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電影

印度尼西亞電影

由於長期處在殖民統治下﹐印度尼西亞電影生產起步較晚。20世紀20年代中期﹐始有荷蘭人和華人資本的小電影公司出現﹐荷蘭人所拍影片多模仿好萊塢情節片﹐華人所攝影片則多為偵探﹑神話和武俠類﹐且產量都不高。1933年﹐印度尼西亞人巴什蒂亞爾‧埃芬迪與中國人一起導演了第一部有聲影片《安佳‧達西瑪》﹐1942~1945,電影業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日本手中,直到1948年,電影生產才開始恢復。1963年發生政變後﹐影片產量減少。但到1985年以後,印尼電影復興。

發展歷史

二十年代

自20年代末以來,荷蘭人在印尼開始拍攝和放映一些影片。據說第一部影片是由荷蘭人克魯格於1927年在萬隆拍攝的,片名叫《忠心的猴子》,其內容是根據巽達地區的民間故事編寫的。此後每年生產2~3部影片,1929年生產了9部影片。

三十年代

1933年﹐印度尼西亞人巴什蒂亞爾‧埃芬迪與中國人一起導演了《安佳‧達西瑪》﹐這是印尼拍攝的第一部有聲影片﹐1934年﹐荷蘭人M.弗蘭肯在印尼自編自導了一部表現爪哇農村生活的半紀錄性的影片《稻米之歌》﹐第一次起用印尼人擔任演員。這些影片為印尼民族電影的起步創造了條件。1937年﹐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是由華裔﹑荷蘭裔印尼人聯合導演﹐由印尼著名歌唱家魯姬亞主演的《月光曲》。同年﹐印尼人開始自己組織生產影片。在日本人占領印度尼西亞的1940~1941年前,影片產量超過了15部。

四十年代

日本占領時期(1942~1945)﹐電影業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手中﹐僅拍了4~5部影片。其中﹐貝爾巴塔‧沙里的《胡基安》和S.巴林狄赫導演的《我的夢》﹐被認為是具有印尼民族特色的影片。

印尼獨立前﹐最有影響的電影公司是華裔鄭錦熙父子的爪哇電影公司﹐它為印尼的電影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同時也攝製了一些受東南亞觀眾歡迎的影片﹐如《梭羅河之誓》﹑《一條手巾》等。1945年﹐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同捲土重來的荷蘭殖民軍作戰﹐電影生產幾乎完全中斷。直到1948年﹐在臨時首都日惹拍出了《鐵古泰隆河之淚》(巴林狄赫和安德佳爾‧阿斯馬拉導演)之後﹐電影生產才開始恢復。

五十年代

1950年﹐國家電影製片廠在萬隆成立﹐它除自己生產紀錄片和故事片外﹐也對私營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當時印尼共有4家私營公助公司﹕柏沙里公司﹑柏菲爾公司﹑飛鷹公司和金箭公司。這時期﹐印尼有進步意義的影片是柯托特‧蘇卡迪導演的《殘疾人》(1952)﹑巴斯基‧埃芬迪導演的《歸來》(1952)﹑伊斯梅爾‧烏斯馬導演的《不可饒恕的罪行》(1951)等。在廢除了與荷蘭簽訂的林芽椰蒂協定之後﹐印尼攝製的較重要的影片有《查雅布拉納》(1958﹐柯托特‧蘇卡迪導演)﹑《戰士》(1959﹐伊斯梅爾‧烏斯馬導演)﹑《杜朗》(1961﹐巴赫迭‧夏堅導演)﹑《小星》(1963﹐維姆‧翁保合導演)等。

六十年代

1963年發生政變後﹐影片產量減少。為了保護本民族的電影﹐政府情報部設定了電影管理機構﹐向進口影片徵收稅金﹐國產片產量逐年增加。蘇哈托政府上台後,設立了印尼全國電影委員會,加強對電影界的管理。鼓勵生產本國影片,限制進口影片,對進口影片收取高額的進口稅。1975年雅加達成立號稱東南亞最大的印尼電影資料館,收藏有國內外各種影片。到60年代末﹐印尼電影在東南亞已有一定競爭能力。

