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縣迄今出了四百多名博士,被稱為“才子之鄉”、“博士縣”。有中國胸外科奠基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原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慶祥,杭州計量學院院長、數學家謝庭藩,核彈專家胡仁宇,美國國家科學院夫妻雙院士詹裕農等都是“玉山老博士”。
新中國產生的第一批十八個博士之一的黃朝商也是玉山人。這一百二十多名博士中有的還成了博士生導師,如聞名的廢水專家周孝德,年僅三十多歲。
玉山縣位於神奇縹緲的三清山下,被郁達夫稱為“東方威尼斯”。這裡的人歷來就有送子女讀書的傳統,儘管生活不富裕,父母仍以送子女入學為榮、小孩以苦讀為樂。
被稱為“博士生搖籃”的玉山縣第一中學每年都有數名畢業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現任校長朱光渝說:“堅持對學生實行成才、成人、立志、愛國教育,是玉山教育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
江西玉山,最值得驕傲的是教育。
玉山一中高考成績連續20年摘取上饒市冠軍,玉山二中、樟村中學、玉山職業中專分別名列江西上饒市同類學校第一。而從這裡走出的200多名博士和600多名碩士,更使玉山“博士縣”的品牌蜚聲省內外。原國家總督學柳斌考察玉山後動情地說,玉山基礎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是我們窮國辦好大教育的一個縮影。
一棒接力,重教興學薪火相傳
玉山縣基礎教育輝煌是一個積澱、創新的過程,歷屆黨政班子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接好“教育接力棒”,一任接著一任乾。近3年,全縣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54.8%,遠遠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教育事業成功之路。
“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助教為樂,師以從教為榮。”在玉山,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個興教辦學的具體行為。在玉山,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社會各界、各部門,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和義務。為幫助貧困生完成義務教育,全縣370名副科以上幹部與400名特困生結成長期幫扶對子,用自己的行動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雙明鎮橋村村民為蓋教學樓,為節省資金多挑一擔沙石,自帶飯盒上工地;仙岩鎮周家墩村黨支部書記帶頭把自家蓋房用的木料捐給學校蓋教學樓;官溪鄉民師捐出自己全年民師工資1300元用於學校改善辦學條件……這些感人的故事,凝聚成了巨大的辦學“能量”,點燃了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的生命之火。
兩大理念,貫穿素質教育始終
玉山始終冷靜地對待各種教育思潮,認為教師的腦袋“富”了,素質高了,素質教育發展才有支撐。因此,該縣堅持“研究性學習”、“開放式教學”兩大教育理念,並將之貫穿於整個素質教育的全過程,理性地思考辦學,不“跟風”、不“跟潮”,以執著的信念,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張揚學生個性,發揮學生潛能。改變單純以考試分數、升學率評價學校的傳統做法,從“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教育規律”等四項內容全面科學評價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營造生動活潑的育人環境,促使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此,玉山一中校長李雲生深有感觸地說:“學校的一切工作要對學生負責,不是對學生的一時一事負責,而是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僅“九五”期間,全縣在市以上各類競賽中,有近千名學生獲獎,其中國家級200餘人次,省級560餘人次。在最近一次全國國小數學奧賽中,該縣組隊參賽獲團體總分冠軍。恢復高考以來,共為高等院校輸送了1.4萬多名新生,其中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輸送了近百名優秀學生。
三大改革,玉山教育活力四射
改革是一種嘗試,更是一次挑戰。對於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縣,如何使自己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潛力?早在1999年,玉山就著手教育網點布局的調整,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4年來,全縣農村中國小由327所減至262所,平均成班額達到58名學生,精簡率達20.8%,精簡代課教師400餘名,新建、改建校舍面積13.97萬平方米,發揮了教育資源的整體效率。
2000年,玉山縣委、縣政府展開了一場重大改革———在玉山一中實行“‘公辦民助’制、校長負責制、教師聘用制、能績工資制、自主招生制、多元投入制”的“六制”改革,這在江西省重點中學開創了先河,人們把這場改革稱為“突破‘禁區’的體制改革”。“六制”改革,把由單一靠政府撥款的辦學體制改革為“公辦民助”模式,在不改變學校產權公有制的前提下,形成了多渠道籌措資金新機制,增強了辦學活力。
去年7月,玉山再次加大改革力度,藉助市場運作模式,把股份制引入教育,對原玉山一中實驗學校的辦學體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吸引了社會資金加盟教育的發展。目前,玉山已形成公辦、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民辦學校發展到7所,在校學生達4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