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通脹戰爭

反通脹戰爭

《反通脹戰爭》,作者倪金節,2008年11月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反通脹戰爭》總結世界各國政府以往治理通脹的成功經驗,告訴讀者如何應對正在面臨的通貨膨脹、有效防範財富縮水的風險、從而保護自己的財富不被通貨膨脹掠奪。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全球通脹與次貸危機是世界經濟的兩大威脅
誰製造了全球通貨膨脹?
誰在為通貨膨脹買單?
如何保衛我們的財富不被通脹掠奪?
美元貶值是全球通脹的罪魁禍首嗎?
誰是推高油價、房價、糧價和金價的幕後黑手?
通貨膨脹能否取代次貸危機成為全球經濟最大威脅
格林斯潘與伯克南,誰該為美國的通貨膨脹負責?
熱錢推高中國通脹?
面對通脹化生存,中國人如何配置資產,尋找到財富“避風港”?
什麼是通貨膨脹下的企業生存與經營之道?

內容簡介

縱覽全球通脹風雲 揭秘物價飆漲玄機

解讀油價金價真相 探討財富保衛方略

《反通脹戰爭》總結世界各國政府以往治理通脹的成功經驗,最後就中國的通脹現狀、應對與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告訴讀者如何應對正在面臨的通貨膨脹、有效防範財富縮水的風險、從而保護自己的財富不被通貨膨脹掠奪。

作者簡介

倪金節, 財經評論員,專欄作家。現供職於《環球財經》雜誌社。長期為《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經濟報導》、《每日經濟新聞》等財經媒體撰稿,並深入跟蹤觀察研究全球通貨膨脹的發展趨勢,為國內系統專注研究全球通脹的權威人士之一。

目錄列表

前 言 最美好的時代,最糟糕的時代

第一篇 通貨膨脹席捲全球
第一章 全球通脹“奔馬”圖

通脹威脅甚於次貸危機

資產泡沫推高通脹

美國:“三昧真火”燒旺通脹

十年歐元遭遇通脹

日本:十年通貨緊縮能否結束?

越南:領跑亞洲通脹

印度:高通脹致央行行長易人

辛巴威:“N”位數通脹

新興市場:未雨綢繆

第二章  通貨膨脹是歷史總趨勢
最早的通貨膨脹

20世紀:通脹嚴重困擾

20世紀美國的後50年通脹

難以逾越的德國通脹

前車之鑑

通脹小故事

通脹的理論基礎

第二篇 物價飆漲:世界經濟的高成本時代
第三章  痛苦的“歐美日”

美國:SUV遭遇寒流

美國人開始節衣縮食

歐元區:經濟疲軟

“鬱悶”的英國

義大利:黑暗時代

日本:無法轉移高成本

第四章  新興市場國家何去何從
印度:“中國式通脹

巴西:升息“有恃無恐”

俄羅斯:通脹承受能力最弱

越南:未重蹈覆轍的教訓

延伸閱讀 金磚四國和遠眺五國

第三篇 通脹溯源:誰製造了全球通貨膨脹
第五章 羅氏“魔咒”:商品大牛市
“多”者羅傑斯

羅傑斯:一語成讖

羅傑斯與羅奇的賭局

“空”者羅奇

別被洋人的預測忽悠了

第六章 貨幣之戰:美元大泛濫
格林斯潘VS伯南克

美聯儲的博弈

伯南克製造全球通脹?

流動性泛濫的後果

流動性泛濫治本之策

債務貨幣化與資產證券化

美元“跌跌不休”折斷世界經濟翅膀

美元貶值:何時見底?

強勢美元PK弱勢美元

“美元—華爾街”體系崩潰?

加息周期還是減息周期?

開發中國家利益更攸關

延伸閱讀 謝國忠談美元貶值

第七章  石油演義:油價的迷局

石油之戰

石油危機引爆通脹

暴漲暴跌的油價

供求推高油價?

石油“期禍”

油價“魔宮”

石油盛宴何時結束?

油價高漲:中國如何應對?

