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村[廣東省雷州市附城鎮下轄村]

南田村[廣東省雷州市附城鎮下轄村]

南田村是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鎮下轄的村莊,是清代“嶺南三大清官”之一——陳璸的故鄉,村內的陳璸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璸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村內主要經濟來源系養殖業,農業,旅遊業等。2006年3月,該村被湛江市命名為特色文化村和 生態文明村,2014年被評為第一批廣東省名村之一。

村莊介紹

南田村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村,位於雷州城東南5公里處,東臨大海,緊靠21公里長的南渡河捍長堤,是一條環境優美的沿海村莊。全村1150多戶6200多人,世代以來,郭、林、鄭等19個姓氏的子民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如今,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村容村貌整潔宜人;村民尚勤、好學、崇德、蔚然成風

南畝村村牌巨石特別搶眼 南畝村村牌巨石特別搶眼

南田村是清代“嶺南三大清宮”之一——陳璸故鄉,村內的陳璸故居、陳璸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3月,該村被湛江市命名為特色文化村和生態文明村。

南田村依託歷史人文化,以建設特色文化村和生態 文明村為載體,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幾年來,全村共投入400多萬元,修復了陳璸詩文書法碑廊,深挖歷史名人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弘揚傳統文化。建設鎮通村及村道巷硬底化道路13.2公里,新建公共廁所3座,建排污溝1000多米;建設學校教學樓3幢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修建師宿一幢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修鋪硬底化校道,建高文化走廊;建設3個休閒小公園和一口風景池塘,豐富民眾文娛生活;鑽300米深飲水井一眼,修建水塔,鋪設自來水管6200多米。同時,種植風景樹1000多顆,種植草皮花卉1000多平方米,訂立衛生公約,實行禽畜圈養,實行垃圾定點存放轉運。此外,發動民眾改造茅草房120多座。

村委會著眼長遠,修建水泥防滲溝2000多米,修建涵閘6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優質海水養殖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建築綜合市場面積500多平方米,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標準化村務公開欄,促進管理民主。目前,該村基本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成為我市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

新農村建設

村貌 村貌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幾年來,南田村依託歷史名人文化,以建設特色文化村和生態文明村為載體,全村堅持以建設清端園為中心,大力美化最佳化村莊環境衛生,有力地推動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吉程。全村共投入500多萬元,修復了陳璸詩文書法碑廊,深挖歷史名人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弘揚傳統文化。建設鎮通村及村道巷硬底化道路13.2公里,新建公共廁所3座,建排污溝1000多米;建設學校教學樓3幢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修建師宿舍一幢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修鋪硬底化校道,建設文化走廊;建設3個休閒小公園和一口風景池塘,豐富民眾文娛體育生活;鑽打300米深飲水井1眼,修建自來水塔,鋪設自來水管進家入戶。同時,種植風景樹1000多顆,植種草皮花卉1000多平方米,訂立衛生公約,實行禽畜圈養,實行垃圾定點存放轉運。此外,發動民眾改造茅草房120多座,村容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南田村委會著眼長遠,修建水泥防滲溝2000多米,修建涵閘6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優質海水養殖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建築綜合市場面積500多平方米,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標準化村務公開欄,促進管理民主。目前,該村基本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成為雷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

廉政基地

陳璸為政清廉勤於政事,被清朝康熙皇帝譽為“清廉中之卓絕者”、“苦行老僧”。為紀念先賢,教育村民,2006年,該村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廉政文化為主題,投資260多萬元,修復陳璸故居、陳璸墓,建設陳璸公園面積近5000多平方米,建設陳璸詩文書法碑廊,深挖歷史名人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弘揚傳統文化。

據統計,截至目前止,該園已接待全國遊客2萬多人次,其中接受思想教育的黨員幹部6000多人,該園已成為粵西地區廉政教育重要基地。

該村利用廉政教育基地,引導民眾尚勤、好學、崇德。針對村中一些人富了以後,害怕艱苦,追求享樂的現象,村委會開展“三要三反對”活動(即要勤勞,反對好逸惡勞;要自力更生,反對不勞而獲;要互幫互助,不要惹事生非),並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來約束不勞動、不生產、不經商的現象。勞動光榮的觀念,深入民心。

