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26年7月27日 出生於上海。
1932~1937年 在上海梅溪國小學習。
1937~1938年 在上海新寰國小學習。
1938~1945年 在上海中法中學學習。
1945~1953年 在上海東方匯理銀行(法商)進出口部工作。
1953~1954年 在上海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業務部工作。
1954~1988年 在北京天文館工作,先後任編輯部、開發部任主任。
1988年 退休。
2001年1月15日 在北京逝世。
生平簡介
卞德培,祖籍浙江平湖,1926年7月27日生於上海,父親是一位郵局職員。當他還是一個國中生的時候,偶然看到幾本天文書,這些書以親切和生動的文筆、娓娓動聽的故事講述了他前所未聞而十分有趣的天文知識,使他眼界大開,從此和星星結下不解之緣。
1942年,卞德培在上海中法中學讀書,正值抗戰時期,不斷惡化的環境使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8歲染上了肺結核,使卞德培升大學的夢想像癟了的皮球,再也鼓不起來了。1945年7月,高中畢業後,幾經周折,進了上海法商東方匯理銀行當練習生。
銀行的工作不算緊張,但生活的擔子並不輕鬆,在此後的好幾年時間裡,他一直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承擔者之一,物價一天數跳,幣值像斷了線的風箏那樣垂直下落,使他備感生活的艱難。儘管這樣,他仍節衣縮食,從不多的工資中挪點兒錢出來,買些最喜歡的天文書。
被星空魅力吸引著的他,希望別人也能分享宇宙之美,於是走上了天文普及之路。1946年,他在上海《大公報》上發表了第一篇科普知識小品,介紹日月食的原理和現象。接著,又大膽地寫了第一本書,5萬字的科學幻想小說——《地球的殖民地》,講的是一個假想的飛往月球的故事,並對到那時為止人們所知的月球的主要情況作簡略的科普性介紹,1947年由上海新紀元出版社出版。這一年卞德培剛20齣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科普創作生涯。
1947年卞德培與紫金山天文台李元相識,兩人各有一段曲折的自學經歷,同視普及天文為己任,很快由相識變為相知。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聯絡同好,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天文知識,組織了中國青年天文聯誼會,會員數十名,遍布上海、南京、北京、廣州、杭州等地。後來,在他們的倡導下,1949年10月又成立了大眾天文社,作為中國天文學會的一個科普機構,開展廣泛的天文普及活動。卞德培和李元都是該社主要負責人。
從1948年開始,他們還籌辦了一份小型天文月刊《大眾天文》,附刊在上海《科學大眾》中,由李元先在上海、後在南京負責組編,卞德培在上海負責編輯出版等工作,一直出版到1953年。
1949年,卞德培經銀行法國職員、天文愛好者P.A.jehl和法國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G.deVaucouleurs(此人後來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天文學教授、世界著名星系天文學家)介紹,加入法國天文學會。1950年,加入中國天文學會。
1951年,他先後參與了上海中山公園的“月亮展覽會”和上海虹口公園的“太陽展覽會”的籌劃、製作、展出和講解。195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天文教育影片《日食和月食》的技術指導。1953年,參加了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組織的由陳遵媯主持的月全食觀測現場直播,為聽眾解答問題。
1954年下半年,北京市決定籌辦我國第一座大型天文館,卞德培自上海奉調參加籌建工作。經過3年的籌建和籌備,1957 年9月1日,天文館落成開放。作為天文館一名工作人員,他以火熱的激情自始至終工作在這一崗位上,為天文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其間,他還積極參與了將北京古觀象台收歸北京天文館,成立中國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並對外開放的工作,使已關閉數十年的北京古觀象台及其台上的8件聞名於世的珍貴儀器得以妥善管理和保護,使廣大觀眾在了解祖國悠久的天文學歷史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1958年,他積極從事《天文愛好者》期刊的籌備出版工作。作為編輯部的第一任主任,在以後的20多年間,帶領他的同事歷經風風雨雨,開拓進取,使這本期刊越辦越好,不僅遠遠超過了過去任何一種天文刊物的出版年數,而且是迄今為止國內惟一的一種天文普及刊物。
幾十年來,卞德培把業餘時間都投入到科普創作之中,舉凡科普文章、著作乃至廣播、電視都嘗試過,留下了一串串跋涉的足跡。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有寫給老百姓看的,有寫給知識分子看的,而更多的是寫給青少年天文愛好者的。就形式而言,有圖譜、工具書、科技活動的輔導材料,也有論文和百科全書,但最多的是不太厚的綜合性知識讀物。他的作品最大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時代信息,通俗易懂,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多次獲獎。