第八章  黃金為王:金價復活
黃金的“靈性”

重溫馬克思“黃金論”

黃金的歷史光芒

金本位制的崩潰

“千元黃金”的故事

黃金價格:遠未見頂

黃金本位:難再回頭

延伸閱讀 名詞解釋

第九章  糧食政治:糧價高漲
糧食政治:“陰謀論”

糧食陰謀的大國策

補貼的糧食政治

美國的“安內”與“攘外”

新地緣王牌之糧食霸權

歷史上的糧食政治

第十章  房價迷局

樓市與通脹的相互交錯

瘋狂的房價

樓市的熊市

樓市泡沫之鑑

香江泡沫的教訓

樓市泡沫引爆次貸危機

第十一章  全球通脹無牛市
美股熊市短期難結束

港股命連A股

CRB指數:上行遇阻

股市:遭遇“雙重壓制”

謹防股市泡沫破裂

第四篇 反通貨膨脹——打贏財富保衛戰
第十二章  反通脹的國際經驗
理論上如何反通脹

美聯儲:反通脹鬥士

日本:20年無通脹

俄羅斯:通脹治理有經驗

反通脹的幾點經驗

第十三章 謹防中國全面通脹
通脹勢頭之源

人民幣“6.0時代”:通脹難以應聲而落

如何防止新一輪大宗商品暴漲

加息難遏制“中國式通脹”

謹防物價上漲導致全面通貨膨脹

中國:多管齊下反通脹

延伸閱讀 許小年駁斥“結構性通脹”、“輸入型通脹

第十四章  中國通脹的“前世後生”
30年5次通脹

熱錢拉高中國通脹

中國流動性的泛濫

中國:通脹見頂了嗎?

第十五章  如何應對通貨膨脹

通脹年代的理財困惑

理財的基本原則

個人投資之道

企業應對之道

第十六章  全球通脹的未來
全球市場多翻空/

美元中期反彈?

全球化紅利瀕臨終結

全球通脹並未結束

全球央行需齊心協力

附 錄 通貨膨脹相關術語一覽

後 記

媒體評論

本書作者是一名優秀的財經評論員,他用自身敏銳的視覺、歷史的脈絡、靈動的字元,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全球通脹的“前世後生”。 …………周春生,長江商學院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本書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經濟和金融全球化時代的全球通漲圖景,重要的是,也為我們抵禦通貨膨脹風險提供了很好的建議。…………管清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能源項目主任

本書作者從業財經媒體行業數年,目睹了這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的興起,目睹了這一輪通貨膨脹在世界各國製造的一出又一出悲喜劇,寫成此書,其目的不在於提供一個高度理論化的闡述,而是用通俗的筆法記錄歷史上和這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對通貨膨脹的來龍去脈作出通俗的解讀。……………………梅新育,國家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本書作者以高屋建瓴之視角,從主要產品角度梳理了本輪全球通脹的的表現,深入剖析了全球通脹的根源,總結並展望了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式。文筆洗鍊,深入淺出,值得品讀。…………………………張明,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

全球通脹與次貸危機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威脅,很多國家正在被高通脹所困擾。讀完此書,你將對通貨膨脹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並能從書中找到應對通脹,防範財富縮水的良方。…………………………馮科,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作者為我們精心描繪了全球通脹時代的圖景,並從國際貨幣格局的視角作出了富有洞察力的剖析。本書討論的主題契合了國際金融形式的歷史性變遷。在全球化紅利消耗殆盡的今天,無通脹伴隨的高增長已成奢望。我們的生活將因此大為改觀,這是我們不應忽視這本書的原因。……………………傅勇,央行上海總部金融市場研究處博士

“專業”與通俗”這兩個詞似乎總是對立的,原因就在於能將其很好揉合在一起的人少之又少。然而,本書作者兼具新聞人筆觸之敏銳、制史者資料之詳實和經濟學者的理論邏輯,得以優美流暢的文筆來闡述全球通脹之前世今生。而我最欣賞的是文學之間的起承轉合,和文字之外不徐不緩的節奏。相信讀者從中不僅能讀出時下經濟之風雲變幻,而且還能獲得一種淡定從容的美感。故推薦之。…………吳志峰,國家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

此書是我看過的分析目前的全球通脹的讀物中最好的!

