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頭和頸的區分明顯,頭背除有對稱的大片鱗外,復蓋的其他鱗片形小而多。頭小而狹長,頭頂略微平凹,頭部的鱗片小而多,吻部扁平而圓鈍,吻鱗1
片,呈半月形,下唇鱗19—20片,上唇鱗10—12片,前2片上唇鱗和吻鱗具唇窩,對溫度特別敏感,能感知周圍環境大於0.026℃的溫差,與蛇的頰窩的作用相似。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長達4米,體重約為70至129磅或以上,其圍量更冠絕其它一般的蛇類。體型最長印度蟒的紀錄是5.85米長(紀錄者為西孟加拉邦的Cooch-Behar)。
印度蟒的鱗片平滑具光澤,頭部較為扁平,鼻端闊大並且向上方翹起。眼睛細小,擁有直線式的瞳孔,虹膜有明顯的金色斑點。其身體上有已經退化的殘肢,在肛門附近有相關痕跡,成短刺狀。
印度蟒的顏色偏向以白色或黃色為基調,配以大型點狀斑紋,體紋顏色以暗棕至泥黃色為主,體色及紋理根據各處分布地的不同而有著差異。
分布於西高止山脈及阿薩姆邦山林地帶的印度蟒體色較深沉;而來自德乾高原的印度蟒則明顯較為淺色。
分類學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有鱗目
亞目:蛇亞目
科:蟒科
屬:蟒屬
種:蟒種
類:黑蟒
分布狀態
黑尾蟒主要地理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南部、孟加拉國、緬甸、中國華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東至福建,南至海南島)、中國香港、泰國、寮國、越南、高棉、馬來半島、澳大利亞。
保護狀態
黑尾蟒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低危”級別。意指此蛇物種數量被判斷暫未有即時危險,但已
屬於開始受到威脅的類別。許多印度蟒遭獵殺的原因,是其優秀亮麗的表皮受到皮革商人的覬覦,因而逐漸成為瀕危物種。在喀拉拉邦及泰米爾納德邦一帶,印度蟒常被原居民捕殺並作食物處理,當地人亦認為蟒蛇的脂肪具藥療作用,因此印度蟒的生態環境實在堪虞,泰米爾納德邦政府已下令保護黑尾蟒。
蟒屬的品種
安哥拉蟒 | Python anchietae,Bocage,1887 | 0 | 非洲安哥拉南部以及納米比亞北部 | |
血蟒 | Python curtus,Schlegel,1872 | 2 | 短蟒 | 東南亞地區,包括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印尼(蘇拉威西島等) |
印度蟒T | Python molurus molurus,Linnaeus,1758 | 1 |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南部、孟加拉國、緬甸、中國南部(包括四川、雲南、福建、海南島、香港)、泰國、寮國、越南、高棉、馬來半島、印尼(爪哇、蘇拉威西島) | |
球蟒 | Python regius,Shaw,1802 | 0 | 非洲塞內加爾、馬利共和國、幾內亞比索、幾內亞、利比亞、獅子山、加納、貝寧、尼日、奈及利亞、喀麥隆、查德、中非共和國、蘇丹共和國及烏干達。 | |
亞洲岩蟒T | Python molurus Linnaeus,1758 | 2 | 印度、斯里蘭卡、中國、越南、泰國 | |
網紋蟒 | Python reticulatus,Schneider,1801 | 0 | 東南亞地區、尼科巴群島、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 |
非洲岩蟒 | Python sebae,Gmelin,1788 | 1 | 非洲南部撒哈拉地區 | |
帝汶蟒 | Python timoriensis,Peters,1876 | 0 | 小巽他群島印尼區域(包括帝汶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