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濕爛

症狀名。指口唇糜爛的症狀。

解讀

口唇濕爛是指口唇糜爛的症狀而言,常同時可見有口唇腫脹,乾燥,裂口,脫屑,結痂等症。與醫學文獻中所記載的“唇風”、“緊唇”及“ 瀋唇”相類似。

中醫套用

一、病因病機

1、脾胃濕熱

脾胃蘊濕久而化熱,濕熱熏蒸所致。

2、脾胃蘊濕

脾胃蘊濕不化,濕邪困脾,運化失職,發於唇部而致濕爛。

3、氣滯血瘀

氣機不舒,血隨氣結,口唇失於營養所致。

4、血虛風燥

胃陰素虛,營陰不足,血虛生風,化燥灼唇,故見口唇濕爛。

二、分型論治

1、脾胃濕熱

臨床表現:多見下唇腫脹稍紅,表面有污黃色痂皮,或層層鱗屑剝脫,痂脫落後留下光滑發亮的紅色底面,其上又不斷有新痂形成,可出現裂口有燒灼感觸痛,反覆不愈,舌紅苔薄黃,脈沉弦。

治法:清熱除濕。

方藥:清熱除濕湯加減。龍膽草、茅根、生地、大青葉、車前草、石膏、黃芩、六一散。

2、脾胃蘊濕

臨床表現:唇緣腫脹濕爛,其底不紅,滲液較多,乾後結痂裂口脫屑,時輕時重,有微癢痛感,舌胖淡,苔白微膩,脈沉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蒼朮、陳皮、厚朴、白朮、豬苓、茯苓、澤瀉、滑石、甘草、防風、山梔、木通、肉桂。

3、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口唇部皮膚增厚或呈暗紫紅色,或淡紅色,有時表面可有萎縮,常附著有菲薄脫屑,面頰鼻背可出現同樣斑塊,發生在面頰皮損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舌暗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當歸、芍藥、熟地。

4、血虛風燥

臨床表現:口唇緣部有圓形皮損,邊緣稍隆起,色稍淡而有光澤,亦可有濕爛,口內頰黏膜可見有網狀白膜,間或發木發癢,無全身症狀,舌質紅,苔薄,脈濡細。

治法:養血滋陰潤燥。

方藥:滋陰除濕湯。川芎、當歸、白芍、熟地、柴胡、黃芩、陳皮、知母、貝母、澤瀉、地骨皮、甘草、生薑。

三、其他治療

主穴:合谷、足三里、地倉。

配穴:脾胃濕熱者加內庭、大都;脾胃蘊濕者加陰陵泉、三陰交;血虛風燥者加胃俞、血海;氣滯血瘀者加膈俞、太沖。

操作:合谷、足三里、中脘、陰陵泉、血海直刺0.8-1.5寸,內庭、太沖直刺0.3-0.5寸,三陰交直刺1寸。合谷採用提插捻轉瀉法;足三里採用提插捻轉補法;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配穴根據虛補實瀉的原則,採用提插捻轉補瀉的方法。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