………………陳宇峰,日本早稻田大學21COE-GLOPE研究中心研究員

精彩章節

通貨膨脹是財富的天然敵人,隨著CPI的不斷飆升,我們口袋中的財富也在不斷被侵蝕。經濟學大師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對這些危害人們一般概括為物價上漲、社會動盪和人心不安等,其最嚴重的後果是對於市場機制的破壞。這種破壞首先造成了對資源的錯誤引導,其次導致了對勞工的錯誤引導。哈耶克的論點,著實道出了通脹的巨大危害。

當前,這場席捲全球的通脹,直接導致銀行存款的購買力不同程度地下降,眼看著貨幣不斷貶值,許多人選擇投資以抵禦長期通脹對財產的侵蝕。而對於政府來說,防範並化解通脹的威脅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應該認識到,在通脹壓力比較大的階段,民眾所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而非遙遠的承諾,防治通脹給民眾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歷史上,世界不少國家都曾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些國家都將通脹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或者將高達幾位數的惡性通脹最終馴服。

反通脹的國際經驗

自從我就職於美聯儲,我就學會了語無倫次加含糊其辭。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我想你一定是聽錯了。人性本身導致了跌市的恐慌和升市的貪婪,反應過度的恐慌,正是人性使然。

——艾倫·格林斯潘(美聯儲前主席)

一直以來,通貨膨脹的周期性出現深深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改變世界經濟運行方向的通貨膨脹,總結這些通貨膨脹的歷史,並吸取治理經驗,對於認識和打壓當下的全球通脹大有裨益。儘管經濟學教科書上對治理通脹開出的藥方一般包括提高基準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大利器,貌似並無多少新鮮的故事,但在具體的經濟環境下,如何運用基本的調控工具,卻是極具藝術性和智慧性的。

理論上如何反通脹

上面已經提及反通脹的三大利器,在闡述歷史上反通脹的國際經驗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理論上是怎么分析反通脹的。

反通脹利器之一——加息。各國中央銀行,比如美國的美聯儲,英國的英格蘭銀行,可通過加息以及其他貨幣政策來有力地影響通貨膨脹率。維持高利率是央行反通脹的最常見手法,通過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企業的生產需求和居民的消費需求來抑制物價上漲。

反通脹利器之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是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準備金本來是為了保證支付的,但它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就是賦予了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職能,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現已成為中央銀行遏制通脹的重要貨幣政策。

反通脹利器之三——發行央行票據。央行票據即中央銀行票據,是中央銀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其實質是中央銀行債券。央行發行票據的目的是為了回籠資金,將市場過剩資金凍結在中央銀行,以緩解市場所面臨的通脹壓力。但注意,央行票據一般是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一般個人是不能購買的。

除了貨幣政策,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美國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森主政之下,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與需求增長產生衝突。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做法,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貨幣主義者著重利用金融政策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凱恩斯主義者則著重於通過增稅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地降低需求。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則為: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所有這些政策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實現。

美聯儲:反通脹鬥士
從歷史經驗數據來看,一直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並不高,基本沒有出現過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美國民眾卻依然是特別地在意該國物價水平的走勢,而且美國人的經濟素養普遍高於其他經濟體民眾,他們時常擔心美聯儲的“技術官僚”,是不是又在實施搶劫國民財富的貨幣政策,畢竟政府可以通過製造隱性的通貨膨脹,來暗中搜刮民脂民膏。按照馬克思的說法:

戰爭是對外的掠奪,通貨膨脹則是對內的掠奪。

所以,美聯儲就特別在意將自己標榜為“反通脹鬥士”。歷屆美聯儲主席,沒有一位號稱自己僅僅是為了促進經濟成長,相反,大多數會高調宣稱其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標是反通貨膨脹,做自由資本主義和自由企業制度的保護神。這是美國的傳統,一個讓美國民眾引以為自豪的傳統。可是,儘管在這樣一個國家,依然必須面對通貨膨脹殺手的威脅。

雖然美國歷史上的通脹並不嚴重,但也不是可掉以輕心的政策目標,更不像美國人自我標榜的那樣“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從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跟通貨膨脹作鬥爭其實是美國人一輩子的事情。美國尚且如此,其他習慣於實行松松垮垮的貨幣政策的國家就不用說了。有些國家可能會做得好一點或者隱蔽一點,但是,中央銀行搞通貨膨脹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

接下來我們以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為例,仔細研究美聯儲在反通脹方面的獨到經驗。這個通貨膨脹非常有名,因為在同樣的時期內,發達工業國家不僅經歷嚴重通貨膨脹,而且整體經濟經歷很低的增長甚至負增長。經濟學家發明了一個詞叫“滯脹”,來形容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困境。“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是“滯脹”的典型特徵。美國有一個相當有名的經濟學家奧肯,做過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很有幽默感,發明一個術語,叫“痛苦指數”:就是通貨膨脹率+失業率。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痛苦指數最高接近30%(通貨膨脹率接近20%,失業率超過9%)。