此外,該村還建起藏書幾千冊的圖書館,堅持定期組織民眾學習文化及農科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及農科技術水平,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追求知識。據不完全統計,僅近幾年來,該村考上大學的人達 100多人(2010年數據),其中今年考了大學的人數達 30多人,比去年考上大學的人數增加10人。

清端園

清端園 清端園

陳璸故居清端園,始建於清代,2005年重修。坐北向南,三合院磚土瓦屋,面闊11.8米,進深12.5米。現存正屋三間,前大門有石額“尚書門第”、“國家祥瑞”。嶺南師範學院廉政教育基地。陳璸,雷州府東湖村(南田村)人,生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閏五月二十三日,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福建古田、台灣知縣,後晉升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一生清廉卓絕,為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陳璸逝世後,康熙皇帝追授禮部尚書,賜謚“清端”,入祀京都賢良祠。陳璸故居是青少年教育、廉政教育基地。2001年8月公布為雷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該村共投入400多萬元,修復陳璸故居、陳璸墓,建設陳璸公園(清端園)面積近5000平方米,建設陳璸詩文書法碑廊。建設鎮通村及村道村巷硬底化道路13.2公里,新建公共廁所3座,建排污溝1000多米,建設學校教學樓3幢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修建教師宿舍一幢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修鋪硬底化校道,建起文化走廊,建設3個休閒小公園和一口風景池塘,鑽飲水井一眼,修建水塔,鋪設自來水管6200多米。種植風景樹1000多棵,種植草皮花卉1000多平方米,實行禽畜圈養,實行垃圾定點存放轉運,改造茅草房120多座,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觀。

近年來,該園吸引大量市幹部、黨員的參觀與學習。例如:為永葆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煥發出來的工作熱情,堅定剎止“四風”信心,樹立好“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成事”的優良作風,進一步加強廉政建設。10月29日,雷州市國資公司黨委組織系統內的33個黨支部約70多名黨員幹部冒著細雨,前往清端園——陳璸廉政教育基地拜謁這位南粵先賢,以實際行動緬懷“知謀國而不知營家,知恤民而不知愛身”的明清時代嶺南三大清官之一陳璸,學習其“居官清廉,勵精圖治,布衣素食”晴雲正氣。

獎教助學

2013年8月18日晚上,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舉行獎教助學協會成立暨第一屆2013年小考、中考、高考優秀學子頒獎晚會。該村外出工作的鄉賢、經商人員踴躍捐款,現場募捐教育基金會51多萬元,並獎勵了當年度考取優異成績的數十名優秀學子。

南田村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村,全村1150多戶6200多人,世代以來,郭、林、鄭等19個姓氏的子民和睦相處,繁衍生息。該村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據不完全了解,其中主要有:古代有累官福建巡扶、閩浙總督的,被譽為三大清官,病逝後被朝廷謚“清端”的陳璸;現代有廣東省鹽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智,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院長郭榮發,雷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原常務副主任吳福春和雷州市政協原主席、市慈善會會長陳秀琴夫婦倆,現擔任雷州市副科級以上單位主要領導就有近10名。恢復高考後的三十多年來,全村有數百名農民子弟考上高等院校深造,其中有近十名還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在不同的工作崗位施展才華。目前,全村崇尚讀書,文風蔚盛,每年均有數十名優秀學子考上重點中學攻讀、或邁進高等院校深造,成為當地一條有名的文化讀書村。

為激發該村年輕學子珍惜讀書機會,樹立理想發奮讀書,增長知識成長成才,報效祖國回報家鄉,在該村幾位外出工作人員的組織下,該村廣大外出工作人員、在家部分鄉親熱情參與,你一萬、我五千,大家踴躍捐款,積極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該村一戶民眾的女婿,雷州市成吉房地產公司董事長張偉任先生專誠捐贈了10萬元,以實際行動支持外家發展教育事業,培養更多優秀合格人才。

和諧家園

在過去,南田村及鄰近村莊個別村民常因“雞毛蒜皮”的事發生爭吵,造成村與村之間不和諧,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為消除隔膜,促進和諧發展,2010年11月29日,南田村首次邀請鄰近7條村的村民代表到該村聚會,一起參加民俗大巡遊活動、觀看醒獅、武術表演、共進午餐、暢談友情,共商經濟發展大計,助推新農村建設。

