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歷史
最早接受印象派觀念的實際是前面提到的英國自然主義攝影家埃默森。埃默森當時提出的焦點攝影理論,曾認為人的視覺邊界是不明確的,中間部分清晰,邊緣部部分模糊。為了使照相機達到人類視覺再現的效果,他勸告攝影同行不必使影像都達到最清晰的程度,僅僅清晰地展現景物的部分完整細節,就能獲得更自然的效果。儘管埃默森的“有差別的調焦”引起了守舊的英國畫意攝影派的激烈反對,但出乎埃默森意料之外的是,一幅照片甚至可以將畫面完全置於焦點之外,這一激進的觀念就成為後來的印象派理論的基礎。1890年,後來成為英國倫敦柯達有限公司經理的喬治·戴維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在一次關於“攝影的印象派”講座中堅持認為,儘管銳度和清晰度對一些照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它們也可能完全用著。他認為決定性因素是攝影師在藝術上的觀念。為了說明他的觀點,他展出了一幅後來成為攝影史上的經典攝影作品《洋蔥田》,這幅看起來完全是“印象派”的沒有經過調焦的照片,其實是沒有通過鏡頭而是用金屬片上的針孔拍攝的。
戴維森的實踐立即引起了大量年輕的攝影師們的興趣,他們藉助針孔鏡頭和特殊的柔焦鏡賦予攝影完全朦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時使用漫射濾光鏡,甚至開始戲劇性地修整負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畫筆以達到朦朧的效果。從總體上看,印象派攝影作品營造了一種浪漫的風格,從而與傳統的畫意攝影形成了迥然的區別。
受印象派攝影影響並身體力行的攝影家主要有:英國攝影家約翰·杜利·約翰斯頓(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法國攝影家羅伯特·德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奧地利攝影家海因里希·庫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等。除此之外,印象派攝影在美國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後文提到的攝影分裂主義中的不少成員如愛德華·施泰肯、阿爾文·蘭登·科伯恩等,於1900年在倫敦舉辦了“美國畫意攝影新學派”作品展,儘管同樣是朦朧效果的畫面,和英國人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將印象派技巧套用於風景和人像,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其作品並不僅僅限於形態與影調的優美安排。
當然,印象派攝影並不都是贏得一片喝彩的,一些評論家無情地諷刺這些“攝影模糊圖像學派”,甚至連蕭伯納這樣同情攝影的作家也承認非常不喜歡這些新的“失真的攝影師”。十幾年以年,隨著攝影觀念的迅速轉變,許多印象派攝影家也放棄了這種風格,重新探索不加控制的、“直接的”攝影的各種可能,從而也為直接攝影派的出現奠定基礎。
代表作品
芭蕾舞女利物瀑-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