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倫敦,一批作家和藝術家好像生活在根本就沒有戰爭的年代裡。這是一個隆冬的下午,作家利多·斯特雷奇來到位於英國南海岸的朋友家。這位高大、瘦削的未婚男子是一個同性戀者。天快黑的時候,利多走進朋友家的俄式客廳。隨後,他穿窗而過進入花園。忽然,他眼前一亮,一位年輕的女郎像一朵盛開的鮮花亭亭玉立於庭院之中。金色的短髮映襯著西下的夕陽,藍藍的眼睛鑲嵌在充滿稚氣的面龐上,她膚色白哲、氣質儒雅,簡直就是一個美少年。利多不禁為之深深地痴迷。這個女子就是從不循規蹈矩的女畫家多拉·卡林頓。利多和卡林頓就這么在這個戰亂年代相識了。當兩人沿著長長的英國南海岸漫步時,戰爭的槍聲越過海峽傳了過來。在這奇特的“音樂”聲中,一段長達17年的戀情就此拉開了序幕。回到倫敦後,利多仍不時與一些年輕男子調情,卡林頓卻拒絕所有的追求者。狂熱地愛著卡林頓的畫家馬克·格特勒在這種拒絕面前幾乎要發瘋了。後來,當利多站在法庭上為自己不去參戰而辯解時,卡林頓對他的表現備加讚賞。馬克意識到利多對卡林頓的影響,於是,他請求利多幫助自己。卡林頓和利多在朋友的鄉間別墅共度周末,遠遠地離開了馬克追求她給她帶來的壓力。她趁機把深藏在心底的情感傾吐了出來,但此時,朋友們卻在為馬克著急,只是有力使不上。馬克帶卡林頓去度假,結果不歡而散,卡林頓最終不得不明確告訴馬克,自已愛的是利多。
利多和卡林頓租了一處住房,他們朝夕相伴,並肩創作,開始了一段牧歌般的生活。他們無拘無束,衝破了一切禁忌,即使馬克為此採取過激行動也沒能對他們產生影響。然而,令卡林頓痛苦的是,她不得不接受一個他們生活中的第三者——年輕的男子拉爾夫·帕特里奇,因為利多愛上了他,如果他決定離開倫敦,三人的生活都將受到影響。她無法忍受離開利多的殘酷現實,只好答應嫁給拉爾夫,以便能留在利多的身邊。隨著拉爾夫的加人,又有一個年輕人卷了他們的生活,他叫傑拉爾·布雷南,是拉爾夫的好朋友,剛從西班牙旅行回來。布雷南長著一張很有詩意的臉,他很快就成了卡林頓的情人。生活就這樣在麻木、不忠與複雜的感情關係中繼續著。1920年,利多因一部書的出版而聲名大噪。他在鄉下買了棟別墅,並繼續追求著男孩子。其中,年輕迷人的羅傑·森豪斯格外得到他的青睞。這時,拉爾夫也愛上了一名叫弗朗西斯的女孩兒。在經歷了一系列感情的變動後,卡林頓終於找到了生活的平衡,她一邊繪畫,一邊照顧利多,同時在另一些男人身上尋求著性愛的補償。1932年利多病了,在卡林頓關注的目光下,他平靜地臨近了死亡。在利多最後的日子裡,他沒有忘記向自己的伴侶卡林頓傾述愛情。卡林頓幾乎無法面對失去利多的未來歲月。在最後一頁日記里,她寫到:“他先死了。她開始嘗試著沒有他的生活,她實在難以忍受這種生活,於是,她也將死去。”果然,在利多死後不久,卡林頓用獵槍自殺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艾瑪·湯普森 | 多拉·卡林頓 | |
喬納森·普雷西 | 利多·斯特雷奇 | |
史蒂芬·威丁頓 | 拉爾夫·帕特里奇 | |
薩繆爾·韋斯特 | 傑拉爾·布雷南 | |
盧夫斯·塞維爾 | 馬克·格特勒 | |
佩內洛普·威爾頓 | Lady Ottoline Morrell | |
珍妮·麥克蒂爾 | Vanessa Bell | |
傑瑞米·諾森 | Beacus Penrose | |
阿莉克絲·金斯頓 | 弗朗西斯 | |
Sebastian Harcombe | 羅傑·森豪斯 | |
Peter Blythe | Phillip Morrell | |
Richard Clifford | Clive Bell | |
大衛·賴亞爾 | 市長 | |
Stephen Boxer | 軍事代表 | |
Annabel Mullion | Mary Hutchinson | |
Gary Turner | Duncan Grant | |
Georgiana Dacombe | Marjorie Gertler | |
Helen Blatch | 護士 | |
Neville Phillips | 法院的人 | |
Christopher Birch | Dr. Starkey Smith | |
Daniel Betts | Porter | |
Simon Bye | 飛行駕駛員 | |
Marzio Idoni | Gondolier | |
Eva Gray | 舞蹈家 |
職員表
製作人 | John McGrath、Ronald Shedlo、Francis Boespflug(執行)、Philippe Carcassonne(執行)、Fabienne Vonier(執行)、克里斯·湯姆森(副) |
原著 | Michael Holroyd |
導演 | 克里斯托弗·漢普頓 |
副導演(助理) | William Booker、Guido Cerasuolo、Tim Lewis、Guy Travers |
編劇 | 克里斯托弗·漢普頓 |
攝影 | Denis Lenoir |
配樂 | 麥可·尼曼 |
剪輯 | George Akers |
藝術指導 | Caroline Amies |
美術設計 | Frank Walsh |
服裝設計 | Penny Rose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卡琳頓[電影] |
|
卡琳頓[電影] |
|
卡琳頓[電影] |
|
卡琳頓[電影] |
|
卡琳頓[電影] |
|
