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刀劍錄

古今刀劍錄

中國古代記錄介紹刀劍的專著,南朝陶弘景撰。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曾參加過寶刀的冶煉。該書是作者研究刀劍冶煉的心得。書中記錄了遠自夏禹、近到梁武帝各個朝代所制寶刀、寶劍的數目,並對每一把刀劍的名稱、尺寸、鑄造過程以及銘文等,都做了詳細的敘述。為研究我國古代刀劍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古今刀劍錄》一卷,梁陶宏景撰。宏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齊初為奉朝請。永明十年,上表辭祿,止於句曲山。梁大同二年卒。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事跡具《梁書。處士傳》。是書所記帝王刀劍,自夏啟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諸國刀劍,自劉淵至赫連勃勃,凡十八事。吳將刀,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將刀,鍾會以下凡六事。然關、張、諸葛亮、黃忠皆蜀將,不應附入吳將中,疑傳寫誤佚蜀將刀標題三字。又董卓、袁紹不應附魏,亦不應在鄧艾、郭淮之間,均為顛舛。至宏景生於宋代、齊高帝作相時已引為諸王侍讀,而書中乃稱順帝準為楊玉所弒,不應以身歷之事,謬誤至此。且宏景先武帝卒,而帝王刀劍一條乃預著武帝諡號,並直斥其名,尤乖事理。疑其書已為後人竄亂,非宏盡景本文。然考唐李綽《尚書故實》引《古今刀劍錄》雲,自古好刀劍多投伊水中,以禳膝人之妖。與此本所記漢章帝鑄劍一條雖文字小有同異,而大略相合。則其來已久,不盡出後人贗造。或亦張華《博物志》之流,真偽參半也。

基本內容

《古今刀劍錄》一卷,梁陶宏景撰。

陶宏景

宏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齊初為奉朝請。永明十年,上表辭祿,止於句曲山。梁大同二年卒。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事跡具《梁書。處士傳》。

主要內容

是書所記帝王刀劍,自夏啟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諸國刀劍,自劉淵至赫連勃勃,凡十八事。吳將刀,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將刀,鍾會以下凡六事。

質疑之聲

然關、張、諸葛亮、黃忠皆蜀將,不應附入吳將中,疑傳寫誤佚蜀將刀標題三字。又董卓、袁紹不應附魏,亦不應在鄧艾、郭淮之間,均為顛舛。至宏景生於宋代、齊高帝作相時已引為諸王侍讀,而書中乃稱順帝準為楊玉所弒,不應以身歷之事,謬誤至此。且宏景先武帝卒,而帝王刀劍一條乃預著武帝諡號,並直斥其名,尤乖事理。疑其書已為後人竄亂,非宏盡景本文。然考唐李綽《尚書故實》引《古今刀劍錄》雲,自古好刀劍多投伊水中,以禳膝人之妖。與此本所記漢章帝鑄劍一條雖文字小有同異,而大略相合。則其來已久,不盡出後人贗造。或亦張華《博物志》之流,真偽參半也。

目錄

原文

夫刀劍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后帝,莫不鑄之,但以小事記注者,不甚詳錄,遂使精奇挺異,空成湮沒,慨然有想,遂為記雲。

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川日月。

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辛卯,三月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二寸頭方。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鑄一劍,銘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寸。

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周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長五尺。

簡王夷,在位十四年。以元年歲次癸酉,鑄一劍,長三尺,銘曰駿,大篆書。

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巳,采北只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埋在阿房宮閣下,一在觀台下,長三尺六寸。

前漢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此即斬蛇劍也。

文帝恆,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三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帝崩,命入玄武宮。

武帝徹,在位五十四年。以元光五年,歲次乙巳,鑄八劍,長三尺六寸,銘曰八服,小篆書。嵩、恆、霍、華、泰山五嶽皆埋之。

宣帝詢,在位二十五年。以本始四年,鑄二劍,長三尺,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皆小篆書。

平帝衎,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歲次辛酉,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王莽,在偽位十七年。以建國五年,歲次庚午,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銘曰神勝萬里伏,小篆書,長三尺六寸。

更始劉聖公,在偽位二年。自造一劍,銘曰更國,小篆書。

後漢光武秀,在位三十三年。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書,帝常服之。

明帝莊,再位十八年。以永平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上作龍形,沉之於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章帝炟,在位十三年。以建初八年,鑄一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厭人膝之怪。弘景按:《水經》云:「伊水有一物,如人膝,頭有爪,人浴輒沒,不復出。

安帝祜,在位十九年。以元初六年,鑄一劍,藏峨眉山,疑山王也。

順帝保,在位十九年。以永建元年,鑄一劍,長三尺四寸,銘曰安漢,小篆書,後改年號。

靈帝宏,在位二十二年,以建寧三年,鑄四劍,文曰中興。一劍無故自失,並小篆書。

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齊王芳,以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廢。