1984年,卞德培55歲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從此,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1995年,卞德培不幸患直腸癌。術後不久便開始伏案工作。當人們勸他注意身體時,他說,只要生命還屬於我,我就要用今天的生命多做一些事,少留一些遺憾。他最大的心愿是參加天文館的改造和建設,多給孩子們寫幾本書。他積40年的豐富經驗,深思熟慮,為把北京天文館建設成跨世紀的一流天文館繪製了一幅宏偉的藍圖。從建築外形、儀器設備到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構想。在偽科學甚囂塵上的時候,他不顧自己虛弱的病體,出書、發表文章,接受電台、電視台採訪,用科學的真理撥開人們心頭的迷霧。
2000年11月下旬,卞德培已病入膏肓,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最後一次住進醫院。但臨行前仍不忘帶上未完成的書稿。2001年1月15日,卞德培與世長辭,享年74歲。
卞德培除本職工作外,還參與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他曾任北京天文學會秘書長、理事,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理事,北京科普創作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顧問,北京大學青年天文學會顧問,吉林市隕石博物館科學顧問,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顧問,《中國科技史料》編委會委員等,為一些天文館、天象儀工程作鑑定,擔任一些報刊的編委、兼職編輯。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三大(1986)代表,北京市科協二大(1980)、三大(1986)代表、四大(1991)特邀代表。北京市科協1991年授予他“榮譽證”,感謝他在創建和發展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及其所屬團體事業中做出重要貢獻。1987 年他應邀參加日本國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赴中國山西平遙日環食觀測隊。1990年,應日本國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邀請,赴日參加天空館的開幕典禮,並進行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1998年,日本國有關方面表示,考慮到“卞德培在中國天文普及教育工作中做出的卓越貢獻”,建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並獲批准(1998年4月11日《小行星通報》31457號),以卞德培的名字命名日本天文學家渡邊和郎發現的6742號小行星。1999年他抱病赴德國參加20 世紀最後一次日全食的民眾性觀測,並進行訪問。同年赴法國參觀訪問天文館、天文台和其他天文機構。
成就
20世紀40年代天文普及陣地上的一員驍將
1947年,卞德培給紫金山天文台寫信詢問有關天文事宜,當時,李元正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給卞德培回信解答了問題,從此兩人鴻雁傳書,成了相交50載志同道合的朋友。卞、李二人志趣相投,但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卞德培勤奮內向,做事嚴謹,條理性強,李元熱情活躍,具有鼓動性,他們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為當時的天文科普注入了勃勃生機,開創了新局面。他們在實踐中悟到要想在青少年中間大力普及天文知識,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聯絡同好,發揮各自的特長。1947~1948年,經過醞釀,二人發起和組織了“中國青年天文聯誼會”,並於1948年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會員有大學天文系的學生、科學雜誌的編輯、銀行和工廠的職員、社會青年和海外僑胞等數十人。主要活動是交流經驗,蒐集資料,開展觀測,增進友誼。卞德培拿出多年的積蓄,托人從美國買回一架口徑8cm的反射望遠鏡,既自己觀察天象,也用來做流動服務的工具。
1948年10月,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天文學會第22屆年會上,決定出版《大眾天文》期刊,1949年1月正式創刊,由李元主編。卞德培不遺餘力,做了大量工作,發表了許多文章,如宇宙訊息、天象介紹、圖書評介、觀測指導等等,被天文愛好者們視之為帶頭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伊始,在南京舉行科學團體聯合年會,中國天文學會23屆年會上通過了李元、卞德培的聯合提案,設立“大眾天文社”,開展廣泛的天文普及活動。全國各地入會者有百餘人,包括當時著名天文學家陳遵媯、戴文賽。大眾天文社成立後做了大量工作,填補了專業天文學家觀測的空白,通過普及和觀測活動,團結了一大批有為青年,不少人成為天文界的後起之秀。撫今憶昔,大眾天文社對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確實有推動之功,而大眾天文社是在中國青年天文聯誼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李元、卞德培自然功不可沒。
北京天文館不可多得的人才