然而,1972年到1980年的通脹,實際上只是西方國家的通脹,因為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跟西方工業國家經濟體系是相互封閉的。所以說雖然“滯脹”對整個經濟史和整個經濟學理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經濟學家研究全球通脹問題都是以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為參照點,但是,我們要知道:70年代的通脹還不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70年代的通脹主要是已開發國家的現象、工業國家的現象。儘管也包括一些開發中國家,但還不是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而當今的通貨膨脹是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同時出現,幾乎沒有例外,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我們可以說:它是全球化時代第一次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其中的原因和機理,是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以史為鏡,回顧一下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政府治理戰後最嚴重通脹的歷史,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石油價格成倍上漲,美國農作物歉收也使食品價格上升,通脹陰影籠罩著美國,1979年的通脹率達到11.3%,控制通脹成了美國政府的頭等大事。政府官員普遍認為,要想控制通脹必須先控制信貸的過快增長,但對於如何抑制信貸,各方意見不一。國會議員建議卡特總統實施信貸管制,即採取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控制信貸額度的投放。1979年10月上任的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則不贊成此種做法,而是傾向於採用控制利率的方式間接影響信貸投放。

1979年年底,沃爾克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8%並上調貼現率至12%,從而使聯邦基金利率從12%上升到17%。卡特總統對要否實施信貸管制一直舉棋不定,高通脹的壓力終於迫使卡特總統1980年3月14日宣布實施信貸管制,揮動了砍向通脹的“第一板斧”,主要措施包括要求各商業銀行、金融公司“自願”壓縮消費者貸款和工商業貸款,爭取使年度信貸總量的增長率控制在6%,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至10%,將特定的消費信貸準備金率提高到15%。

為了順利實施管制政策,美聯儲配合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懲罰措施。信貸的突然緊縮增加了人們對消費資金來源不確定性的擔憂,嚴重打擊了消費信心。不久,消費信貸需求就急劇下降,由此也導致優惠利率開始下滑,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大幅攀升。1980年的信貸管制實施時間4個月都不到,但該年的實際GDP卻比1979年下降了0.2%,通脹率達到了戰後的最高值——13.5%。卡特總統的信貸管制政策導致了1980年3~7月經濟嚴重衰退,經濟政策的不成功導致卡特總統1981年1月黯然下台。

掄空的信貸管制“板斧”不但未能控制通脹反而傷及了經濟,繼任的里根總統祭出了另兩招通脹治理的“板斧”,即所謂的“里根經濟學”。第一招“板斧”是控制貨幣供應,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1980年11月通脹反彈後,在里根總統的支持下,美聯儲通過大幅提高利率收緊流動性,壓抑總需求,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14%到20%之間,遠超過通脹率,加上沃爾克治理通脹的作風強硬,降低了公眾對通脹的預期,之後通脹率開始明顯下降,1982年年底已經降到3.8%。

在美聯儲控制總需求的同時,里根總統又使出了另一招“板斧”,即1981年8月簽署的《經濟復興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削減個人及公司的所得稅、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鼓勵個人儲蓄、同意企業加速折舊、為企業研發提供多種稅收優惠,意在提高個人和企業的工作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成長。

總體而言,里根總統從兩方面來治理通脹,一方面大力支持美聯儲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降低總需求,遏制物價上漲;另一方面積極實施《經濟復興法案》,調動企業與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增加產出,減緩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衝擊。從1983年年初開始,美國經濟峰迴路轉,通脹率下降,經濟連續6年高速增長,孕育在低稅率環境中的高科技產業日後成為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引擎。里根總統由於成功的經濟政策而成功連任。

日本:20年無通脹
日本之所以能保持這種局面,與其在巨觀上加強貨幣管理,制定一系列旨在穩定物價、嚴格控制信貸規模、誘導消費傾向、加強市場管理等措施是分不開的。

造成通貨膨脹有多種因素,從巨觀經濟分析,根本原因在於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使太多的貨幣去追求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物價的持續上漲,即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解決的關鍵是抑制總需求增加總供給。

為此,日本政府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注重把短期政策和長期政策、抑制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給有機結合起來。

第一,大力發展重工業。日本政府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產業政策,1956~1960年5年間進行2次產業合理化計畫,每次都力爭把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先進的工業納入到自己的規劃中來,實現產業結構的轉換,使產業結構向高層次化、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方向發展。如造船業,1956年,日本造船業的訂單量、建造量均居世界第一,自1954年起,所造船舶一半以上出口,20世紀60年代日本造船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所占份額達到世界船舶建造量的40%~50%。汽車工業,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經濟高速增長初期,日本汽車工業也曾危機四伏,遭到過“取消轎車工業論”的夾擊。

