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1985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興文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中城鎮。2006年7月24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中城鎮更名為古宋鎮。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是興文縣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衛生的中心, “興文縣世界地質公園”遊客和商品集散地。距宜賓、瀘州均為105公里,宜敘、宜威、瀘古公路在此交匯,地理位置東經105°12′06″—105°20′04″,北緯28°15′08″—28°20′33″,東接敘永縣馬嶺、龍鳳,南連大河和麒麟苗族鄉,西鄰共樂鎮、僰王山鎮,北靠太平鎮,幅員面積1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505畝,其中田18585畝,土12920畝。轄38個村263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81個居民小組,2006年末有26000戶88836人,其中農戶16804戶,58096人。
農業作物
生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烤菸、花生、茶葉、雙孢白蘑菇等農作物。
礦產資源
有煤、硫鐵礦、石英砂、石灰石等,現有煤礦企業5個,硫鐵礦2個,石廠26個,磚廠5個。
自然資源
鎮內有城區甘泉洞、都良壩村清泉洞、溫水溪村貓兒洞、龍水窩村百家洞等豐富的溶洞資源和香水山寺、玉屏山寺、朱德詩碑等厚重的人文資源。2007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655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49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7428畝,糧食總產量25264噸,鎮財政收入1400萬元。
古宋鎮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是興文縣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衛生的中心,“興文縣世界地質公園”遊客和商品集散地。距宜賓、瀘州均為105公里,宜敘、宜威、瀘古公路在此交匯,地理位置東經105°12′06″—105°20′04″,北緯28°15′08″—28°20′33″,東接敘永縣馬嶺、龍鳳,南連大河和麒麟苗族鄉,西鄰共樂鎮、僰王山鎮,北靠太平鎮,幅員面積1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505畝,其中田18585畝,土12920畝。轄38個村263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81個居民小組,2006年末有26000戶88836人,其中農戶16804戶,58096人。
氣候條件
海拔高度312.4—1132.5米,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溫度17℃,年均降水1430.3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適中。
教育資源
鎮域內有縣屬中學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國小35所,其中完小7所,轄27所村小。有幼稚園、託兒所37個。有衛生院3個,敬老院1個22人,體育館2個,供水站2個,銀行、信用社6個,固定電話9140部,行動電話11820部,鄉鎮公路88公里,村公路146公里,集貿市場8個。實現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公路,有7個村通自來水,23個村通有線電視。
民族情況
漢族 興文縣主體民族。由中原華夏民族與其他民族和興文古代地方民族長期融和而成。據2004年統計,全縣人口437780人,占全縣總人口數的90 %,是興文縣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縣內各地。興文漢族歷經了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正處在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同居住在這裡的其他民族一道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努力奮鬥,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宜賓。
苗族 興文縣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4.8萬人,集中分布在興文5個苗族鄉和其他的鄉鎮。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雜居。主要居住在海拔600-1600米的丘陵、低山區,以從事農業為主。興文的苗族至今仍保持著傳統的生產、生活習俗。以長於挑花、刺繡、蠟染、服飾製作,以及音樂、舞蹈(蘆笙舞),享譽縣內外。實行土葬,通用漢語,操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並屬藏語三大方言中的川滇黔(西部)方言。主要節日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踩山節,又稱花山節。其先民為逃避戰亂、災荒、狩獵從湘、鄂、川、黔結合地帶的武陵地區遷來。現興文縣有5個苗族鄉。