1954年12月,卞德培新婚蜜月未盡,便由上海科普協會借調全國科普協會,投入籌建北京天文館的工作。作為北京天文館最初的三人籌建小組的一名成員,一種強烈的光榮感和責任感驅動著他立志把天文館建好,為開創我國的天文館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三年的籌建和籌備,艱苦備嘗,但他心情始終是舒暢的,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北京天文館在1957年9月29日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由李元、卞德培和汪景煜聯袂演出的天象節目——《到宇宙去旅行》,轟動了整個京城。
卞德培不是大學天文系“科班出身”,但憑著他驚人的毅力和睿智,卻對現代天文學有廣泛而深刻的了解,並有很寬的知識面。在天文館他接觸過大量工作,不論是答覆民眾來信,接待民眾來訪,設計展覽,做科普報告,編雜誌,蒐集情報,搞調研,他都做得頭頭是道,常常“出彩”。比如,1973年,他作為三人小組成員完成了“哥白尼誕生500周年展覽”,受到上級和觀眾的好評;1975年,創辦內部情報刊物《天文普及參考資料》(後來改為《天文館通訊》,現為《天文館研究》),傳播天文館及其任務、作用,天象儀及其發展,天文普及及其手段、方法以及天文學及其進展和天文觀測及其設備等方面的知識和信息,資料詳實,內容豐富,是天文愛好者和業內人士喜聞樂見的一本刊物;1978年,他參加中國科學院吉林隕石雨綜合考察組,1977年,他率領北京天文館湖南常德隕石雨考察組取得重要成果,發表“我國已知隕石的初步統計”調研文章,第一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那時為止我國已知隕石做了全面統計。1981年,他用英文寫成“中國隕石,”發表在美國《隕石學》學報上,文章列出67次隕石隕落資料,使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編《國際隕石目錄》各版長期所列的11次中國隕石增加50次以上。文章受到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重視。1982年,“中國隕石”發表在法國Nova Note雜誌上。1980年他的英文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業餘天文活動”,發表在美國《天空和望遠鏡》上,1982年,他的法文文章“來自人民中國的訊息”刊登在法國《天空和空間》上,介紹了北京天文館、我國青少年的天文普及活動,以及天文出版物等情況,引起一些外國同行的關注,並建立了聯繫。1985 年他主持開發部工作,為全國各地天文館和有關單位提供從建築設計、儀器訂購、組裝、調試,直到人員培訓、展覽製作、節目製作等全套諮詢服務工作。上海、天津等地大型天文館和數十個中小型天文館的籌建都傾注了他的智慧和汗水。1986年他作為主要專家多次參加天象儀鑑定工作。卞德培出色的工作贏得領導的信任、同事們的尊敬和社會的承認。
人們說,文學創作需要激情,作者要進入角色,其實做科普工作也同樣這樣,沒有科普工作者的激情和真情投入是很難做好這一工作的,而卞德培從始至終對他所從事的科普事業充滿激情,並不斷撞擊出耀眼的火花。
創辦《天文愛好者》
《天文愛好者》1958年4月創刊,“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刊,1978年8月復刊。作為普及天文學基礎知識的刊物,40多年來向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介紹了宇宙空間中物質世界的面目,宣傳了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報導了探索宇宙的新技術、新手段,以及國內外天文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成果和新進展,使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天文愛好者》雜誌上刊登的不少文章,為《人民日報》、《新華文摘》、《讀者文摘》(後改為《讀者》)、《百科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北京晚報》等報紙雜誌轉載,有的還被國外期刊轉載。《天文愛好者》已躋身於世界天文普及刊物的行列。卞德培作為這本刊物的創始人之一、編輯部的第一任主任,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為刊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辦好這本刊物,卞德培頗下了一番工夫,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利用他在天文界的關係和影響,建立了相對穩定水平很高的作者隊伍。因為他是天文愛好者出身,所以十分了解廣大天文愛好者的需要。他和同事們開動腦筋,有的放矢地開辦了五花八門的欄目,其中專為初學者的有“天文學入門”、“看圖學天文”、“認星”、“每月之星”、“天文畫頁”、“四季星空”、“星座巡禮”、“天文信箱”、“愛好者活動”、“學習和思考”等,其他還有“天文趣談”、“星海探勝”、“行星上的天空”、“想想算算”、“觀測園地”、“宇宙信息”、“動態”、“新書介紹”、“天文人物”、“天文博物窗”等。由於這些欄目與愛好者十分貼近,很受讀者喜愛,不少欄目保留到現在。
《天文愛好者》吸引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愛好者,有的還成為專業天文工作者。而這一切和卞德培治刊嚴謹是分不開的。一創刊,他就為編輯部制定了嚴格的編審制度,並身體力行。出版前一年或半年必先做出選題計畫,組織合適的稿件,物色作者。稿件到手後,要精心編輯、編排、校對,一環緊叩一環,特別是對來稿文字要進行推敲潤色,科學意義上要進行仔細琢磨,資料要查對,書證要考核,外文和數據要核對,即使是標點符號等枝節問題也要儘可能無誤。他要求編輯善待每一位作者,不論是功成名就還是初出茅廬的作者都要一視同仁。退稿要寫退稿信,說明原因,做到退稿不“退”人。他自己更是不惜下大力氣,一絲不苟地為人審閱文稿,但從不以權威自居,自己弄不清的問題,遇到不確切或可能有誤的天文學名詞,他會及時請教有關天文學家,從不輕易放過。
