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窯村[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下轄村]

南窯村[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下轄村]

行政區域名,有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窯村、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南窯村、天津市塘沽區河頭鎮南窯村。

基本信息

相關地名

1、山東省青島 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窯村

2、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南窯村

3、天津市塘沽區河頭鎮南窯村

4、江蘇省楚州區城東鄉南窯村(相對應有南窯小區)

地理位置

南窯村位於嶗山旅遊南線——嶗山路的必經之路,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以東3.5公里。該村由南窯、煙雲澗、幸福三個自然村組成,在嶗山路南北兩側成品字形排列。1984年10月南窯村改稱南窯居委會,全體村民農轉非。現有居民361戶,1070人,有董、段、苟、王、李、劉、朱等姓氏,其中以董、段兩姓人家居多。

歷史沿革

據傳,清乾隆年間,段尚厚,段尚忠從段家埠遷此看山定居,村建於登窯村南的炭窯處,故名:南窯村。當時這裡的所有山林和土地都屬於嶗山太清宮的廟產,他們到這裡養護山林耕耘土地,是嶗山太清宮的佃戶。建國後劃階級成分時,南窯村沒有一戶地主,全部為貧僱農,其因出於此。南窯一帶的佃戶,大都五年三交租,三七分,佃戶留七成,廟上收三成。南窯村的租糧是作貢(供)品用的,禁忌用人糞尿澆灌,收穫時不準用牲畜打場,人也必須紮好褲腿穿著襪,所以這一帶的村民負擔較輕。

自然環境

南窯自然村居於南窯半島之上,村東、南、西三面靠海,東面為流清河灣,南面是槐石灣,西面為栲栳島灣,村後有一條河流名曰登瀛河。早先該半島北部與陸地不通,只有當海水退潮的時候島上的人們才能取近路往返。20世紀60年代島上的駐軍在村後修了一座大橋,才使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出入方便。該自然村現有居民266戶,674人。

煙雲澗自然村在南窯自然村的西北方向,嶗山路的北側,因這裡長年被海霧籠罩,因此起名為煙雲澗村。這裡煙雲氤氳繚繞,加之竹樹茂密,崖石蒼秀,澗水淙淙,景色頗佳,極具道家恬淡淵沖之意趣。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嶗頂鐵瓦殿的道長在澗西蒼崖之旁建一腳廟,名壽陽庵,亦名雲陽庵。到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進行了重修。此庵正殿之後的玉皇閣於抗日戰爭時期被焚毀,神像建國後被毀,1958年沙子口公社曾在這裡辦農業中學,又經“十年動亂”已蕩然無存了。該自然村現有居民55戶,200餘人,以苟姓為主,其他姓氏有王、李、劉、朱等姓氏。據史志記載,苟氏祖於明初從“小雲南”遷到即墨的苟家疃,後遷到煙雲澗。到清初苟氏有人與即墨張哥莊(現城陽上馬鎮張哥莊)張氏之女結婚入贅,發展繁衍成一支,至今與煙雲澗本家有來往。苟氏先祖遺訓云:苟氏嚴禁與文氏、敬氏婚配,因為是同祖同宗。原來在唐朝以前的敬姓,到五代後晉時受晉高祖石敬瑭的迫害,為避其名諱,遂將敬字拆開,為苟、文兩姓,後來兩姓中有的恢復敬姓,所以三姓為一家。煙雲澗的王、李、劉、朱等姓氏則分別來自登瀛、大河東和王哥莊街道的後灘。長期以來,他們和睦相處,以爺們弟兄排輩論序親如一家。

幸福自然村在煙雲澗自然村東0.5公里,嶗山路的北側,是嶗山旅遊南線的必經之路。這裡早先有一座聲名赫赫的道觀“聚仙宮”,亦名旱寨廟,是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全真教華山派高徒李志明、王志建創建,大學士張起岩為之記。初時殿宇宏麗,建國初尚有廟殿九間,廟內有桂花數株、銀杏一株,均為600餘年前栽種。明代詩人陳沂詩云:“遙觀海上有仙家,樓依群峰住赤霞。來就青滄息嘉樹,道人來此飯胡麻。”由此可以看出當年這裡是眾家道人所嚮往並經常來掛單的地方。廟的西邊是當地有名的狗窟窿石。此石形態似一隻蹲著的狗,皺曲有致,中透窟窿(人可鑽過去),是一塊典型的海蝕石。這塊天造地設的奇石,在20世紀80年代初被青島中山公園拉去。幸福(自然)村初建於1958年,現有居民40戶,150餘人。

南窯村的東南有一處海灣,當地人叫它“滄石蔭”。這裡有一簇簇狀似蓮花的石磯,卓立海濱。其中最大的一簇稱為“蓮花磯”,又名“蓮花盆”,在波光漣艷中若出水芙蓉。前人作詩讚曰:“南海觀音一瓣香,是誰移向二嶗旁?水晶宮下靈根結,點將台上色澤光。”所謂的“點將台”,是指半島上一塊方約數丈、平展光潔的大石田。石田的四腳各有立柱圓孔,相傳是王伯恭(王伯恭是山東兗州人。公元432年北魏南侵,王伯恭在嶗山起兵,自稱齊王,後與東萊鎮將孔伯孫接戰時,戰敗身死)的點將台。半島南端的大頂山下有一稱“磨眼”的岬角隔海與大福島對峙,其間寬約300米,長達1000餘米,海深近20米,名東乘口。這裡海流湍急,勢若奔馬,亦稱“虎踏流”或“沸騰流”。大福島是嶗山當地一座有名的海上孤島,社會上有一種流傳的說法: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到東海尋求長生不老藥,就是從南窯的大福島上帶八百童男童女渡海走的。

經濟發展

南窯人的生活環境得天獨厚,長年在流清河灣的滄石蔭海灘上拉網捕魚。在南窯半島的東南端有一名為“槐石灣”的地方,是一天然港灣。這裡海域寬展平緩,碧綠深湛,可停靠上千噸的大船;又因在山坳處,槐石山和大頂山成了天然的屏障,儘管外海狂風肆虐巨浪滔天,港灣里依然風平浪靜檣櫓不驚。槐石山下曾建了一座龍王廟,奉祀媽祖娘娘和龍王,以祈福求安。

1978年改革開放後,南窯人發展多種經濟,在漁業捕撈、海水養殖以及旅遊服務業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84億元,人均收入6130元。

多年來,該村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在環境美化、村居建設、居民社會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該村先後榮獲青島市“社會主義文明村莊”等多種榮譽稱號。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2003年12月份檔案,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