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拳

南無拳

南無拳來源於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教的內功(氣功)、外功(武術)的精華,初建時的目的是防身、健身和護廟。南無拳始創於洛陽,單傳於洛陽,30多年前由傳承人到海南服役,將南無拳帶到海口,現在主要分布區域在洛陽、海口兩地。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南無拳南無拳
上清宮是道家學派和道教的發源地,除老子曾在此處醞釀《道德經》、創立道家學說外,後來道教的開山祖師張陵、萬古丹經王魏翱、帛家道開山祖帛和、全真道開山祖王重陽等多人在此處修煉,創立各自的道派。“南無拳”是曾任全真道掌門的道長譚處端所創。譚處端,洛陽人,初名玉,後遷山東海寧,字通正,號長真子,為王重陽次徒。王重陽1167年在山東寧海創立全真道,譚處端在1174年回洛陽,先在朝元宮(今洛南西霞宮)傳道,後住持上清宮,並創立了“南無派”拳術。“南無拳”至今己有835年歷史。原來一直在洛陽道教南無派內部代代單傳,據可查考:清朝末年,“南無派”第28代傳人郭德祿從南陽到洛陽住持上清宮,遂把傳承的“南無拳”帶回洛陽。1922年,郭德祿把“南無拳”傳給第29代師惟新。師惟新是上清宮住持,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河南省道教協會與洛陽市道教協會會長,1989年去世。1962年,師惟新把“南無拳”傳給劉成莊(在家弟子,道號劉良仙),劉成莊遂成為“南無拳”的第30代傳人。1976年,劉成莊參軍到廣東省海南島,遂把“南無拳”帶到了海南。師惟新自劉成莊參軍後到1989年去世,沒有再傳“南無拳”給其他人,劉成莊是“南無拳”在當代中國唯一的傳承人。

風格特點

1、健身養生:意守神聚、調精養氣、形動氣隨、疏通經脈、健脾強腎、性命雙修。
2、技術特點:姿勢舒展、形正意遠、氣勢宏偉、動靜相間、倗收彈踢、擰裹鑽翻、剛柔相濟、快慢相間。
3、防禦特點:銅頭鐵襠、金身剛體、心動意隨、意到氣到、以靜制動、借力打力。
4、技擊特點:動若蛟龍、勢如猛虎、步如蛇行、力發八面、攻守兼備、後發先至。

價值分析

南無拳南無拳
2009年7月15日下午4時,老城區邀請我市知名專家學者徐金星、蔡運章宋繼敏等6人對“南無拳”申報第二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評審論證,論證會由副區長陳巍同志主持,區委書記翟應徵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
在論證會上,專家對“南無拳”做了高度的評價。“南無拳”是在承襲全真教道家拳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套當代拳法。它在遵循順任自然、清心寡欲、德養結合、養練合一的同時,更加注重強身健體、修心養性、攻防結合、防病去疾。南無拳以其特有的創意和獨到的實效,對當今社會有非常積極地現實意義,保護和傳承是我們做這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列席論證的各位專家,一致同意“南無拳”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產,使其得以薪火傳承,造福人類。

保護計畫

(一)保護內容
1、撰寫道學武術學理論文章若干篇 (道教、武術、保健、治病、養生、美容)。
2、編寫專著《洛陽上清宮——劉成莊與“南無拳”》,預計25萬字(道教功法源流、劉成莊與上清宮、故都少俠、戎馬天涯、功成南粵、名滿華夏)。
3、編寫“南無拳”實用教材——5萬字(套路組合、分門別類、規章制度、文圖並茂)。
4、製作《奇人奇術走天涯》電視專題——半小時(撰稿、拍攝、製作、播出)。
(二)五年保護計畫
1、編寫武譜、製作教學光碟。
2、在中國小推廣“南無拳”把培養新人的工作從娃娃抓起。
3、培養接班人。
4、加大宣傳力度,使洛陽“南無拳”在中國乃至世界發揚光大
(三)保護措施
1、每年有工作計畫,計畫要切實可行。有落實,有監督
2、每年開展一至兩次“南無拳”拳術文化研討,規模依情況而定。
3、全方位開展海內外拳術聯誼活動。
4、舉辦一年一度的武術比賽。
5、建議通過相關部門制定措施,聘請武術教師,在國中、高中學校利用體育課傳授“南無拳”,使這項民族文化有生長之地。
(四)建立機制
1、建立以政府牽頭、部門聯手的專題保護機制,規劃與具體措施相結合,文化活動與海外聯誼相結合,建立協會,分工負責,對口管理。
2、成立“南無拳”武術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