七十年代

70年代以來﹐印尼曾提出拍攝樹立自己民族形像的影片﹐並於1979年設立國家電影委員會﹐參加管理影片生產﹑發行和人才培養等。除了主流電影外,印度尼西亞在70年代開始了實驗電影的製作,以印尼唯一的電影學院雅加達藝術學院(Institute Kesenian Jakarta)為中心,其中高托特·普拉考薩(Gotot Prakosa)被視為影響年輕一代電影人的實驗電影先驅。

八十年代

到80年代初﹐影片年產量一度達50多部。但到1985年前後﹐年產量又降至10部左右。這一段時間內重要導演有維姆‧翁保合﹐其代表作是《媽媽》(1972)﹑《無辜的新嫁娘》(1974)﹑《情夫》(1975)﹔T.朱乃迪﹐代表作是《幻想破滅》(1973)﹔蘇瓦爾迪‧哈桑﹐代表作是《義子》(1974)﹑《絕望的淚》(1975)﹔堤古赫‧卡拉西﹐代表作是《1828年11月》(1979)﹔阿米‧普里約諾﹐代表作是《雅加達﹑雅加達》(1977)﹑《西堤‧珀蒂威醫生回到農村》(1980)等。

九十年代

90年代初期,由於好萊塢及香港片的激烈競爭,印度尼西亞電影的數量明顯下降了,電影製作一度中斷。 在90年代末之前,多數印度尼西亞電影製片人只能創造低預算, B類電影。 由於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大量的盜版行為使電影製片人在印度尼西亞遭受了收支巨大損失。 自1992年以來,多數電影院喜歡放映美國人、香港和台灣電影。 低預算印度尼西亞電影只能在小影院,免費劇院,以及流動戲院進行放映,或通過錄影送往電視台播放。

1998年之後,印尼電影業重新蓬勃發展。1998年建立的雅加達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為更多年輕電影人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為印尼電影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在2000年左右,視頻錄像成為一種成本不高的媒介,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嘗試電影製作。很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印尼年輕電影人在全球不同的電影節和博物館中展示他們的作品,藉由獨立電影,印尼電影得到了新的發展。

發展現狀

據印尼文化旅遊部數據顯示,印尼國產影片數量近年來呈上升趨勢,2005-2006年的33部,2007年53部,2008年87部,2009年達到了75部。相反,在世界範圍內正處於黃金時代的好萊塢電影,在印尼卻產生了例外。這是由於雅加達以腐蝕印尼文化和葬送本國電影業為由,一直限制美國電影的進口。自50年代美國電影在印尼經歷了全盛期以來,印尼進口好萊塢片已從每年的200部跌至為去年的76部。

主要電影節

雅加達國際電影節

雅加達國際電影節是印尼主要電影節之一, 從1998年12月第一屆開始,在每年的12月份舉行。每屆雅加達國際電影節都有大量的印尼電影及其他國家電影參加展映。

印度尼西亞國際電影節

印尼電影海報圖集 印尼電影海報圖集

印度尼西亞國際電影節的前身為在雅加達舉辦“印度尼西亞電影周”,最早舉辦時間為1955年,1960年和1967年,1973年正式改名為“印度尼西亞國際電影節”,並設立最高獎Citra獎。1973年至1992年之間,每年舉行一次。但由於90年代的印尼電影市場極度下滑,一度中斷。2004年恢復為每年舉辦一次的國際電影節。

除Citra獎之外,電影節設定獎項如下:

最佳女演員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配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劇本

最佳編劇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最佳錄音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音樂

印尼影片

出走/漫步者

出走\漫步者 出走\漫步者

譯名 出走/漫步者

片名 Merantau

年代 2009

國家 印度尼西亞

類別 動作/劇情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導演 加雷斯·埃文斯 Gareth Evans

主演 伊科·烏艾斯 Iko Uwais ....Yuda

希斯卡·傑西卡 Sisca Jessica ....Astri

克里斯汀·哈金 Christine Hakim ....Wulan

影片被視為印尼25年來的第一部功夫片。

伊科·烏艾斯接受了為期5個月的身體和功夫的加強訓練。不過他本人從1993年就開始了格鬥和技擊的練習。

影片全程在印度尼西亞拍攝,在蘇門答臘和雅加達實地取景。

影片中的所有打鬥鏡頭均是真實的格鬥,拳拳到肉。而且全按照格鬥的順序拍攝。

傑米拉和總統

傑米拉與總統 傑米拉與總統

譯名 傑米拉和總統(又名:妓女與總統)