當天,該村及鄰近村莊的4000多名村民代表歡聚一堂,傾心交談。該村村民代表李明告訴記者:過去,該村由於缺少文化娛樂生活,村民常聚在樹下打牌賭博,容易惹事生非,如今,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談友情,“十年怨恨一夜滅”。他們表示要互幫互助,同心同德,以富有的思想,富有的腦袋,辛勤的雙手創建文明、美好、富饒和諧的家園。

生活富裕

南田村充分利用靠海和近城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截止2010年,該村養蝦、養魚面積2000多畝,全村養殖業年收入200多萬元,比2009年增長10%;村集體經濟收入 40多萬元。2009年,該村人均年純收入5300多元,成為當地有名養殖專業村。

該村在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動民眾搞好新農村建設,共建美好家園。據統計,近年來,該村共籌資700多萬元,建設鎮通村及村道、村巷硬底化道路13多公里,新建公廁3座,排污溝1000多米;建設學校教學樓3幢,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修建教師宿舍樓一幢,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修建硬底化校道,建起文化走廊,建設3個休閒小公園和一口風景池塘。此外,還打深水井一口,修建水塔,安裝水管,讓民眾吃上健康安全的自來水。該村還改造茅草房140多座,全村90%以上的民眾住上樓房,較好地改善民眾的居住和生活條件。

思進圖強

近年來,南田村已取得廣東歷史名村,廣東名村,湛江最美村莊,湛江特色文化村,湛江生態文化村等頭銜。

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在村強民富的同時,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擴建清端園,修建陳璸故居,改造文化廣場,全村範圍修建硬底化公路,改造茅草房危房,改造校園,新建多棟教學樓等。同時該村還大力栽種樹木,實現綠色化,在村道兩側安裝節能路燈,現實節能化。

文化強村,教育強村。該村幾十年來積極引進雷劇團給村民演出,增強村民的精神文明,同時大力建設村圖書館,村民課免費看書等,同時在發展村學校硬體措施的同時,也發展軟體措施,引進人才教師。

建設先進農業。該村在養殖業上積極引進新型培育技術,養殖業生產總值一年比一年高,同時積極引進高新種植水稻技術,水稻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計畫大力發展旅遊業。該村現在主要靠陳璸故居,清端園吸引遊客,遊客增長速度雖逐年增長,但規模還是較小,遊客消費率不高。去年該村計畫建設南田海灘觀光台,同時發展農家樂等,以此改變單一的旅遊模式。

村內名人

陳璸

歷史名人陳璸 歷史名人陳璸

陳璸(1665—1718),字文煥,號眉川,廣東海康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康熙三十九年任古田知縣,又調到台灣主政。

陳璸一到台灣,立即深入民間,明查暗訪,把前任無辜扣押之300囚犯,釋放回家。知府不同意他的見解,上書揭參。皇帝聽說所釋放之囚乃造反之輩,派欽差到台查辦。點犯之日不缺一個。欽差大惑不解,後經仔細訊問,才知這些犯人乃自覺回監聽點,表明陳璸平反冤獄做得對,知府揭參錯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璸充當會試分校,旋任四川提學道。翌年,台灣再次發生民變,福建巡撫張伯行向朝廷推薦陳璸當台廈道。他在奏章里特彆強調“為四川省找一學政容易,為台廈道物色一個適當人選難”。康熙同意張巡撫的看法,下旨任用陳璸為台灣廈門道。陳璸在台5年,革陋規,禁酷刑,恤番民,重教化,施政得體,民心向化,動盪的局面安定下來。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春季,陳璸被提拔為湖南巡撫。同年,北上京都謁見。康熙稱讚他是一個“苦行頭陀”,並說,我昨天召見了陳璸,仔細觀察他的言行,的確是個清官。他原是一個沿海務農之人,既不是什麼世家大族,又沒有門生故吏,而天下人都稱讚他清廉,如果沒有實際行動,哪能得到這么崇高的聲譽呢?他有才能辦大事,國家有這樣的官吏,實在是天下的大好事,應該從優表揚,為清廉者作鼓勵。同年十二月,陳璸調任福建巡撫。康熙五十五年,閩浙總督滿保入朝皇帝,陳兼署閩浙總督。