苗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事業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都掌人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興文縣境內古代土著民族。宋明時期主要居住在戎縣(今興文縣)一帶,因其酋長世居九絲山,故有"九絲蠻"之稱。《元史》言其"本夜郎國西南蠻種,號大壩都掌,分族十有九。"明嘉靖《四川總志》及敘南諸縣誌則言其"即僰、羿、苗、猓等種是也"。明洪武至萬曆年間,"都掌蠻"為反抗官吏壓迫,數次起義,以九絲山、凌霄城、都都寨為據點,幾度攻占敘南六縣。明王朝多次派兵鎮壓。萬曆元年(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統兵14萬大舉征討,終於平息。自此,"都掌蠻"銷聲匿跡,不復再現於歷史。"都掌蠻"是使用銅鼓的民族,他們視銅鼓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擁鼓二三,即可僭號稱王,鼓山巔,群蠻畢集。"《明史》所記明軍繳獲"都掌蠻"的銅鼓就達200多具之多。興文、珙縣陸續出土的10餘具銅鼓,多系"都掌蠻"所遺。除銅鼓之外,"都掌蠻"的文化遺存還有懸棺葬、岩穴葬、九絲山城址、凌霄城址等。興文縣建武崇報寺內還保存有5塊記載和歌頌明王朝征剿"都掌蠻"事跡的石碑,是研究"都掌蠻"歷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
僰人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興文縣境內古代土著民族。先秦時期主要居住在僰道(今宜賓地區)一帶。僰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說文解字》:"僰,犍為蠻夷。從人,棘聲。"《水經注·江水注》引《地理風俗記》:"僰於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從人。"西漢設定郡縣,將僰人聚居之地置為"僰道"(漢制,"縣有蠻夷曰道"),後隸屬犍為郡並為犍為郡治所。僰道以產荔枝、姜、蒟馳名於世,這些均系僰人所種。《郡國志》言:"西夷有荔枝園。僰僮,施夷中最賢者。古所謂僰僮之富,多以荔枝為業,園植萬株,樹收一百五十斛。"《齊民要術》記:"犍為僰道、南廣,荔枝熟時百鳥肥……率生稻田間。"說明僰是善種荔枝、水稻的農業民族。東漢應劭指出僰道為"故僰侯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杜佑《通典》、張守節《史記正義》均有類似說法。《史記》、《華陽國志》多次提到"僰僮",將買賣僰僮列為致使巴蜀殷富的原因之一。《史記·索隱》也提到"舊京師有僰婢"。說明僰在秦漢之際尚處在奴隸社會時期。但隨著"僰道"、"五尺道"、"南夷道"的開通,大批漢民遷入僰道地區,僰人開始南移。東晉、成漢時期,僚人從雲貴高原大舉入蜀,進入了僰道地區,與漢、僰雜居。從此在長達一千餘年的歲月中,僰僚與漢族一起在這裡繁衍、生息,互相影響,相互融合,共同創造了興文地區古老的歷史文化。明洪武至萬曆年間,僰人,僚人為反抗官吏的壓迫,頻頻發動起義,明王朝多次派重兵鎮壓,直至明萬曆二年(1574)才徹底平息。從此以後,興文僰人不再見之於歷史。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僰有姓氏,用白練緾頭。衣尚青碧,背領袂緣俱刺紋繡。裳褲復膝,亦織斑帶以為行纏。嘗佩雙刀,善使勁駑。女綰髮攝髻,飾以簪壓,衫之前後文繡絢爛,長裙細褶,膝以下亦刺文繡。行纏雜以青紫,出則著草履。婚則論財,喪則戚鄰鹹聚,撾鼓作樂至夜,男女雜聚。自有番書、卜日,不同於中國。"據舊志載和考古調查;僰人葬法為懸棺葬和崖墓葬。對此,學術界尚未取得統一認識。
回族 興文縣境內少數民族之一。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僅有21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也僅有23人。主要分布在縣城中城鎮。
蒙古族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僅有6人。
藏族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僅有7人。
滿族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僅有5人。
彝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4人。
羌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3人。
壯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2人。
布依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1人。
拉祜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2人。
白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1人。
土家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1人。
納西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僅有1人。
主要產業
該鎮依託縣城的人口資源和村莊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農業,加快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新建打漁村農莊、雙鳳農家樂、人民村農家樂3家。
在桃子坪、大坪、金鳳、土地坎等村栽種川木瓜4000畝,撐腰岩村新栽種油茶500畝、求雨山新栽山桐子1700畝、茵紅李1200畝,在其他村發展核桃1000畝、梨子1100畝、板栗550畝、其他竹木花卉5000畝。完成20公里村道綠化,沿路栽種梔子花、三角梅、竹柳、桂花等本土植物。