第二,降低貸款利率,大力扶持基礎產業。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一直採取低利率政策,銀行平均貸款利率1955年為8.98%,到1970年降到7.66%,對重點產業利率更低,如對電力、海運等部門利率僅為6.5%,非常有利於基礎產業的發展,消除了瓶頸產業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制約。

“二戰”後,日本和美國、英國等國企業相比,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企業自有資本率非常低。據統計:1955年,企業自有資本的比率日本為38%,美國為66.7%,英國為58.5%;1960年分別為28.9%、65.5%、60.1%;1970年則進一步下降為23.8%、60.8%、57.2%。日本企業巨大資金需求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來解決,如在1956~1960年間,日本企業從外部籌集資金,銀行貸款占72.3%,1961~1965年為75%,1966~1970年為85.5%,1970~1975年更高達89.5%。

這種間接融資占主導的融資體制,有利於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巨觀調控和企業行為的監管,保證將款貸給那些發展前景好、效率高的產業和企業,既滿足了企業的投資需求,又未導致通貨膨脹。如日本1972年貨幣的增長率為30%,到1975年壓縮為10%,從1973年底,連續5次提高利率,從4.25%提高到9%。與此同時,還將銀行準備金率從1.5%提高到4.25%,這些措施,使日本的第二次通貨膨脹很快降下來,效果明顯。

在財政上日本也是竭盡所能,為低通脹提供得力的財政保障。財政包括政府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其中政府收入又分為稅收和公債,財政政策對消費和政府支出有重大影響。長期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實行減稅政策,國民的租稅負擔,特別是企業的租稅負擔比較輕,即使是在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期間也是如此。1955~1970年,國稅負擔率從18.1%僅增加到18.9%;同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7.2倍,財政支出僅增加了5.3倍,國民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從24.5%降到18.8%,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低的。

由於財政規模較小,所以政府在財政投資方面非常慎重,1983年大藏省決定把國家的公共事業費的8%延續到下一年度,對地方政策,也提出了同樣的延續公共事業財政投資的要求,這樣就壓縮了1萬億日元的基建開支。較小的財政規模一方面避免了造成通貨膨脹的需求壓力,另一方面減少了社會資金用於無償支出的部分,有助於提高社會效益。同時租稅負擔較輕,可以加快企業資金積累,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物品,加大供給,對治理通貨膨脹有利。

通貨膨脹發生時,行政性介入是日本政府控制物價的重要手段,這一措施具有鮮明的特點。第一,措施法制化。當出現通貨膨脹時,日本往往制定法律公布於眾,嚴格按照法律條文辦事,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穩定物價,治理通貨膨脹,如通過《物價統治令》、《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對特定物資制定特定標準價格,有違反此法者進行有效處罰。第二,強制性。對政府提出的各項政策措施強制執行,提高了政策的權威性,有利於在較短時期內取得成效,可謂快捷、迅速;一旦物價平穩後,迅速取消強制,恢復平時做法。第三,有效性。日本政府制定控制物價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能夠貫徹執行,而且法律的實施都有連續性,情況變化後,加以修改後繼續實施。

日本20世紀70年代面對的國際、國內背景和政策目標的衝突與中國目前面臨的情況十分相似:國際層面上,日本面臨著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高油價和日元升值的壓力;國內層面上,高速經濟發展背後是巨大的能源環境消耗;政策層面上,內外政策目標的衝突,凸顯了政策工具的捉襟見肘。

雖然在這些背景因素影響下,日本經濟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表現較差,但在隨後,日本經濟的表現不但好過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也好過同期美國經濟的表現。日本兩次石油危機的不同表現,關鍵在於日本在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之間,成功地實現了一系列的轉型。

在經濟成長方式上,日本實現了從“貿易立國”到“科技立國”的轉變。這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輕型化,對能源的依賴度減輕,單位GDP能耗減少。在政策制定思路和取向上,日本也在貨幣政策、匯率制度方面經歷了一系列變化:特別是,央行堅定了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治理理念。

