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進

南進指的是11世紀至18世紀之間越南領土向南方的擴張。

南進(越南語:Namtiến/南進?),指的是11世紀至18世紀之間越南領土向南方的擴張。
現在的越南占據了中南半島東岸全域。其東(東京灣)、東南(南中國海)、南(泰國灣)面皆臨海洋,北部與中國的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鄰接,西部為將越南與高棉、寮國相隔的長山山脈,北方有紅河三角洲,南方有湄公河三角洲。然而,古代越南的領土卻並非與今天的一致,越南現在的版圖乃是18世紀後期時開始確立下來的。
在11世紀後的各個歷史時期,越南領土皆向南有過擴張。早期,越南的領土主要集中於紅河三角洲一帶,即現在越南的北方地區。由於越南當時的地理位置,其東面臨大海,西邊是山脈,北邊是強大的鄰國中國,因此南面成為越南領土擴張的最佳方向,“南進”的稱呼也因此得名。越南歷代的南進政策共持續了約700年,南進後的越南領土面積約為最初剛獨立時的3倍[1],18世紀後期以後,越南領土基本未發生改變。

概觀

自公元10世紀獨立以來至14世紀,因為確立國家統治機構、治水等國內諸因素的影響,越南的南進在早期並未能夠持續順利地進行[2]。與南方的鄰國占城的之間戰爭也是相互間各有勝負,一時進一時退。尤其是14世紀後半葉,越南陳朝面對占城的進攻,顯得難以招架。這段時期內,無戰爭的和平共存的時間相對較長,民眾階層的交易、人員往來等各種交流逐漸繁盛,文化上也互相影響。
1427年,越南脫離明朝統治【參見:安南屬明期】後,黎利建立後黎朝,“南進”從此開始正式化。
黎聖宗(在位1460年-1497年)時代,占城當時的首都毗闍耶(Vijaya,今平定省歸仁)於1471年被越南軍隊攻陷,占族的王國踏上解體的道路。
吞併占城後,越南的南進繼續進行著。16世紀至17世紀,由於越南內部分裂【參見:南北朝(越南)、鄭阮紛爭】,南進一時停止。聖宗死(1497年)後,後黎朝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崩潰,16世紀後半葉,掌握實權的乃是北方的鄭主和順化的阮主,雙方南北對立,紛爭不斷。
從16世紀到17世紀,東亞和東南亞地域以華僑為中心,南海、東海的貿易發展迅速。越南南方的阮主歡迎來到貿易港會安的外國人。當時,日本是生絲的最大輸入國,為求得面向日本的輸出用的生絲的中國商人和日本商人,在南方的會安逐漸聚居,形成了諸如日本人町的僑民區。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其實行的“鎖國”政策(1635年)使日本的生絲輸入急劇減少。失去主要商品的越南,逐漸遠離海上國際貿易的幹線。
伴隨著貿易額的減少,依存於越南中部狹小的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的阮主政權,17世紀中葉開始積極拓展南方的領土。至17世紀末,殘存的占族被肅清,阮主乘高棉宮廷世嗣的紛爭之機擴大勢力,1698年將現在的胡志明市(1880年—1975年稱為“西貢”,1698年—1880年稱為“嘉定”,其以前為高棉的領土,被稱為“波雷·諾科”〔PreyNokor〕)納入版圖。
18世紀以後,高棉宮廷為了對抗來自泰國阿育陀耶朝(大城王國)的壓力,向越南的阮主求援,而阮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至18世紀末,湄公河三角洲以及高棉南部諸州被蠶食。
至此,現在的越南領土在18世紀末之前的南進後,大框架基本形成。

