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磚是指磚上帶有文字,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古磚,也稱古字磚。字磚是特殊的文物品類,長期以來棄置田野農舍,荒山僻壤。明止堂字磚館現藏有三萬古字磚。
起源與沿革:縱觀世界文明史,中國名列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也是唯一數千年文化一脈相承、沒有“斷線”、直到現代的文明古國。建築,是人類創造的最大的“作品”。建築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建築所用的材料,在古代,主要是磚、木、石、土,到近現代,才增加了各種金屬、玻璃及一些複合材料、化工材料。對應於各古文明發祥地,有著各自特色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各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之形成,是由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或者說自然條件與各個地區的古文明的文化背景互動作用而形成的。如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主要發展石結構,古巴比倫地區主要使用生土建築,我們中華地區則以磚木結構為主。間有石結構和純木結構的建築,其所占比例非常之少。而且幾乎所有的石結構建築如石窟、石塔都是中古時代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從印度等地傳入的。中華文明早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的乾欄式建築屬純木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在浙江已經難覓這種乾欄式建築的蹤影,只在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偶然可見純木結構的建築,但為數也已經不多。西北地區的窯洞民居,可以歸屬於“生土建築”,現在已成歷史陳跡,且數量不多,也可不論。磚木結構為中華建築文明的特色結構、標誌性結構,此說當可成立。
磚木結構所使用的材料,顧名思義,主要是磚瓦和木材,其他還有石材、泥土、石灰等輔助材料。這幾類物質,木、石、土、灰,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天然材料,人類只需選擇性地採集、搬運,即可使用,只有磚瓦材料,必須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加工程式,包括高溫燒造,才能成為合用的建築材料。如果說古埃及、古希臘的石結構建築主要體現在彼時彼地古代先民征服堅硬石塊的偉大毅力與創造出至今嘆為觀止的石雕藝術,則中華文明環境中孕育出的磚木結構,創造出高質精美的磚瓦文化,是體現了我們中華各民族祖先的高度科學技術與民族藝術的完美結合。磚瓦的燒造技術,在早期,可能受到陶瓷燒造的啟發。陶瓷燒造是我們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一份偉大貢獻。磚瓦在建築結構中得以占據重要地位,與陶瓷燒造技術的關係不容忽視。中國的核心區域位於地球北溫帶,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木材的獲得比較容易,加上發明較早的陶器燒造技術,兩者結合,形成以磚木結構為特色的建築文化,就再自然也不過了。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長久以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重視文字的作用,把文字的功能地位抬得很高,以致《淮南子》中有蒼頡造字而“天雨粟、夜鬼哭”的傳說。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磚瓦上附有文字或圖案化的文字,就成為十分自然的現象。如果我們把附著在磚上的文字稱為“字磚”,那么,如今我們可以見到字磚的形成途徑大致包括了模壓、硬器刻劃、毛筆直接書寫這三種,而其中絕大多數系模壓形成,由硬器刻劃和毛筆直接書寫形成的字磚比較罕見。
最早字磚1987年是古磚研究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夏初,山東省鄒城文物館管理處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調查時,在嶧山鎮張莊村徵集到兩塊字磚。據當地村民告知,這兩塊磚出土於張莊村西北約五百米處的一座古墓葬,這裡是周代邾國故城。兩塊墓磚大小基本相同,長25厘米,寬12厘米,厚5厘米,正反兩面都刻有文字,文字內容大致相同,一面漫漶不清,一面字跡較清晰,刻有三行十一字,可識者不及一半。從這幾個識出的字的內容推測,應是對死者生平的介紹和悲悼之情,所以專家認為這是相當於後世墓誌性質的銘文磚,時代為戰國早期。是年秋,陝西省考古文物工作者在臨潼發現一座戰國時代豎穴磚室墓葬,出土了一批印有文字的戰國青磚以及陶器和漆器,不僅為研究春秋戰國的歷史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而且把我國用磚砌墓築牆的歷史推前到春秋戰國時期。這座墓室系磚木結構,墓室用大小一致的整磚四百五十九塊,殘、半磚十六塊砌成,磚上分別印有“宮屯”、“芷”等文字四種三百九十九個。另有九塊磚上刻的文字元號不甚清晰,難以確認。
1987年考古發現的這兩個字磚例子,其意義有二:一是把字磚的歷史提早到戰國時期,二是發現字磚的地點一在山東,一在陝西,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字磚的存在已不是局部地區的個別現象,提示我們很可能在戰國之前已有字磚了,只是我們尚未發現而已。中國是陶瓷古國,古陶瓷的燒造技術發展甚早,在黃河流域的一些遺址中,已經發現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陶器。而古磚燒造與陶瓷燒造在技術和材料上十分相近,我們注意到,在陝西臨潼附近,有西安半坡遺址,在山東鄒城附近,有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地均有悠久的燒陶史。不難推測,山東、陝西發現之早期字磚,與早期燒陶技術存在一定的關聯。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字磚文化與古陶文化密切相關。
字磚文化的載體——磚甓,還與中國建築文化的特色密切相關。中國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因此,磚塊的燒造是中國建築形成、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字磚文化的基本條件。據現有資料,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古磚是陝西扶風縣雲塘出土的西周殘磚這是不完整的四角帶乳釘的薄磚,見《考古文物》1980年第二期。此外,據2000年4月24日《揚子晚報》報導,陝西寶雞市全家崖遺址發現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一批文物,其中包括有磚,此磚如果經科學鑑定確實可靠,則磚的燒造技術可以回溯到六、七千年以前,那么,在二三千年前出現帶有文字的字磚文化,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從字磚存在的時間看,上自戰國,下及漢唐,乃至於宋代,在紙張雖已發明、但尚未普及的時代,從字型到數量兩個方面,都不亞於簡帛書。周代後期流行在蔡、楚、吳越一帶的鳥蟲篆,奇偉瑰麗,是中國古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在秦漢時期的簡牘書中很難見到它的蹤影。但在字磚文字中卻可以見其芳蹤,成為明清時代篆刻印章中“鳥蟲篆體”取法的原始材料。可以說,字磚文化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環節。
幸運的是,時至今日,字磚大量出土,引起了學人的注意。李學勤先生早在1994年就考察了山東鄒城嶧山鎮的字磚並作了初步研究;可以說一塊塊字磚就是中國的書法史、篆刻史、印刷術、社會民俗、度量衡等科學藝術、歷史標尺……如何讓字磚不再粗鄙、不再被遺棄、不再被視如垃圾,建立字磚學,才是最好的歷史交代、最好的讓古物活起來、最好的文化光大。
其他相關明止堂收藏古磚三萬餘塊,陳列面積近4000平方米。古磚年代從春秋戰國到中華民國,主要是秦漢至南朝。館內陳列年號磚,記事磚,吉語磚和畫像磚,它是中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精品最全,有突出特色的古字磚專題館,也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字磚最多的陳列館。
明止堂中國字磚館是經上海市嘉定區社會團體管理局註冊登記的非盈利社會組織,是一家民間古字磚博物館,曼吉磁貼每年為明止堂資助300萬元。明止堂古字磚的收藏緣於堂主朱明歧對古籍的收藏,現藏古籍萬卷,其中不少是宋元刻本。中國字磚文化研究與保護中心設在明止堂。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擔任《字磚研究》期刊總顧問。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和原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朱瑞熙擔任顧問。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明止堂古磚保護研究基地揭牌儀式在世界最美的圖書館-----嘉定圖書館舉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朱岩石副所長親自前來揭牌並講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為明止堂題詞:“古磚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應當妥善保護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