俄羅斯:通脹治理有經驗

在本輪全球性物價上漲中,俄羅斯面臨通脹壓力巨大,2007年全年通脹率高達8.7%。為抑制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過快上漲,2007年以來,俄羅斯政府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金融手段。提高貸款基準利率抑制貨幣流通量過快增長,增加黃金儲備等。二是投放儲備。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向市場投放150萬噸儲備糧,以緩解糧價上漲壓力。三是加強進出口調節。將小麥和大麥出口關稅稅率從零調高至10%和30%,將奶製品、蔬菜和食用油進口關稅由15%降為5%;同時,取消對從中國、美國、巴西等國進口肉製品的限制。四是實施價格干預。與國內30家大型食品生產商及經銷商共同簽署食品價格凍結協定,將小麥麵包、黑麥麵包、牛奶、優酪乳、雞蛋和葵花籽油等6種食品價格凍結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並向有關企業提供財政補貼。俄地方政府也紛紛動員當地生產商和經銷商限制批發和零售價格。五是打擊價格違法行為。已經對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漲價”的企業採取了行政和經濟處罰。六是提高基本退休金標準。2007年俄政府大幅度提高基本退休金標準,並宣布將在2008年下半年繼續提高,以解決退休人員的生活困難。目前,俄政府採取的上述措施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

歷史上,俄羅斯曾經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特別是1992年到2000年俄羅斯整整折騰了8年之久,5位總理輪番上場,與通貨膨脹殊死搏鬥,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間悲喜劇。

1992年冬,俄羅斯上空愁雲密集,霧靄濃重。經濟改革激而不進,“休克療法”療而不治,國家氣息奄奄,人民困苦不堪。官方資料顯示,俄羅斯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9%,國民收入減少20%,工業生產下滑18.8%,通貨膨脹率高達2505.8%。

第一位挺身而出收拾蓋達爾政府亂攤子的是切爾諾梅爾金。切氏當總理之前,曾經在工廠做過鉗工、機械員,當過天然氣工業部長、副總理,有著豐富的閱歷,崇尚務實;雖然不是所謂的“海歸”,沒喝過洋墨水,但對俄羅斯的國情卻有著深刻的體驗,對治理通貨膨脹胸有成竹。上任伊始,切氏便將石油、原料價格調控大權牢牢控制在手中,切斷了原料價格迅速傳向下游產品價格的鏈條。隨後,政府宣布中止“證券私有化”,對尚未出賣的國有企業,嚴格資產評估,一手交錢,一手賣廠,杜絕買空賣空,售股所得51%轉入企業資金賬戶。政府還加大了能源、農業和消費品生產部門的投資,有了資金後,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市場供給不足局面很快得到初步緩解,物價也開始逐漸回落。

財政方面,切爾諾梅爾金實行“軟赤字”政策,政府不再向銀行透支,改為發行國債和對外貸款,既彌補財政赤字,又不增發鈔票,實在是“一箭雙鵰”,防止了通貨膨脹進一步攀升。1995年,國內經濟回暖,外貿形勢看好,政府又不失時機,推出“外匯走廊”政策,將盧布與美元的比價,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盧布匯率趨於穩定。同時,貨幣政策由緊調松,增加貨幣供應量,大量資金源源不斷地注入企業,經濟增勢更加強勁。切氏的治國之道,以穩求勝,不溫不火,通貨膨脹這匹烈馬,在切氏手下漸漸就被馴服。經過6年的努力,俄羅斯的通脹率降到了11%。經濟由陰轉晴,總理的威望日升,但可惜遭遇“功高震主,才多招嫉”的悲慘命運。正當他躊躇滿志、壯志凌雲,準備在1998年再打個漂亮仗之際,總統一紙罷令,切爾諾梅爾金解甲歸田,含恨下野。

10年前的1998年,處於債務危機谷底的俄羅斯,GDP低於3000億美元,貨幣體系崩塌,經濟產出衰退。自那以後,俄羅斯經濟復甦,GDP現今已高於1萬億美元,並以6%以上的真實速度增長。俄羅斯經濟復甦,依靠的是石油價格上漲,這部分原因又是由於西方的貨幣政策。收入上升帶來了俄羅斯自身對自然資源的消費增長。1989年至1999年間,俄羅斯國內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超過了中國在這段時期的需求增長。目前,俄羅斯石油需求以每年超過4%的速度增加。總之,油價上漲是俄羅斯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而經濟發展又提高了俄羅斯的石油需求,推動了當時的全球通脹水平。那時候的俄羅斯,面臨的環境比現今的中國還要嚴峻。

