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泉

口泉

口泉,又稱口泉鎮,位於大同市西南,現為大同市南郊區區政府駐地。主要街道有五一街,泉武街,山坡街等.口泉鎮背靠坤雲山,房子依山勢而建,山為緩坡,坡底溝為黑流水河。一條狹長的街道東西貫通。

簡介

口泉,又稱口泉鎮,位於大同市西南,現為大同市南郊區區政府駐地。主要街道有五一街,泉武街,山坡街等。

歷史

口泉因有泉而得名,現在的口泉鎮應該是由舊時的口泉村煙嶺村組成。在《大同府志》里它們隸屬大同縣治西南境。在府志里關於“口泉”有如下記載:“口泉,導源坤雲山北口泉峪,匯為方池,池上結小亭,西有橋,歷橋徒登數十梯而上,有泉神武,廟左古井一,乃泉源也。其水東北流經煙嶺村,又東北經口泉村,又東注武川水。按《水經注》,火山水發東溪,東北流出山,山有毛碳,火之,石間樵碳也,疑火山水即今口泉。”
口泉鎮背靠坤雲山,房子依山勢而建,山為緩坡,坡底溝為黑流水河。一條狹長的街道東西貫通。東口北是座清時期小堡,沒有包磚的痕跡,為黃土城,城不大,堡內住有30多戶人家,城牆寬闊而高大,此應該是過去駐紮之兵營。堡門南開,堡門前就是東西之街道。順街道走,房屋建築多順坡而建,而留出的出入小道以巷為名,小巷名之繁多。而在東西街道兩側多林立著50,60年代計畫經濟時期建有的商店,影院,飯店,理髮館等,而民居的建築有多種形式,有明清四合院,排房,窯洞等。而窯洞和房屋建築多採用山上片石。牆體寬厚,外罩大燃泥抹牆,有錢的就在房前臉處鑲磚,現在這樣的建築已經不多。口泉街有幾處古蹟,在街道中有一坡叫“穆桂英坡”,相傳宋遼交兵時,穆桂英曾率兵住紮於九寨,時常騎馬下山經過此處。後人仰慕英傑,遂將此處稱為穆桂英坡,以示紀念。 現在口泉公園塑有一騎馬射箭穆桂英雕塑。在此山坡上有一廟宇,坐西朝東,叫千佛寺。沒有進去看過,在外看有一大殿。在街道西有一小巷,名寺兒溝巷,進入巷內,在盡頭的山坡上建有一寺,為華嚴寺。未能進去,在山上看,有三座殿,坐北朝南,占地比較大,氣勢比較宏大。在街道西出口,在一小山凹中,建有一座道觀,名為黃簏觀,舊的建築是在山凹兩側用片石搭成平台而建的,現在卻破敗,坍塌,比較有特點,新修的兩個大殿不如舊的有氣勢了。看了半天沒看出原有結構,有一石碑是同治年重修立的。這三座廟到底是何年建,在《大同府志》里沒有記述,府志為乾隆年修定,應該比這晚或是廟小無名,未能上了志書。
1949年5月大同解放後,初期市郊及鄰近廠礦,村莊分屬一、二、三、四、五區和礦區管轄。1952年改為城區、口泉區、郊區管轄。1958年後,又分屬城區、口泉區、郊區、古城區、懷仁區、雲岡區管轄。把煙嶺村做為其做為區之辦公地,所以帶動了口泉鎮的繁華。現在的口泉鎮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的痕跡。

現狀

隨著口泉鎮附近煤炭資源逐漸采空,昔日的繁華已經遠離這座古老的城鎮,口泉鎮的中心也由山坡街轉移到五一街。留在古鎮中的多為老年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還有很多是當年的老礦工。雖然古鎮的人氣在逐漸降低,但是當年的老建築卻依然向來到這裡的人們述說著這座古鎮的輝煌歷史。註:口泉古鎮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群,擁有包括火車站,戲台,府衙,劇場,民居,街道等眾多歷史遺蹟,具有較高的整體保護價值,適合作為電影、影視劇等的拍攝外景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