9%),在省內務工17人,到省外務工13人。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200畝(其中:田145 畝,地 7055 畝),人均耕地2.2畝,主要種植玉米、三七、陸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2872.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荒山荒地16722.9畝,其他面積7307畝。有鐵礦等資源。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全村有380戶通自來水,有677戶通電,有35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56%、52.58%和76.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13戶(分別占總數的36%和32%)。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輛,機車61輛。
到201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5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1.4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25.22萬元,占總收入的59.88%;畜牧業收入325.25萬元,占總收入的27.7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145頭,肉牛180頭,肉羊382頭);林業收入93.7萬元,占總收入的7.99%;第二、三產業收入14.52萬元,占總收入的1.23%;工資性收入42.77萬元,占總收入的3.65%。農民人均純收入222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7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0人(占勞動力的0.9%),在省內務工17人,到省外務工13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三七、白菜,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96.4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5.0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白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產業、旅遊業、中草藥為主。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77戶,共鄉村人口3380人,其中男性1703人,女性1677人。其中農業人口3380人,勞動力 2546人。該村以苗族為主(是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1464人, 彝族1345人,漢族470人。享受低保55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該村距離鄉衛生院4.5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495戶,占農戶總數的74%。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327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484人,距離鎮中學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84人,其中小學生393人,中學生91人。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4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在2010年2月,進行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工作 ,主要以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7個,共有黨員82人,少數民族黨員68人,其中男黨員78人、女黨員4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45人。
人文地理
“古布龍”,彝語,古:蕎 布龍:背 含義為背蕎的地方,村委會所在地倮厄,含義是嗩吶,就是喜歡吹嗩吶的地方,居住著彝族、苗族、漢族,彝族女人的服飾鮮艷特別,當地男人喜歡吸水菸袋。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175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道路不便,土地貧疾,人民民眾的文化素質較低,無支柱產業。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穩定糧食生產,人均1畝雜交玉米,計畫種植烤菸500畝,人均收入達到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