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別離二首

古別離二首,是中唐時期的作者李端創作的五言古詩。

作品信息

古別離二首古別離二首

【名稱】《古別離二首》
【年代】中唐
【作者】李端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古別離二首
【其一】
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
行舟聞商賈,宿在楓林下。
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
後期知幾日,前路轉多山。
巫峽通湘浦,迢迢隔雲雨。
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
【其二】
與君桂陽別,令君岳陽待。
後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遠山雲似蓋,極浦樹如毫。
朝發能幾里,暮來風又起。
如何兩處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長川寒且清。
菊花開欲盡,薺菜泊來生。
下江帆勢速,五兩遙相逐。
欲問去時人,知投何處宿。
空令猿嘯時,泣對湘潭竹

作品鑑賞

郭茂倩《樂府詩集》的《古別離》題辭說:“《楚辭》曰:‘悲莫悲兮生別離。’《古詩》曰:‘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里余,各在天一涯。’後蘇武使匈奴,李陵與之詩曰:‘良時不可再,離別在須臾。’故後人擬之為古別離。”由“題辭”及《古別離》題下所錄各詩看,此題都是寫男女離別相思的悲苦之辭,李端的這兩首當然也不例外。第一首為女子相思之辭。全詩十六句,共分四層,每四句一層。
第一層交代時間、地點。“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行舟聞商賈,宿在楓林下。”在一個黃葉飄飛的季節,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與情人同舟而行,途中聽到商賈的聲音,二人在楓林之下住宿。這四句描寫的是秋景,我國文人本有悲秋的傳統心理,秋天裡恰逢離別,自然平添一份愁緒,為下一層送別作了很好的鋪墊。
“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後期知幾日,前路轉多山。”將情人送走之後,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夢中,雖然約定以後相會的日期,但這“後期”實在難以預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卻是崎嶇難行,這裡寫“她”離別時的痛苦、對後期的擔憂,對“他”的關切心情,極為深婉動人。如果說上一層以景勝,此層則以情勝。
第三層抒寫別後相思之苦。“巫峽通湘浦,迢迢隔雲雨。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巫峽”兩句寫心隨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這兩句說巫峽與湘浦,雖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遙遙,相見不易,暗用“巫山雲雨”事,取其原義,言其雖願為巫山雲雨,長隨君畔而不可得,意極淒婉。“天晴”二句寫思婦佇望痴等的苦況,“天晴”、“月落”,言日夜盼望,“海檣”、“津鼓”,表明“他”將從水路回來,所以“望”、“聽”都是盼遠人早日歸來。
“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這一層收束全詩,歸結到眼前情景,可見前三層均為追念往事。言“人老”、“白首”,說明等候漫長,“清宵”所“歌”,不外乎離別相思之情,亦即前三層的內容。
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辭。觀“朝發能幾里(用“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勢速”,知此首作於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時。全詩分三層,前八句為第一層,中十句為第二層,後四句為第三層。其特點是處處呼應前詩又處處加重筆墨。
第一層的“與君桂陽別”四句,呼應前首“此地”四句,桂陽,今湖南郴州,當時二人分手之地。前首曰“後期”、“前路”,此首曰“後事”、“前期”,相互呼應,反覆強調二人臨別時有約在先,而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後事忽差池”,自己未踐前盟,遂釀成悲劇。“木落雁嗷嗷”四句所寫景物,與前首開頭“水國”二句境界相近又加以濃墨重彩,並且均脫胎於《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李詩筆意較《楚辭》更為悽苦。
第二層敘述歸途中情景,“朝發能幾里,暮來風又起。”男子思歸心切,嫌船行得太慢,故下文直接道出相思,“如何兩處愁,皆在孤舟里。”由自己的愁,想到對方的愁,“孤舟”點明二人所處的特定環境,給人一種孤獨悲涼和漂泊無定的感覺。“昨夜”兩句,境界闊大清朗,本應賞心悅目,這裡卻撩起了詩人的愁緒,表現出他為相思所苦而夜不能寐。“菊花”二句,以景寫情。“菊花”秋末開放,“薺菜”春日開花生長,二者分別代指秋和春,此處只表明分別已久,並非實指,通過秋去春來的季節變換,形容出離別久,相思深。“下江”兩句言船行非常迅速,候風器被遠遠地拋在身後。前面“朝發”兩句說船行太慢,與此似乎矛盾,實際上船速並無大的變化,只是人的心情過於急切、複雜,故生出種種幻覺。這一層遙應上首“巫峽”四句,寫景更為細膩工整。
第三層應上一首結尾四句,詩人回到洞庭,面對茫茫湖水,伊人已無蹤跡,想要尋問她的去向,竟不知到何處投宿為好。詩的結尾說“空令猿嘯時,泣對湘潭竹”。連用兩個典故,上句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下句則用見於《述異記》的一個傳說:相傳舜崩於蒼梧,二妃哭帝極哀,淚染竹上,成斑痕,故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湘竹。此處借用這兩個典故,表現了詩人因見不到情人的極度悲傷、絕望的心情。
讀完這兩首詩,給人的強烈印象是籠罩全篇的哀怨纏綿的氣氛。它是借鑑了《湘君》、《湘夫人》的意境與技巧,其相似之點有:所寫情事,都發生在洞庭、湘水一帶;結構上,都是前首為女子之詞,後者為男子之詞,二者同為悲劇結局;再從具體描寫看,除上文提到的“木落”二句及“水國”二句,受到《湘夫人》“裊裊兮秋風”二句影響外,李詩中兩首的結尾“消宵歌一曲”二句和“空令猿嘯時”二句,是模仿《湘君》、《湘夫人》的結尾“時不可兮再得(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李詩顯得更為淒婉。在意象選擇上,二者都用了“汀洲”、“極浦”、“洞庭”等等。這組詩,是大曆詩人學習《楚辭》作法的一個有力證據。

作者簡介

李端
唐代詩人(約743-782)。字正己 ,趙州(州治今河北趙縣)人。唐代大曆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官終杭州司馬。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喜作律體。有《李端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