吞併占城

李朝、陳朝、胡朝

在越南李朝、陳朝、胡朝的這段時期里,越南與南方的占城經常發生軍事衝突。就結果來看,越南方面略占上風。
1044年,李朝李太宗御駕親征占城,“斬首三萬級”、“斬占主乍斗首於陣”、“生擒將卒五千眾人、獲馴象三十餘匹”、“遂入佛誓城俘占主妻妾及宮女”[3]押回升龍(河內)。
1069年(李天貺寶象二年,由於當年的農曆七月改年號為神武,因此《越史略》列入神武元年)農曆二月,李聖宗親征占城。(據陳仲金的記載,開戰的原因是“占城國常來騷擾。”)[4]越軍在戰事中相當順利,節節擊敗占城軍,占城君主制矩(越南語:ChếCủ,占名:闍耶律陀羅跋摩〔JayaRudravarman〕,《越史略》作“第矩”)兵敗逃走。到農曆五月,“元帥阮常傑俘獲第矩於真臘界”。(陳守度篡李後,強迫全國姓李者改姓阮,以斷絕國人對李氏的復國一類想法。)[5]
在這一役中,由於李常傑成功俘獲占城王,迫使他向越軍求和“贖罪”,割讓了布政(越南語:BốChính?)、地哩(越南語:ĐịaLý?)、麻令(越南語:MaLinh?)[6]三州給李朝,然後將占城王釋放回國。後李聖宗將這片土地更名為新平(越南語:TânBình?),即是現在的廣平省和廣治省北部[7]。
李常傑在1075年(李太寧二年),曾對占城進行了一次征戰,該戰役亦是宋越熙寧戰爭的其中一部份。依宋朝張方平提議,熙寧八年12月和熙寧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臘謀求合擊越南李朝。[8]占城也表示“願以兵助討交賊”。宋朝進攻交趾時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賊要路”。但占城和真臘的牽制並未對戰局產生明顯影響。
1104年(李龍符元化四年)農曆二月,李仁宗命年已老邁的李常傑再征占城。開戰原因,是由於造反的李覺逃亡入占,勸占城君主制麻那進攻越南,並收復了先前割讓的地哩、麻令、布政三州土地。李常傑受命後,便又擊破占城,再度取得地哩、麻令及布政[9]。
陳朝興隆十四年(1306年),越南與占城關係較為緩和,陳英宗把皇妹玄珍公主下嫁占城王制旻(越南語:ChếMân,占名:闍耶僧伽跋摩〔JayaSimhavarman〕),得到烏、里二州(今廣平省、廣治省及承天順化省)作為聘禮[10],翌年更名為順州、化州,納入陳朝版圖,從此越南的領土向南擴張到海雲關。
胡朝初期的1400年至1403年,越南軍隊不斷對占城採取軍事進攻,並將越南版圖從海雲關擴張到現廣義省北部地區。然而,這篇新領土在胡朝覆滅(1407年)之後,又被占城奪回。

後黎朝

參見:1471年越占戰爭
後黎朝時期,占城與大越(當時越南的正式國號)的關係總體較好。
1446年黎仁宗派黎受、黎可率軍侵攻占城都城,城陷後,擒得占城的國王及妃嬪,獲得大量象、馬、械仗。後班師回越南,並將占城國王押回越南,另立傀儡貴來為占城新國王,向黎朗稱臣納貢。
1470年,越占關係開始緊張。是年,黎聖宗率軍二十萬進攻占城。1471年,越軍攻占占城京城闍盤(越南語:ĐồBàn?,今屬平定省),俘獲三萬餘人,斬四萬餘級,後殺死占王茶全(越南語:TràToàn?,占名:PauKubah),占城北方領土(從海雲關到今富安省北部石碑山〔越南語:núiThạchBi?〕一帶)劃歸越南,於其地設立廣南道[11]/承宣廣南[12]。黎聖宗曾在新邊界的山壁上題字“占婆人過此兵敗國滅安南人過此兵死將亡”,至今依稀可見。

鄭阮紛爭時代(阮主)