卞德培是一位作家型、學者型的編輯。他酷愛讀書,興趣廣泛,除天文和相關學科的科技書之外,還包括哲學、史學、音樂、美術以及中外文學名著。他精通法文和英文,每月都要閱讀好幾種外文期刊。這些無疑都增加了他的閱歷。他讚賞羅竹風的“雜家”觀點,認為編輯就應該是雜家,雜家就應看“雜”書。另外,他要求編輯一定要動手寫文章,做學養深厚、博聞強記的編輯,而不做學無專攻,無所建樹的編輯。由於他的教誨和嚴格要求,特別是他的率先垂範,給編輯部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每位編輯都珍愛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
創作風格和特點
卞德培20多年來一方面為他人做嫁衣裳,“把自己的生命碎割在為他人改稿上”,另一方面又抓緊分分秒秒勤奮寫作,是一位優秀而多產的科普作家。他的語言和風格極富感染力。就像在少兒科普界與他並駕齊驅的科普作家卞毓麟所評價的那樣:“在他的科普作品中,你看不到扭捏腔,嘗不到生澀味,嗅不到學究氣,一切都那么平易、親切、娓娓道來,如敘家常,而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已潛然充盈其中矣。”能達到這種境界,顯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年的磨練和積澱的結果。
卞德培深感對社會各界,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的重要,引導他們從小愛科學、樹立科學態度、方法、作風來學習和工作,這對於他們本人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是非常必要的,意義深遠。因此,他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給青少年寫的文章一般只有幾百到數千字,一本書也不過幾萬字,比起為成人創作的大部頭,在字數和份量上似乎要輕得多,但這絕不意味著容易得多,相反要費更大的心血,說理道情,遣詞造句都需格外用心,方能於平淡之中見新奇,吸引孩子們看,並從中獲得知識,這需要一個科普作家對科學的深刻理解和很強的駕馭語言的功力。卞德培1964年為上海《兒童時代》寫的那篇“六十多噸重的一枚硬幣”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首先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懸念,硬幣誰都見過,但怎么會有如此重的硬幣,使讀者不由得對這篇文章產生了興趣。作者帶著讀者了解了原子的構造、物質的密度等物理概念後,指出這么重的硬幣是沒有的,但可以用來製造這種硬幣的材料卻是有的,它在地球上找不到,它是組成白矮星的物質。這篇文章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不僅被兒童時代出版社選為上乘之作,20年後還被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收錄到《兒童科普佳作選》中。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卞德培很注重從古今中外科學技術發展史中發掘一些真人真事來充實書的內容。他的《第十大行星之謎》幾乎囊括了人類對遙遠行星的發現和探索的史實,引導讀者通過一個個或生動有趣,或形象具體的故事領略天文學家在探索行星世界奧秘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幸福,成功和挫折。書中許多感人的故事貫穿著可貴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可以從中感受科學精神,汲取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用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全書資料翔實,件件有出處,事事有記載,卞德培追求創作元素之完備與精確,由此可見一斑。
卞德培創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客觀地向讀者敘述事實。在《第十大行星之謎》中,既不肯定“第十大行星”一定存在,也不在沒有充分掌握情況的前提下貿然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敘述和討論。卞德培很注重科普的時效性。1994年他創作的《萬古奇觀》可以說是一個範例。天文學家預言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將於1994年7月撞擊木星,這件事轟動了世界。卞德培事前已將全書框架搭好了,撞擊發生後,立即把數據和圖像穿插到書中,以最快的速度讓讀者了解了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卞德培還是一位反偽科學的鬥士。20世紀90年代,社會上謠傳1999年將是人類“大劫難”的一年,在劫難逃。一些出版社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負責任地出版這方面的書,搞得人心惶惶。卞德培在學習和研究了大量原始資料後,及時推出力作《1999人類在劫難逃嗎?》,有理有據地抨擊了偽科學,寫得深,寫得透,寫得到位。1999年報刊上發表的大量這方面的文章不少都是以這本書為依據的。
“科學普及絕不是炫耀個人的舞台演出,而是為公眾奉獻的田野耕耘”,綜觀卞德培數十年科普創作之路,可以說他始終如是思,且復如是行。
