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姬蛙

卡氏姬蛙

卡氏姬蛙(讀音:kǎ shì jī wā ),又稱卡魯納拉特納狹口蛙,個體很小,長度只有15-20毫米,會發出如同山羊般的叫聲。

形態特徵

中文名:卡氏姬蛙(拼音:kǎ shì jī wā);英文名:Karunaratne*s narrow-mouthed frog;學名:Microhyla karunaratnei。卡氏姬蛙,又稱卡魯納拉特納狹口蛙,個體很小,長度只有15-20毫米,會發出如同山羊般的叫聲。是亞洲斯里蘭卡特有的物種,分布於南部的晨在和東部辛哈拉加。
卡氏姬蛙Karunaratne*s narrow-mouthed frog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兩棲綱Amphibia目:無尾目Anura亞目:新蛙亞目Neobatrachia科: 狹口蛙科 Microhylidae亞科: 姬蛙亞科 Microhylinae屬: 姬蛙屬 Microhyla種: 卡氏姬蛙 M. karunaratnei 分布:斯里蘭卡

卡氏姬蛙是亞洲斯里蘭卡特有的物種,分布於南部的晨在和東部辛哈拉加。

生長環境

卡氏姬蛙生活在海拔515-1110米的熱帶雨林,以昆蟲為食。

生活習性

全年可以繁殖,繁殖在廢棄的寶石礦坑的積水中,蝌蚪變態要持續大約8個星期。

分布範圍

斯里蘭卡南部的晨在和東部辛哈拉加。

繁殖方式

過去台灣的水產養殖,主要依賴在海岸濕地開挖的魚塭(半淡鹹水),但由於發展過於迅速,超抽大量的地下水,導致台灣西南部及宜蘭濱海地區的地層嚴重下陷,引起海水倒灌與海堤潰決,付出了極大的社會成本。因此政府自1990年代起,開始推廣淺海的箱網養殖,即把海洋當成牧場,將水產生物直接放養於海上的網具中,投餵人工飼料。目前以有海灣的澎湖和小琉球一帶最多,養殖的魚種包括海鱺、黑鯛、石斑、嘉鱲、鮪等各種海水魚。由於海鱺成長迅速、生命力強、肉質佳、體型亦碩大,因此在1997年成為箱網養殖的新寵,再加上精緻飼料的餵養,使其肉質益發美味可口,甚至被稱為“台灣的Toro(黑鮪魚)”,因此這種漁民俗稱為“海仔”的魚也就成為時下生魚片的主要材料了。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