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琳學院

卡羅琳學院

卡羅琳學院(瑞典語:Karolinska Institutet)又譯卡羅琳斯卡學院或卡羅琳醫學院,是一所醫學大學,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郊外的索爾納市,建立於1810年。卡羅林學院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中,是最大的一所單一醫學院。學院中有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學院合作的卡羅林大學醫院,是瑞典最大的研究訓練中心之一,主導了全國30%的醫學訓練與40%的醫學學術研究。除此之外,這所學院也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的成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卡羅琳學院卡羅琳學院

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又譯卡羅琳斯卡學院或卡羅琳醫學院。是一所醫學大學。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郊外的蘇那自治市(solnakommun),建立於1810年。卡羅林學院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中,是最大的一所單一醫學院。學院中有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頒發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

校名由來

卡羅琳學院建立於1810年到1811年之間,當時是一所陸軍的外科訓練中心。原來的校名是“醫學外科學院”(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1871年,又將瑞典國王卡羅十三世(Karl XIII)的名字“卡羅”加上,使校名成為“卡羅琳醫學外科學院”(Karolinska 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到了1822年,才改成現今所稱的“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著名人物

貝采利烏斯(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1848年)為學院教授,他建立了現代化學命名法,是現代化學之父之一。他發現了許多化學元素,包括矽、硒、釷與鈰。

卡爾·莫桑德(Carl Gustaf Mosander,1792年—1858年)是貝采利烏斯的學生,也是其後繼者。化學家,發現了鑭、鉺與鋱。

古斯塔夫·雷齊烏斯(Gustaf Retzius,1842年—1919年)於1877年到1890年擔任教授,解剖學家。

卡爾·梅丁(Karl Oskar Medin,1847年—1928年)於1883年到1914年擔任教授,小兒科醫師,以研究小兒麻痹症著名。

菲爾·埃德蒙(Pehr Edman,1916年—1977年)化學家,1946年成為醫學博士,著名的研究是一種稱為愛德門降解(Edman degradation)的化學反應。

拉斯·雷克塞爾(Lars Leksell,1907年—1986年)醫學家,發明放射線外科手術(radiosurgery)與伽瑪刀(Gamma Knife)。

學獎得主

1955年:西奧雷爾(Hugo Theorell,1903年—1982年)。

1967年: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1900年—1991年)。

1970年:歐勒 (Ulf von Euler,1905年—1983年)。

1981年:威塞爾(Torsten Wiesel,1924年—)。

1982年:柏格斯壯(Sune Bergström,1916年—2004年)、山繆森(Bengt I. Samuelsson,1934年—)。

研究機構

蘇那校區

細胞與分子生物學。

基因體學與生物資訊學中心。

環境醫學學院。

學習、資訊學、管理學與倫理學。

醫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

醫學流行病學

微生物學與腫瘤生物學中心。

神經科學。

生理學與藥理學。

卡羅琳大學醫院與丹德(Danderyd)醫院——北卡羅琳學院

臨床神經科學。

丹德醫院。

醫院。

分子醫學。

腫瘤病理學。

公共健康科學。

外科科學。

婦女與幼童健康。

胡丁厄(Huddinge)校區與瑟德(Söder)醫院

生物科學。

外科科學中心。

臨床研究中心。

臨床科學。

醫學實驗室科學與科技。

醫學營養學。

醫學。

微生物學、病理學與免疫學。

神經科技(NEUROTEC)。

護理。

齒科。

瑟德醫院。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歐洲數所偏重研究的高水平大學組成的聯盟。2002年,聯盟由12所歐洲頂級研究型大學共同創建。2006年,又有8所大學成為成員。總部位於比利時魯汶
具體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 · 劍橋大學 · 愛丁堡大學 · 弗萊堡大學 · 日內瓦大學 · 海德堡大學 · 赫爾辛基大學 · 卡羅琳學院 · 萊頓大學 · 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 · 倫敦大學學院 · 隆德大學 · 米蘭大學 · 慕尼黑大學 · 牛津大學 · 巴黎第六大學 · 巴黎第十一大學 · 斯特拉斯堡大學 · 烏特勒支大學 · 蘇黎世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