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夏祠墓

卜子夏祠墓

卜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之一。 在學習方面,卜子夏要求學習廣博,志向堅定,懇切地請教別人,思考當前的事情,掌握治國為民的道理。 孔子死後,他來到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

墓主人簡介

卜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之一。少時家貧,苦學而入仕,曾作過魯國太宰,是春秋戰國時期孔門中由儒學禮治思想向法家政術思想過渡的樞紐人物。在教育方面,卜子夏重賢德而不重美色,教誨學生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事奉君子要能獻出生命,交朋友要說話誠實,講究信用。在學習方面,卜子夏要求學習廣博,志向堅定,懇切地請教別人,思考當前的事情,掌握治國為民的道理。孔子死後,他來到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授徒三百 ,當時的名流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乾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學生,連魏文侯都『問樂於子夏』,尊他為師,這就是有名的“西河設教”。

歷史

卜子夏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記取歷史教訓,防止臣下篡奪,宣場“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或也”的觀點。他把“仁”作為教育學習的中心內容,極力宣揚“忠孝節義”。他認為擇妻應重德不重色,事親應竭盡全力,事君要不惜身,交友要言而有信。只要能做到這幾點,便符合“仁”的規範了。
卜子夏也有一定的民主平均思想。他在《論語·顏淵》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在答魏文侯問樂中說:“修身齊家平天下,此古樂之發也”。子夏的著述甚豐。東漢經學家鄭玄云:《論語》子夏撰;《詩序》和《易傳》也出自他的手筆。他還解釋發揮了孔子所著的《詩》、《書》、《禮》、《樂》等儒家經典著作,傳授了詩》、《春秋》。
卜子夏死後葬在西河(今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墓前磚牌樓上有對聯一幅:“二千年教澤長流,莽莽神州,道統固應在東魯;七十二門牆並列,彬彬文學,師承今當說西河”是對子夏最好的評說。後代各朝為了尊儒,更是屢加封贈:唐開元年間,卜子夏被封為魏侯;北宋時期封為河東公;南宋又改封為魏國公。
卜子夏祠堂漢代即有,歷朝歷代多次重建,現僅存正殿3間及部分碑刻。近年來,日本、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的卜氏後裔,紛紛來信來函,寄史料、家譜照片千餘件,並不斷有人尋根祭祖。去年12月31日,北京卜氏首屆代表大會商定第二屆代表大會在卜氏先祖卜子夏授教、創業和卒葬之地——河津市召開。第二屆代表大會的目的有3個:一是尋根祭祖;二是修訂全國卜氏合譜;三是籌備建設卜子夏祠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