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留鑼鼓

南留鑼鼓

“南留鑼鼓”發端於明、成熟於清,因起源於陝西省原朝邑縣南留村而得名。 “南留鑼鼓”的鼓譜曾勒碑鑲於廟堂之上,使它得以完整傳承。 近幾年來,“南留鑼鼓”已走出關中,名享三秦,成為陝西東府民間文化的一枝獨秀的奇葩。

大荔縣南留鑼鼓 “南留鑼鼓”發端於明、成熟於清,因起源於陝西省原朝邑縣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位於原朝邑縣(今大荔縣朝邑鎮)南十五公里處。自古以來就是東渡黃河西進關中的交通要衢。這裡南依滔滔渭水,北連關中平原,東望中條,西通長安,遠眺華山。這裡有文明遐邇的岱祠岑樓和豐圖義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傍水而居的
民間
南留人在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鄉,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豐衣足食的農耕文明的同時,在長期的祭祀慶典活動中逐步創立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和完整鼓譜套路的鑼鼓文化,幾百年來盛行於當地而不衰。
“南留鑼鼓”的鼓譜曾勒碑鑲於廟堂之上,使它得以完整傳承。每套鼓譜自成篇章,有獨立而明確的主題,風格多樣,打法豐富。其遒勁如健牛之耕耘,迅馳似奪食於龍口,悠然若採摘於枝蔓,纏綿則如泣如訴,而奔放更是豐收後的狂歡。惜因修造三門峽水庫,南留人西遷北移,流離失所,碑譜佚失,“南留鑼鼓”幾近失傳。1982年在蒐集整理民間音樂時,大荔縣文化館對其進行了挖掘整理,經過艱苦工作,在散居各地的民間老藝人的大力支持下,“南留鑼鼓”得以重現異彩。
近幾年來,熱愛“南留鑼鼓”的老藝人又在前些年挖掘整理的基礎上,對“南留鑼鼓”重新加工改造,賦予了“南留鑼鼓”以新的時代特徵。“南留鑼鼓”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在重大慶典活動中成功演出。1990年在大荔縣鑼鼓大賽上一舉奪得一等獎,同年4月在大荔縣首屆藝術文化節上,又喜獲第一名,鼓手井結石老藝人獲得打鼓一等獎,指揮王文朋獲得指揮二等獎;1991年中央電視台“中國一絕”攝製組專門為其拍攝了專題片;1992年在渭南市市直機關春季運動會上赴地區表演;4月在大荔“中法礦泉水”基地開工奠禮上應邀演出,獲得好評。近幾年來,“南留鑼鼓”已走出關中,名享三秦,成為陝西東府民間文化的一枝獨秀的奇葩。
“南留鑼鼓”共分兩部分十套。第一部分七套為豐收篇,第二部分三套為祭祀篇。
“南留鑼鼓”的藝術形象,無不與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無不寄託著勞動人民對年豐歲稔的強烈希望和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整理後的“南留鑼鼓”,又增添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新變化,體現了改革開放中一代農民嶄新的精神風貌。隨著三門峽庫區的移民反遷,“南留鑼鼓”又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已經成為當地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南留鑼鼓”必將進一步發揚光大,“南留鑼鼓”這枝民間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必將自立於中國民間文化的藝術之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