1998年4月24日,名不見經傳的基里延科走馬上任,取代了切爾諾梅爾金的總理職位。新總理年僅35歲,剛做了不到4個月的燃料動力部長,威不服眾,政令難行。此時亞洲金融危機已波及俄羅斯,基里延科猝不及防,一下子亂了章法。俄羅斯出現金融震盪,當然上一屆政府也有責任。

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切爾諾梅爾金執行“軟赤字”政策,在國內、國外欠了不少債務。這些錢多是短期高利貸,除一部分投向生產領域,多數用來補了財政虧空。借債是要還的,可基里延科斂財乏術,沒有廣辟稅源,而是一味地增加企業稅負,對交不起稅的大企業,甚至強制破產、抵押,這種做法其實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結果適得其反,稅收同比下降50%,財政告急,只能讓銀行增發鈔票,通貨膨脹的導火索又被點燃了。自實行“休克治療法”以來,俄羅斯推行金融自由化,大量外資湧入國債、股票、外匯市場,外資最多時曾達到市場總量的30%。

這些投資者可是精明得很,一遇風吹草動,馬上撤資走人,當然人家帶著美元來,也不願拿著盧布走,外匯需求猛增,“外匯走廊”政策一觸即潰。在金融危機面前,本該發揮作用的中央銀行,此時也不聽新總理的招呼,不僅不買進國債,穩定利率,反倒推波助瀾,把手裡的債券一把拋空,俄羅斯的金融震盪很快發展成金融大地震,國債市場被迫關閉,股市行將崩潰,銀行總資產減少一半以上,整個系統進入癱瘓狀態,通貨膨脹率上升到290%。基里延科倉促上陣,幹了122天,就被趕下了台。

有道是,國難思良將,亂世出英雄。倘若俄羅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69歲的外長普里馬科夫,也該船靠碼頭車到站,離退休不遠了。1998年9月11日,國家杜馬作出決定,擢拔其為政府總理,這一突然任命,既給普里馬科夫的仕途抹上了亮色,也為俄羅斯經濟帶來了轉機。普里馬科夫寶刀未老,出手不凡,一上任便抓了銀行重建。由政府牽頭,對銀行債務進行重組,從1998年11月起,禁止無支付能力的銀行繼續經營,對重生有望的銀行提供貸款,在政府監管下恢復業務。1999年1月,成立“信貸機構重組代理公司”,專司銀行整頓,執行破產程式,建立債務市場。經過一場大換血,以國家控股銀行為核心,以業績優良的銀行為基礎,以地方支柱銀行為分支的銀行體系,終於建立起來。普里馬科夫施展高超的外交才能,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幾番斡鏇,爭取到48億美元貸款,1999年外債才終於有了著落。

對2500億盧布內債,新政府化整為零,10%兌給現金,20%轉為投資債券,剩下的70%轉為中長期國債。同時,摒棄前政府的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稅負,拓展稅源,對菸酒生產銷售實行國家壟斷經營,向暴富的高收入者開刀,把個人財產稅提高了20倍。對出口創匯實行管制政策,所有進出口企業,其外匯結算都要到政府授權銀行辦理,企業創匯收入的75%要兌換給央行,進口商品必須經海關登記方可付款。

政府還集結資金,打擊匯市投機分子,為確保盧布的長期穩定,政府抓住國際金價下跌的有利時機,大量購入黃金,以備不時之需。金融危機平息後,普里馬科夫政府又決定,重新登記聯邦資產,對國有獨資、控股企業,聯邦不動產和國外資產,重新審查承租、分紅、納稅情況;成立開發銀行,扶持傳統優勢部門,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台優惠政策,吸引民間、外商投資辦廠,對投資超過750萬盧布的生產企業,免稅3年;建立保險市場,引導居民儲蓄流向生產領域。普里馬科夫的經濟政策大破大立,不僅遏制了金融危機,而且為俄羅斯經濟的健康發展鋪平了道路。但凡經濟政策,從出台到顯效,都會有一個時間差,沒等到蘋果成熟,普里馬科夫又被總統換掉了。

中國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做“蕭規曹隨”。說的是漢朝曹參繼任蕭何的宰相職務,對前任的政策很少更改,多數繼承。1999年5月上任的斯捷帕申總理,也是識時務的俊傑,對普里馬科夫的施政綱領,只作了個別修改,有些方面進一步強化,經濟仍舊保持平衡態勢。大概是葉爾欽總統仍覺得斯捷帕申不是滿意人選,結果只讓他幹了82天,便重新挑選普京。