久慶和建設新村聚居點建設全面竣工,桃子坪、梧桐、永平等村宜敘高速安置點建設正有序推進,宜敘高速、成貴高鐵、國道G547等項目的拆遷安置工作正加快推進。完成人民村53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4139.98畝,補償省級以上公益林51083畝。積極開展環保檢查,確保轄區內企業“三廢”達標排放,對縣城10公里範圍內的5家採石廠、22家石粉加工廠全面進行了關閉。
新村建設
古宋鎮狠抓新村建設。按照“產業成片發展、建設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健全”的要求,通過“外援+內籌”的項目資金籌措方式,抓好久慶村、建設村、桃子坪村等3個新村綜合體項目建設,打造休閒農家鄉村旅遊景觀。目前,已建成2個新村。
投入資金400多萬元在范家村、金雞山村實施烏蒙山連片扶貧開發項目1個。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在雙鳳村、桃子坪村分別實施省級、縣級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各1個。投入資金900多萬元在久慶村、人民村實施金土地項目2個。投入資金230萬元在建設村、永平村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各1個。加快了全鎮聯網路、斷頭路、通村通暢工程建設,新修建范家、桃子坪村級公路12.8公里,硬化雙鳳村、打漁村、桃子坪村、久慶村、萬順村、同心村、文化村、普照村等村級公路26公里,基本完成久陳公路硬化,全面實現了鎮域範圍內公路硬化聯網,解決了民眾行路難問題。
對星火村、金鳳村、同心村、雙鳳村等4個村小的學校道路進行硬化,實現了全鎮各學校全部聯通水泥路。籌集資金80萬元,修建和硬化1—3米寬的求雨山環山道路8公里,方便縣城民眾上山休閒散步。在星火村、人民村、久慶村、都良村、金鳳村等村修建水窖22口和集中供水池39口,修建1000多立方米的山坪塘2口,解決了6個村3000多戶民眾的人畜飲水問題。
從青山水庫引水的集中供水工程已於九月順利進場施工,該工程設計規模為780立方米每小時,總投資595萬元,建成後能解決古宋鎮10個村10151人的安全飲水問題,還可輻射太平鎮的兩個村。安裝路燈1.2公里,惠及該片區民眾3000餘人。正在推進香水山莊、久慶場鎮、桃子坪、打漁村、建設、陽光等城鄉結合部的路燈安裝,已通過公開招投標選擇了供貨商和安裝業主。在35個村新建垃圾池143口,新增沼氣池用戶90戶,改善了村莊的衛生環境和居住環境。對縣城四個出口通道的20公里進行綠化,形成興文百里鮮花長廊,提升旅遊縣城形象。依託縣城的人口資源和村莊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農業,加快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新建打漁村農莊、雙鳳農家樂、人民村農家樂3家。在桃子坪、大坪、金鳳、土地坎等村栽種川木瓜4000畝,撐腰岩村新栽種油茶500畝、求雨山新栽山桐子1700畝、茵紅李1200畝,在其他村發展核桃1000畝、梨子1100畝、板栗550畝、其他竹木花卉5000畝。完成20公里村道綠化,沿路栽種梔子花、三角梅、竹柳、桂花等本土植物。
久慶和建設新村聚居點建設全面竣工,桃子坪、梧桐、永平等村宜敘高速安置點建設正有序推進,宜敘高速、城貴高鐵、國道G547等項目的拆遷安置工作正加快推進。完成人民村53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4139.98畝,補償省級以上公益林51083畝。積極開展環保檢查,確保轄區內企業“三廢”達標排放,對縣城10公里範圍內的5家採石廠、22家石粉加工廠全面進行了關閉。
2011年光明新城建設的正式啟動,拉開了古宋鎮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序幕。歷經5年厚積薄發,一座嶄新的光明新城已經崛起,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部投入運行,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市品位不斷提升;舊城改造項目與新城建設並駕齊驅,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納黔高速連線線一期工程已投入試運行,大大縮短了興文的出川路;宜敘高速在古宋設立了興文和石海兩個互通,興文正式邁入高速時代,融入宜賓一小時經濟圈;成貴高鐵穿城而過,全程最大的縣級車站--興文石海站落戶同心村,高鐵新區石海站周邊市政道路及站前廣場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完成招商引資,旅遊集散中心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國道G547和興文互通連線線建設已完成路基工程,即將竣工,古宋鎮位於興文縣城的區位優勢強勢凸顯,將迎來作為川滇黔結合部交通節點中心的新一輪機遇和挑戰。
未來五年,該鎮將圍繞“轉型發展、富民興鎮”的總目標,加快轉型發展,重點打造一批旅遊興鎮項目。以同心新村聚居點、灘頭壩為依託,利用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中華山森林公園為依託,以星火、桃子坪、金鳳村的苗族文化為底蘊,以中華山苗族廣場為載體,打造低海拔苗族文化特色旅遊區;以青山岩自然景觀為依託,以和平片區鄉村旅遊規劃為指引,以旅遊脫貧為載體,聯合太平的沿線村一起打造生態旅遊區。
近三年以來,古宋鎮先後榮獲宜賓市“十二五”森林防火工作先進集體、宜賓市2016年度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先進鄉鎮、興文縣2016年度禁毒工作先進單位、宜賓市愛國擁軍模範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