其時,雷州城之東,洋田萬頃,堤岸逼近大海,鹹潮年年衝擊,漸多崩毀。陳雖遠處福建,卻時刻關心家鄉人民的生命財產。他奏請皇帝飭令廣東撥給專款修築雷州東西洋堤圍。他擔心上面撥下的公款5300餘兩不夠費用,便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把自己儉積下的俸銀5000兩,送到海康,協助修堤。康熙五十七年十月,陳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禮部尚書,賜祭葬,謚清端。

郭榮發

在辦公室的郭榮發 在辦公室的郭榮發

1956年8月,郭榮發出生在海康縣(現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出生的地方附城鎮,正處於湛江水稻主產區東西洋的區域之內,是湛江最大的水稻主產區,素有“粵西糧倉”之稱。雖然身處“糧倉”,但當時的農民缺乏農業科學技術,種田依然是幾千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種植方法,看天吃飯,種植的農作物產量不高,難以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農民的生活還很困難。

郭榮發的家也不例外,雖然父母在農田日夜操勞,但日子過得十分拮据。番薯乾和鹹菜是家裡的主食主菜,吃上一碗白米飯就已經是十分奢侈了。特別是1959年至1962年的3年自然災害,那段經常餓肚子的記憶,深深鐫刻在他腦海中。“我要學好農業技術,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正是“但願蒼生俱飽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少年郭榮發下定決心,立志報考華南農業最高學府——華南農業大學,投身農業。

一年裡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他都在農田裡度過,頂烈日,冒酷暑,戰嚴寒。為了幫助農民高效種植農作物,有效利用水資源,他研究出直播水稻淺溝滲灌節水高產綜合栽培技術,總體技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他研究水稻水肥精準調控技術、農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農民科學施肥;他主持承擔的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項目,圍繞著直播水稻齊苗技術、雜草高效防除技術、“福壽螺”防控技術、“水鬼禾”防控技術、水肥耦合調控技術等一系列技術開展系統研究,形成了直播水稻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他通過引進優良新品種,建立基地進行示範,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提高水稻產量;他不辭勞苦,足跡遍布粵西,長年深入基層,為基層農技人員、農民、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多年來,他主持國家“863計畫”子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5項,市廳級科研課題5項。在《中國農業科學》、《生態學報》等權威刊物或核心刊物發表科技論文30多篇,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湛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廣東省農業推廣三等獎1項。

出生於農村的郭榮發,對農民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對農業有著執著的追求,“對解決‘三農’問題有所貢獻,讓農民真正富裕起來,是農業科技人員神聖的職責和使命,也是我最大的心愿。”郭榮發堅定地對記者說。在每次科研攻關行動中,郭榮發的心始終懸在農田裡,在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種量、播種行距等每一個細節,他都親自把關,確保關鍵技術落實到位。每到水稻生產的關鍵環節,稻農們就能看到一個行色匆匆的老教授奔波於各地,忙碌在田間,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泥腿子教授”。他身上有一種魅力,那就是他始終紮根基層、服務農民的“泥腿子”精神。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的主戰場,為水稻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他的貢獻。

多年來,郭榮發依託廣東省科技培訓站,發揮高校辦學條件和技術優勢,為地方政府與農業主管部門排憂解難,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促進廣東省科技示範縣建設。以現代農業、水稻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甘蔗高效生產技術、作物營養原理與高效施肥技術等為主題,他在茂名市、湛江市各縣、市、區組織基層農業管理幹部、農技骨幹、專業戶、農民開展培訓工作。近5年每年培訓約20場次,培訓人員近2000人次,累計培訓約100場次,累計培訓人員超過10000人次。在培訓中,他精心編印培訓資料,力求培訓內容新穎、生動與實用,力求提高培訓質量。他帶去的技術資料和授課PPT被爭搶一空,只要聽到他來授課,培訓的地方總是座無虛席,得到大家的廣泛好評。

作為湛江市科技諮詢專家,郭榮發積極為湛江市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積極建言獻策。為了掌握廣東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技術制約瓶頸,他開展了深入調查研究。利用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的便利,他近5年走遍了廣東省大部分市、縣,向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科技管理部門提供調研報告、農業產業發展建議報告6篇,參與編寫農業產業發展規劃3項。他積極參加科技服務活動,每年參加科技諮詢服務活動3~4次。他積極參加湛江市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科技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研討會、諮詢會,並積極參加各種評估、評審活動,每年達到10多次。