1611年,阮潢派LươngVănChánh南征占城(華英國),攻城略地後,建立富安府,分為兩縣,分別是ĐồngXuân和TuyênHòa。
1653年,占城人攻擊富安府,反為南阮軍擊敗,南阮又開闢了泰寧府。1653年,占城國王BàThấm(PoNraop)再次向富安派兵試圖重新控制這片地區。賢王阮福瀕藉此攻打HùngLộc,後來BàThấm戰敗。阮主đểtừ潘郎江(越南語:sôngPhanLang/滝潘郎?)trởvàocho占王,còntừ潘郎江trởralấylàm泰寧府,即後來的sauđổilàm筵慶府(越南語:phủDiênKhánh/府筵慶?),今屬慶和省。TạiđâyđặtdinhTháiKhangđểHùngLộclàmtháithú。
1661年南阮侵略占城,在“占城的土地上建立了富安府”[13]。
1675年,阮氏藉口占城侵略富安,舉兵攻打占城藩郎以北地區,把占城驅逐到藩郎南的狹小範圍內。
1693年,阮氏藉口占城“不修藩臣之理”,再次進攻占城,阮軍深入占城內地,活捉占王婆爭,押回富春(順化)。在潘郎江南岸地區設立了順城鎮,1697年改為平順府[14]。至此,占城的全部領土被越南吞併。現在,占族是越南少數民族之一。
1692年,婆索(PoSot)起兵反對廣南阮主的統治。阮福淍鎮壓了這次起義,並於1697年改占城國為“順城鎮”(ThuậnThànhtrấn)。但鏇即賓童龍地區爆發了鼠疫。占城貴族屋牙撻(OknhaDat)在清人將軍阿班(ABan)的幫助下,於1695年擊敗了廣南留守軍。隨後阮福淍遣阮有鏡擊敗了他們。但不久婆索的弟弟繼婆子(PoSaktirayDaPatih)再興順城鎮,向阮福淍臣服並要求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雙方於1712年簽訂《議定五條》(NgũđiềuNghịđịnh),阮主與順城鎮完全講和並不再交戰。占城王被封為“鎮王”(TrấnVương),並保持了這一稱號達135年。雖然占城國王在這片四處都是越南人的土地上沒有任何實際權力。[15][16]

西山朝和阮朝

1777年,廣南阮主被新興的西山朝推翻。順城鎮國王阮文召(CheiKreiBrei)舉兵支持盤踞嘉定的舊阮貴族阮福映。但不久阮福映被西山朝打敗,阮文召於1786年逃往真臘地區,順城君主的稱號由國王降為“掌奇”(相當於土司酋長)。在這段時期里,不少順城鎮貴族投奔流亡暹羅的阮福映麾下,並積極參加反對西山朝的戰鬥,例如阮文召、阮文豪(PoLadhwanPaghuh)、阮文振(PoChongChon)、阮文永(PoKlanThu)等人。
1802年,阮福映奪取了越南政權。由於曾經受到順城鎮的幫助,阮福映在位期間給與了順城鎮種種優待。然而到了1832年,阮朝明命帝實行中央集權政策,下令改土歸流,廢除了順城鎮。從此以後,占城人的國家完全滅亡。

侵占真臘

阮主

併合西原

在阮主時期,西原地區的在向阮主政權朝貢的部落中最有實力的是水Xá和HỏaXá。以前,這一帶是占城與真臘之間的緩衝區,但並不真正屬於任何一方。根據各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實力,它一時屬於占城或真臘,甚至在有些時候,成為過哀牢的一部分。
1830年,明命帝將今天的西原地區併入越南版圖,而在當時那裡並沒有京人生活也沒有越南官員的管理。西原地區在那一時期被看作是越南的自治區域。

社會影響

從公元10世紀到15世紀初,以使用奴隸勞動力為目的將占人俘至越南之事時常發生,這是當時人口稀薄的東南亞社會的慣行現象。另外,越南也從當時南海貿易繁榮的占城國掠奪南海產品和金銀財寶。此外,越南將其西南周邊的國家納為朝貢國,以朝貢的形式掠奪財富。
15世紀末以後,越南社會的農村人口逐漸過剩,剩餘人口移居新開拓地的現象有所增加。阮氏政權將這些被稱為“流民”的過剩人口送往殖民的最前線,並將此政策化。開拓的方法則效法古代中國所採用的屯田兵制度。結果,在開墾土地進行農耕的同時,對占城人的反擊也起到了防衛的作用。當有好機會出現時,則用武力擴大土地。這種方法在對占城、高棉的土地掠奪中有所套用。
另外,越南也對中國流亡者勞動力大幅利用。1683年,約3000人的明朝支持者逃到了越南中部的沱灢(今峴港市,越南語:ĐàNẵng?)。當時,南方的阮主將他們送往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帶。美萩、邊和(位於現在的胡志明市近郊)的農業和商業的興盛也與這些明朝支持者有關。另外,從廣東來的難民們,也對河仙(越南語:HàTiên?)周邊的開拓做出了貢獻。這些拒絕跟隨滿清政權的漢人們,在越南南圻(越南語:NamKỳ/南圻?)地區結成了堅固的華僑組織。18世紀末,他們曾在對抗西山朝的鬥爭中對阮朝的創始者阮福映提供資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