(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歌手:麥可·尼曼 唱片公司:Argo Records 發行日期:1995年10月3日 卡琳頓[電影] | 曲目 1、《Outside Looking In》 2、《Opening Titles》 3、《Fly Drive》 4、《Cliffs of Fall》 5、《Every Curl of Your Beard》 6、《Virgin on the Roof》 7、《Gertler》 8、《Leaving Gertler》 9、《Painting the Garden of Eden》 10、《Partridge》 11、《Floating the Honeymoon》 12、《Brenan》 13、《Beacus》 14、《Leaving Brenan》 15、《Ham Spray House》 16、《The Infinite Complexities of Christmas》 17、《Something Rather Impulsive》 18、《If This Is Dying》 19、《tring Quintet in C,Op.163:Adagio》 |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1995年5月28日 | 第4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 喬納森·普雷西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 《卡林頓》 | 獲獎 |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卡林頓》 | 入圍 | ||
1995年 | 第14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 最受歡迎的電影 | 《卡林頓》 | 獲獎 |
1996年1月29日 | 第10屆西班牙戈雅獎 | 最佳歐洲電影 | 《卡林頓》 | 提名 |
1996年2月26日 | 第67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 最佳女演員 | 艾瑪·湯普森 | 獲獎 |
十佳電影 | 《卡林頓》 | 獲獎 | ||
1996年4月23日 | 第4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 | 《卡林頓》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喬納森·普雷西 | 提名 |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1、Orsans Productions(法國) 2、Cinéa(法國) 3、Studio Canal(法國) 4、Dora 5、Freeway Films(英國) 6、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英國) |
發行公司 | 1、UPF(Universal Pictures France)(法國) 2、Pan Européenne Distribution(法國) 3、PolyGram Film International(英國) 4、Wild Bunch Distribution(DVD)(法國) 5、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瑞士) 6、Cineplex Odeon Films(加拿大) 7、Ciné Libre(比利時) 8、ELKE(希臘) 9、Gramercy Pictures(美國) 10、Italian International Film(義大利) 11、Scotia Deutschland(德國) 12、Sogepaq Distribución S.A.(西班牙) 13、Transmundo Films(阿根廷) 14、Vitória Filmes(葡萄牙) 15、Flashstar Home Vídeo(DVD、VHS)(巴西) 16、Home Video Hellas(HVH)(VHS)(希臘) 17、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DVD)(美國) 18、Transmundo Home Video(THV)(阿根廷)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99年5月2日 | 瑞典 | 1995年6月30日 |
荷蘭 | 1995年8月31日 | 英國 | 1995年9月22日 |
西班牙 | 1995年10月9日 | 澳大利亞 | 1995年10月12日 |
阿根廷 | 1995年10月12日 | 希臘 | 1995年11月3日 |
丹麥 | 1995年11月3日 | 美國 | 1995年11月10日 |
波蘭 | 1995年11月10日 | 德國 | 1995年12月14日 |
土耳其 | 1996年12月15日 | 葡萄牙 | 1996年1月12日 |
匈牙利 | 1996年9月12日 | - |
影片評價
《卡林頓》表現了有悖於傳統道德的男女之情,剪不斷,理還亂,錯綜複雜。這種超越常規的情慾既不可理喻,又深深地吸引著觀眾。影片雖然改編自利多·斯特雷奇的傳記,但焦點並不在於描繪斯特雷奇的內心世界,而主要關注的是他和卡林頓的關係,眾多的事件都是從她的觀點出發的,這正體現了影片獨特的力度。影片描寫了布魯姆斯伯里時代的女畫家多拉·卡林頓在生理髮生前後的變化,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中,影片大多數活動都發生在室內或花園裡,很少有大場面外景。導演克里斯托弗·漢普頓將重點放在角色之間的目光交流上,通過視線交流感情。影片的成功與兩位演員的表演分不開,正是他們,充分地把握了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的實質,並將其怪癖、敏感而又脆弱的個性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禁之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