作為湛江市農業突發事件應急專家組副組長,每當出現農業突發應急事件和抗災減損應急事件,郭榮發在技術上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積極參加生產救災工作,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1年6月,坡頭區由於海水倒灌淹沒農田200多畝,郭榮發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提出了被淹農田土壤改良方案和作物種植利用方案,減少農民的損失。2013年下半年由於受到颱風雨的影響,我市遭受嚴重水災,很多晚稻被淹,災情發生後,郭榮發立即深入到各水稻生產區開展水稻生產救災巡迴技術指導工作,千方百計降低農民的損失。自2010年至今郭榮發共參與湛江市農田被毀被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10多次,並多次參與作物藥害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

善於探索、勤於耕耘的郭榮發,將兩隻腳牢牢站在泥土裡,守望著田野,把一生的好時光灑在了土地上。他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農業科研事業中,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華。他在用科學知識和汗水架起農民致富的橋樑。

郭妹麗

郭妹麗在CCTV 郭妹麗在CCTV

郭妹麗,是雷州附城鎮南田村人,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生物10級生物科學專業,是“快門三秒鐘”公益活動的創始人之一。

2011年12月26日晚,郭妹麗同西北師範大學“快門三秒鐘”公益團隊成員,受中央電視台邀請,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美麗中國·走過2011”年終特別節目現場錄製。“快門三秒鐘”公益團隊的故事,還被新聞聯播、午間新聞、中國青年報、甘肅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過。

林華昌

林華昌給民眾傳授農科知識 林華昌給民眾傳授農科知識

林華昌是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幹部。多年來,他堅持義務為當地民眾傳授各種農科技術,使大批農民耕作農作物增產增收。他助人為樂,情系老百姓的情懷,被當地民眾譽為佳話。

“我來自農村,應為百姓服務”林華昌告訴記者,小時候,他讀過農業中學,畢業後,他服從組織安排,進入該市附城供銷社從事農資銷售工作。在多年工作生涯中,他通過無數次與農民親切接觸,深深懂得:務農,更要掌握過硬的農科種植技術。為此,每逢民眾前來購買化肥、農藥、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農民專家”請教有關農科知識;同時,對一些缺乏農科技術的農民朋友,他同樣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悉心指導他們搞好種植業,使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歸。有一次,當地一名民眾在種椒時,因不懂得氣候和病蟲害對外運菜的影響,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經濟損失慘重,林華昌獲悉情況後,主動地聯繫這位農民,並步行幾公里路,來到這位農民家,向他講解種椒應注意事項,幫助他制訂外運菜科學管理技術方案,使這位農民種植的青椒連年喜獲豐收,獲得較好經濟效益。這件事,讓林華昌歡欣鼓舞,隨後,他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了一篇《如何種植好青椒》農科知識稿件,刊登在《湛江日報》、《廣東科技報》等,獲得社會的好評。自始以後,林華昌為農民寫稿的勁頭倍增,在短短几年時間裡,他先後在國內各媒體撰寫的農科知識稿件近100篇,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專家”。

1999年,林華昌退休後,為自己今後人生描繪美好藍圖。他說:“我是農民的子弟,我要回去農村,為百姓服務!”他說到做到。當年6月,他毅然放棄在雷城優越的生活條件,主動地回到家鄉附城鎮南田村,辦起一間農資銷售店,熱情地為當地農民提供農資和農科技術服務。在他積極帶動下,當地農民崇尚科學,科學開展田間技術管理活動蔚然成風。當地農業生產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該村及其鄰近村莊民眾種植的糧食連年創高產,被人們稱為附城鎮“小糧倉”。

陳秀琴

陳秀琴在市政協會議上講話 陳秀琴在市政協會議上講話

雷州市政協原主席、市慈善會會長

雷州市女企業家協會名譽會長

李智

李智在某會議上分享和介紹某產品 李智在某會議上分享和介紹某產品

廣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負責資產運行、項目建設、非鹽經濟、網路增值工作,協助賴建海副總經理分管考核工作,負責市場行銷部、投資管理部。

吳福春

雷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原常務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