片名 Jamila and the President

年代 2009

國家 印度尼西亞

類別 劇情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導演 拉特納·薩姆皮特 Ratna Sarumpaet

影片獲第十六屆法國沃蘇勒亞洲國際電影節公眾好評獎(Prix de Public)、評審會最佳印象獎(Prix de Jury Lynceen),入圍第8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總耗資60億印尼盾(約64萬美元)。

愛情怎么了

譯名 愛情怎么了

片名 Ada apa dengan Cinta

年代 2002

國家 印度尼西亞

類別 劇情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導演 Rudy Soedjarwo

主演 Nicholas Saputra / Dian Sastrowardoyo / Ladya Cheryll

講述一名為Cinta的高中女生的故事,清新但曲折思辨,具有新世紀印尼電影風格探索的傾向。

愛的詩篇

愛的詩篇海報 愛的詩篇海報

譯名 愛的詩篇(又名:三愛太難)

片名 Ayat-Ayat Cinta

年代

國家 印度尼西亞

類別 劇情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導演 哈農 Ratna Sarumpaet

主演 Fedi Nuril, Rianti R. Cartwright, Carissa Putri

根據一部描述印尼伊斯蘭教徒的小說拍成的電影后在印尼引起轟動,創下了罕見的上座率,在全國掀起熱潮,創下多項票房紀錄,主題歌在印尼膾炙人口。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法里的印尼小伙子的生活。他來到埃及,在愛資哈爾大學學習。故事描述了他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努力通過伊斯蘭教的教導去解決這些問題。

沙之細語

沙之細語 沙之細語

譯名 沙之細語

片名 Pasir berbisik

年代 2001

國家 印度尼西亞

類別 劇情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導演 南·阿齊納

主演 克里斯汀·哈金|,dian sastrowardoyo,slamet rahardjo

失明的豬也想飛

譯名 失明的豬也想飛(又名:想飛的盲豬)

片名 Babi buta yang ingin terbang

年代 2008

失明的豬也想飛 失明的豬也想飛

國家 印度尼西亞

類別 劇情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導演 艾德恩 Edwin

主演 喬可·安華 Joko Anwar

rine Baharrizki

拉迪雅·切麗爾 Ladya Cheryll

影片關於身份的找尋,核心觸及印尼的種族歧視尤其是針對華人的歧視問題,包裹得好似一個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其實是重新看回印尼1998年5月震驚世界的種族暴亂——到2009,也算10周年。片子的人物設定複雜,多線並行,也偶爾彼此交錯,基本結合了三代印尼華人:女主角琳達的母親是一名前羽毛球世界冠軍——她也是華人;父親是一名失明的牙醫,祖父OPA;她的童年玩伴因為是華裔而倍受欺辱,父母終究帶著他離開琳達的社...

這部影片是Edwin的第一部長篇影片,主要演員有Ladya Cheryl, Pong Harjatmo, Carlo Genta。Edwin以其出色的短片電影為人所知,在Blind Pig Who Wants to Fly中他將萬花筒一樣片段式的敘事方法運用到這部引人入勝的長篇當中。在一系列精簡的、有一些超現實的故事裡,人物鬆散地以他們同樣作為華裔印尼人的少數人群的身份相連。影片設定在被社會和種族問題的緊張勢態所包圍的印尼當代城市中。過去和現在混淆,影片中發生的事件帶有模糊的象徵意義,雖然抽象但毋庸置疑地與電視上播放的暴力政治事件相關。更怪的是,在這個精心刻畫的世界中一直重複出現的是Stevie Wonder的歌“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在不同的時刻都唱了這一首歌。

電影年表

2009:《憂鬱的一代》 《出走/漫步者》 《傑米拉和總統》

2008:《樹下》 《失明的豬也想飛》

2006:《爪哇安魂曲》

2006:《門廊》

2004:《甜心雞蛋》

2002:《鳥人傳說》 《愛情怎么了》

2002:《Rembulan di Ujung Dahan》(電視劇)

2001:《海濱》

2000:《詩人》

1998:《枕邊葉》

1998:《我的家庭、我的電影和我的國家》

1995:《月之舞》

1995:《坎塞爾的自由故事》

1994:《給天使的信》

1991:《水和羅米》

1991:《愛情是一片麵包》

1989:《掌聲》

1984:《馬車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