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鏈柄中,通之兼有二字。房子容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貞元季年,為東平帥,李師古判官因理第,掘得逼劍,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志》張茂先亦曰:蜀相諸葛孔明所佩劍也。乃改名師古,為奏,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一也。

後主禪,延熙二年,造一大劍,長一丈二尺。鎮劍口山,往往人見光輝,後人求之不獲。

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又赤烏年中,有人得淮陰侯韓信劍,帝以賜周瑜。

孫亮,以建興二年,鑄一劍,文曰流光,小篆書。

孫皓以建衡元年,鑄一劍,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晉武帝司馬炎,以鹹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懷帝熾,以永嘉元年造一劍,長五尺,銘曰步光,小篆書。

成帝衍,以鹹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穆帝聃,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五口劍,銘曰五方單符,隸書。

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於華山頂埋一劍,銘曰神劍,隸書。

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小篆書,長四尺,後入於梁。

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小篆書。

後廢帝昱,以元徽二年,於蔣山頂造一劍,銘曰永昌,篆書。

順帝準,以升明元年,掘得一刀,銘曰上血,其刀照一室。帝奇之,至二年七月,帝使楊玉候織女,玉候女不得,懼死,用以弒帝,果如銘。故知吉凶其征先見矣。

齊高帝蕭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長五尺,篆書,自製之。

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長四尺,小篆書。

梁武帝蕭衍,以天監二年即位,至普通中,歲在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用金、銀、銅、鐵、錫五色合為之,長短各依劍術法,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並小篆書。

諸刀劍

前趙劉淵,以元熙二年,造一刀,長三尺九寸,文曰滅賊,隸書。

後趙石勒,以建平二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勒未貴時,耕地得一刀,銘曰石氏昌,篆書。

石季龍,以建武十四年,造一刀,長五尺,銘曰皇帝石氏,隸書。

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隸書。

前涼張寔,造刀百口,無故刀盡失,文曰霸。

後魏昭成帝拓跋犍,以建國元年,於赤治城鑄刺刀十口,金鏤赤治字。

道武帝珪,以登國元年,於嵩阿鑄一劍,銘曰鎮山,隸書。

明元帝嗣,以泰常元年,造一劍,長四尺,銘背曰太常。至真君元年,有道士繼天師白,為帝造劍,長三尺六寸,隸書。因改元真君。

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於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隸書。

前秦符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工,銘曰神術,隸書。

前燕慕容[人雋],以元璽元年,造二十八口刀,銘曰二十八將,隸書。

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隸書。若別處之,則鳴。

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長三尺七寸,隸書。

西秦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曰建義,隸書。

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背曰麟嘉,長三尺六寸。

南涼禿髮烏孤,以太初三年,造一刀,狹小,長二尺五寸,青色。匠人曰:當作之時,夢見一人被朱服,云:吾是太乙神,來看汝作雲!此刀有獻必鳴,後落突厥可汗所有也。

南燕慕容玄明,以建平元年,作刀四口,文曰建平,隸書。

西京李暠,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銘曰百勝,隸書。

北涼沮渠蒙遜,以永安三年,造刀百口,銘曰永安,隸書。

夏州赫連勃勃,以龍升二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龍雀環,兼金鏤作一龍形,長三尺九寸,銘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邇,如風靡草,威服九區。宋王劉裕破長安,得此刀,後入於梁。

吳將刀

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蕩寇將軍」字,八分書。

蔣欽,拜列郡司馬,造一刀,文曰司馬,隸書。

周幼平(周泰),擊曹公,勝,敗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董元代(董襲),少果勇,自打鐵作一刀。後討黃祖於蒙沖河,元成引刀斷沖頭為二流,拜大司馬,號斷蒙刀。

潘文珪(潘璋),拜偏將軍,為擒關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銘曰固陵。

朱君理(朱治),少受征討,黃武中,累功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蜀將刀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敵。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鏈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范強殺,將此刀入於吳。

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測。

黃忠,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於漢中擊夏侯軍,一日之中,手刃百數。

魏將刀

鍾會,克蜀,於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一。會死,入帳下王伯升,伯升後渡江,刀遂飛入水。

鄧艾,年十二,曾讀陳太丘碑,碑下掘得一刀,黑如漆,長三尺余。刀上常有氣淒悽然,時人以為神物。

董卓,少時耕野,得一刀,無文字,四面隱起作山雲文,斸玉如泥。及卓貴,示五官郎將蔡邕,邕曰此項羽之刀也。

袁紹,在黎陽夢有一神授一寶刀,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紹解之曰:思召,紹字也。

郭淮,於太原得一刀,文曰宜為將。後遂為將軍,及與蜀將戰,敗失此刀。

王雙,曾於市中買得一刀,賣人曰:得之者貴。因不見。雙後佩之,為魏將,後與曹真一刀換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