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詠嘆法

反覆詠嘆法,反覆詠嘆法,早在先秦《詩經》中就是一種常用的藝術手法。就是讓最能激發感情或最能標示感情發展線索的語句反覆出現在詩文中的一種抒情方法。

簡介

方玉潤《詩經原始》說的“古人作詩,多一意化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亦即此法。其主要作用是使詩文顯得委婉而意味深長,增強抒情效果;在激情奔放時,對感情抒發起一個控制作用;直抒胸臆,揭示中心,並以此為中心把零散的材料貫串起來。

例如:惠特曼的《啊,船長,我的船長!》(高級中學課本《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全詩飽含熱淚,盡情抒發了詩人對林肯總統的懷念之情。在三個詩節的末尾,以“倒下了,冷了,死了”為主句反覆詠嘆,既構成了極其悲愴的主旋律,又輔助以人稱變化,標示出感情發展的線索。

再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高級中學課本《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堪稱反覆詠嘆法的範例。全詩六個詩段,每段均以“就是那一隻蟋蟀”發端,由點到面,使內容得以擴展,感情鋪開以後,再由這句話回到原出發點,不致使抒情失控。詩中“蟋蟀”是一個包寓民族共同心理心態、民族共同血緣和共同的文化的意象。反覆詠嘆的“就是那一隻蟋蟀”像一根紅線串起歷史背景、地域背景、童年生活,對海峽彼岸詩友的思念等一大串熠熠珍珠,也“牽”出詩作思鄉的主題。

優秀例文

父親的那座山

我從山裡走來。在那遙遠而貧瘠的山區,茫茫的天空下,橫臥著幾個古老的小村。每當夕陽西下,那層層疊疊的山呵,便將一座座小土屋房頂上裊裊的炊煙,將那牛背上牧童悠悠的柳哨聲,扯得好遠好遠。小時候,父親常常牽著我的手,一路講著動人的故事……

讀山,便是讀父親。

小時候我最愛做的夢是關於山的夢。父親說,我牙牙學語的時候,便悄悄溜出父親的臂彎,磕磕絆絆地蹣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從來沒有走出父親的那雙眼睛。當我玩累了,父親就大步走過來,雙手抱起我,親昵地吻我,用硬硬的鬍子扎我,癢煞人。這時,我就會溫順地偎依在父親的懷裡撒嬌:“爸爸,那是什麼?”“是山。”“山那邊是什麼?”“是天空”“天空下面又是什麼?”“又是山。”“大嗎?”“大哩。”……我用兩隻手捲起來,捂住嘴學著父親粗獷雄渾的聲音向著山說:“大——哩——”

讀山,便是讀父親。

在我的記憶里,農村的生活是呆板而平淡的,是很苦的。每天早晨,父親一聲如雷般的吆牛聲驚醒了太陽,迎著那火紅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風景;每天黃昏,父親的鋤鍬磕碰硬土塊的聲音濺出了星星、驚起月亮,父親才踏著黃昏的腳步,扛著那銀白的彎鉤犁鏵走向村莊。本應是疲憊的,但父親卻沒有一點倦意,儘管父親臉上的皺紋如一座座有溝有壑的山脈。

讀山,便是讀父親。

歲月悠悠,往事如煙,童年在父親的甘露滋潤下遙遙遠逝。我長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為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天空、更豐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送我啟程那天,父親緊握著我的手說:“孩子你去吧,我等著你幹大事業……”走過一道道山樑,父親把我送出了山的懷抱。當我轉身向父親道別時,我望見父親高大的身軀鑄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愛的目光變成父親給我的永久的期待。

讀山,便是讀父親。

山的希望是容易滿足的,父親的希望也是容易滿足的。那年冬天,父親送衣服來,他瑟瑟地站在每塊磚頭都洋溢著現代化氣息的省重點中學的校園門口,我對著我的那些渾身都洋溢著現代化氣息的老師和同學們理直氣壯地宣告:這是我的父親。父親回去後便心滿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顆顆晶瑩的淚珠在昏黃的燈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輩子艱辛,大半輩子或憂或喜、或悲或樂、或苦或甜的記憶,大半輩子山里人的幸福……

讀山,便是讀父親。

我從山裡來,是山賦予我一顆美好的心靈,是山給我的風骨支起一個生命,是山給我的靈性造就一種性格。讀山,便是讀山的目光,山的氣質,山的情懷,山的希冀。

啊!讀山,便是讀父親。(熊明國)

例文評析

“讀父親”的內涵豐富,它選取了四個角度,父親的慈愛,父親的勤勞,父親的期待,父親的滿足。這幾個生活片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有跳躍性。怎樣將這些零散的生活片斷連綴成篇呢?作者把感情凝聚在“讀山,便是讀父親”一句話中,因為山博大,給我“情懷”、“風骨”、“靈性”,就像父親。在每個層次的開頭反覆詠嘆“讀山,便是讀父親”,串起了分散的生活片斷,明確了感情發展線索,使結構條理清晰。文章又以反覆詠嘆結尾,既強化了感情,又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肖慶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