在普京任總理上任伊始的4個多月中,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輔之以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戰勝貧困、增加居民實際收入作為主攻方向,小心謹慎,穩紮穩打。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2%,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經濟轉軌8年來首次增長,對外貿易實現順差401億美元,預算盈餘占GDP的2%,通貨膨脹率下降到36.5%,盧布貶值趨緩,股票指數上漲了近70點,居民實際收入增長了10.4%。經濟形勢穩定,加上車臣平叛連連大捷,普京這匹俄羅斯政壇的黑馬,站在前幾位總理的肩膀上,最終登上了俄羅斯權力的頂峰。

前言選登

最美好的時代,最糟糕的時代

倪金節 著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寫到,“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是的,當今世界和狄更斯筆下描述的時代也非常相像。在資訊高度發達的全球化3.0時代,我們不少人能夠享受喝著星巴克、穿著阿瑪尼、唱歌在錢櫃般的現代人生活,這與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相比,的確是最美好的時代。但是同時我們每個人又不得不忍受物價大幅度攀升,而實際工資水平卻不能同步增長的苦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最糟糕的時代。縱使是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時期,物價的真實漲幅也沒有今天這般離譜。30美元和150美元的原油價格,給世界經濟帶來的麻煩當然是天壤之別,民眾所遭受的生活壓力更是不能同日而語。

對於本輪全球通脹,人們將其普遍歸咎於能源和食品價格的飆升,問責於國際投機資金的炒作。特別是自2001年以來,油價、銅價、金價和糧價等基礎產品連續暴漲,短短几年間都實現了3到8倍不等的漲幅。實際上,從過去30年的歷史價格變遷來看,全球大宗商品的漲幅其實並不過分,並落後於世界各國收入和財富增長。根據瑞士信貸提供的數據,在同一時期,全球基礎貨幣發行增加6倍,G3(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工資增長2倍,新興經濟體工資增長7倍,全球財富更是勁升21倍。問題的核心在於油價自從2000年來暴漲近6倍,銅價暴漲7倍,小麥價格一年內也狂翻一倍。

“像鱷魚一樣兇殘,像全副武裝的強盜一樣令人心驚肉跳,像殺手一樣致命。”美國前總統里根如此形容上世紀70年代的通脹,30年後,全球通脹的幽靈再次降臨,里根總統的比喻讓我們對全球通脹形勢的繼續惡化憂心忡忡。

當前,物價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全球性的高物價已經成為整個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解決全球通貨膨脹問題也已成為世界各國央行行長的“心病”。在我看來,本輪全球通脹的頑固程度遠勝於歷史上的任何一次。畢竟,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經濟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供應的廉價工業產品,和IT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的帶動下,得以維持年均2%—3%穩定的物價水平,但現在以勞動力為代表的全球生產要素價格都在急劇上升,持續十多年的全球化紅利瀕臨枯竭,長期支撐全球經濟繁榮的“低物價時代”已經徹底落下帷幕。

當前,美國房地產泡沫正在破裂,次貸危機愈陷愈深,大量資金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場所,又基於全球實體經濟供需面的失衡,加上生物能源、自然災害等因素,過剩的流動性就大肆進行投機衝擊,這是造成近年來石油、黃金、糧食、礦產等大宗商品價格輪番上漲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全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是上一輪經濟周期運行特徵和國際貨幣體系固有矛盾所必然產生的結果,是典型的能夠用AD-AS(總供給—總需求)模型解釋的通貨膨脹。

未來幾年內,在全球通脹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各主要國家的貨幣當局勢必將先後做出重要的抉擇,全球的貨幣政策是否將由於通脹的陡然上升而發生根本性轉向,也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最值得市場玩味的話題。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反通脹戰爭》,採用專業的視角和通俗的語言,描述了全球通貨膨脹的“前世後生”,詳細分析全球物價、油價、房價、糧價等飆漲的原因,深層解讀了究竟是誰製造了全球通貨膨脹,最後總結出世界各國治理通脹的經驗、教訓,並就中國的通脹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告訴讀者如何應對正在面臨的通貨膨脹、保護自己的財富不被通貨膨脹掠奪。

正如網際網路流行的一句話而言:“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過CPI。”本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讓讀者、讓每一個人在這個“最美好的時代,最糟糕的時代”都生活得明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