評價
卞德培一向腳踏實地,講究實效,不流於虛浮,保持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和謙虛謹慎的作風,凡是認識他的人無不深有感受。在對待下級和年輕人方面,他要求嚴格但不苛求,待人平易,卻不懈怠。
卞德培惜時如金,白天要處理日常事務,參加各種會議,夜深人靜是他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他的許多文章和書都是在人們酣然入夢時寫出來的。1988年退休後,沒有了繁忙的公務,但他工作的節奏並沒因此而減慢,他承擔了更多的社會工作,稿約不斷。在這之後,他的創作不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巔峰。1989年出版的《宇宙奇觀》和1995年出版的《天窗怎樣打開》分別獲得了1991年第五屆和1996年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前者還被評為1991年全國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件作品之一。1992年寫的《第十大行星之謎》獲1996年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1999年增訂後納入《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是卞德培尊崇的人生信念,並把這種人生追求化為對事業的孜孜以求。
卞德培不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而且還是科普創作的組織者。20世紀80年代,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打算出版一部以國中生為主要對象的工具書——《少年自然百科辭典》,卞德培為此積極奔走,組織了十幾位作者,撰寫了《天文·地學·氣象》分冊。不久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策劃了一套規模更大的《中國少年百科全書》,他作為分科副主編協助出版社做了大量工作。1991年他主編的《一萬個世界之謎。宇宙分冊》多次再版。他在生病住院期間還主編了《宇宙之謎》叢書和大型圖書《天文博物館》。為了使天文科普園地常青,他有意識地培養年輕作者,不遺餘力地為他們審稿,循循善誘。
1995年,卞德培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異常平靜,他一面安慰夫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相信醫生,配合治療,一面從容地把手頭的工作做了安排。為簽訂契約的幾本書找了合作者,以保證出版社按期出版。在他看來,一個作者的責任和信義是最重要的。病情剛一穩定,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勸阻,又開始挑燈夜戰,忙碌在電腦前,他不害怕死神,他要和死神賽跑。即使在臨近生命盡頭時,他依然充滿戰勝死神的信心,割捨不下他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令人肅然起敬。
慎於行而納於言是卞德培的一貫作風。他從不宣布自己有什麼高瞻遠矚的主張,也不張揚自己的宏圖大略,他把所有的理想、希望埋在心底,掩藏在默默的行動之中。他為我國的天文科普事業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不俗業績猶如積沙成塔,滴水成海,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他晚年獲得了那么多的榮譽,但他從來都是淡然處之,透出那種樸實平淡的意境和恢宏大氣。
卞德培生活十分簡樸,和夫人一天三餐清茶淡飯,積攢下來的錢差不多全買了書。生病後,有些藥需要自費,再加上夫人年事已高,惟一的女兒又遠在異國他鄉,病重的時候還要請護工,經濟負擔已經很重了,但1998年為了救助因洪水失去家園的人們,他慷慨解囊,捐出2000元。這件事他沒有向任何人提起過,是他逝世後,他的夫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才透露的。
卞德培雖然走了,但他的操守、胸懷、學養、智慧、意志和毅力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並激勵後來人為祖國的科普事業奮鬥不息。
主要論著
1 卞德培.地球的殖民地.上海:新紀元出版社,1948
2 卞德培.一年四季.上海:商務印書館,1953
3 李元,卞德培.天文學圖集(1~3輯)上海:亞新書店,1954
4 卞德培.日食和月食.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54
5 卞德培.太陽的家庭.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6
6 卞德培,李元,沈良照.簡明星圖.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57
7 卞德培,陶世龍.你知道嗎——天文氣象1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5
8 卞德培.十萬個為什麼?天文1.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0
9 卞德培,陶世龍.青年天文氣象常識(1).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
10 卞德培.哈雷彗星——天文知識趣談.天津:新蕾出版社,1985
11 卞德培.月亮.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