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
建於唐朝的杏花樓(即水觀音亭),宋元兩朝高人雅士 多在此隱居治學。南湖水觀音亭,自唐代以後,歷經滄桑,終於被廢棄。明代中期,南昌湖心觀音亭遺址又有了新的建築。明代寧王朱宸濠在此建婁妃梳妝檯,吟詠唱合,歌舞昇平。朱宸濠謀反失敗後,明萬曆年間,退休的內閣大學士張位把婁妃梳妝檯改建為自己的別墅。後因年深月久而逐漸傾圯。清初,在杏花樓西側建起了因是庵,因是庵何時建成,目前,已無法考究,但大致可以肯定在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因是庵自清初以來歷經一百三四十年的風雨侵蝕,又變得破敗不堪。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果傳募捐進行重修,改庵名為“觀音亭”。“前亭供祀觀音,後殿滿藏佛像”。因是庵右邊原有一座木橋,即黃雲師說“人過板橋空”的那座板橋,果傳把它改建成了石橋(今靈應橋)。果傳還在觀音亭正南面的湖岸上樹起了一座高高的木牌坊,上題“回頭是岸”四個字。木牌坊之南昌有一條小巷子通到廣濟橋(即狀元橋),巷口掛了一塊匾額,上面標有“湖心觀音亭”庵名,以引導香客和遊人。觀音亭四周湖水中,種著大量荷花,荷香四溢,風景優美,因此,民間俗稱“水觀音亭”。民國五年(1916年)以張嘉猷、包發鸞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開始籌劃募捐重修湖心觀音亭,民國七年(1918年)落成。次年由鍾元贊寫了《重修湖心觀音亭碑銘》。
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時,杏花樓和水觀音亭曾經是起義軍攻擊駐守貢院(今八一公園)敵軍的一個戰鬥點,從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一處革命遺址。
1928年,鄧范昭女士在杏花樓遺址創辦了私立陶英國小,這裡一度成為培養人才的文教基地之一。
1930年,著名畫家徐悲鴻(1895--1953)來南昌,與當時南昌的青年畫家傅抱石同住杏花樓,從事書畫創作,談畫治印。
1953年,陶英國小將杏花樓移交給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作為辦公場所。文革時期,水觀音亭被毀。
1968年,杏花樓成為江西省博物館的文物倉庫。
1971年,江西省博物館將杏花樓移交給南昌東湖區房管所。1983年,南昌市政府會議決定將杏花樓劃歸給南昌畫院管理。
1985年,杏花樓被列為南昌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除已拆除的水觀音亭外,現存杏花樓建築保存完好。
1989年2月4日,經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杏花樓正式對外開放,供民眾參觀。
1996年,主樓後面的平房曾為南昌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所,2002年南昌市文管會撤出,現在杏花樓整體由南昌畫院管理。
2005年7月,南昌市人民政府撥款對杏花樓景區進行全面改造,歷時十個月,改造後的杏花樓共修復古蹟4處,歷史景觀5處,園林景觀7處,並計畫長期陳設名人書畫展覽與明代朱氏文化陳列。成為南昌市不可多得的融歷史文化、書畫藝術、石雕木雕、建築園林、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文化旅遊景點。
杏花樓與婁妃
杏花樓與婁妃淵源
婁妃何人?寧王朱宸濠之妻,寧王呢?是明太祖朱元璋元章十六子朱權之孫朱宸濠是也。和《唐伯虎點秋香》里的唐伯虎是同時代人,寧王朱宸濠為其愛妻專門到蘇州聘請唐伯虎來南昌當婁妃的老師呢。
婁妃名素珍,上饒水南街人。出身於上饒一個豪門世家。其遠祖父婁師德曾是唐代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的大將軍,與狄仁傑一道為相輔佐武則天執政;祖父婁諒和父親婁性都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妹妹嫁給明代宰相費宏之弟禮部尚書費寀為妻。這位女子就是婁妃,至今在上饒水南街勞動路婁家巷30號有一棟叫“理學舊第”的老宅,是她的故居。婁素珍自小聰穎善學,多才多藝,好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祖父婁諒尤其對她喜愛有加,並經常親自教授她詩文和書畫。也就是因為此,等素珍出落得亭亭玉立的時候,便有許多有權有勢的豪門世家紛紛派人來說親,而寧王府也在其內。
也許終究是緣份天注定,素珍16歲那年,她嫁給了風流倜儻的寧王朱宸濠,時人稱婁妃,並隨夫定居南昌,也就是杏花樓的所在。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個兒子、被封為寧王的朱權的五世孫。他和婁妃來到南昌之後,夫妻倒也恩愛,加之婁妃的天資和才識,更是讓寧王朱宸濠欽佩之極。為了表達他對婁妃的寵愛,還特意派人前往蘇州,把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稱的唐伯虎請來南昌做她的老師,這讓婁妃感激在心。身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詩、書、畫樣樣稱絕,所以,婁妃在他的指導下,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引得江南文人學士,也因傾慕婁妃的才藝而紛紛聚集到寧王府,讓朱宸濠歡喜不已。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一派文風興盛之勢。
婁妃的生平
婁妃(?--1519年),又名素珍,江西上饒人,理學家婁諒(1422--1492年)的孫女,兵部郞中婁性的長女。
婁妃因出身理學名門,故為人賢明,能詩作文,又工書法。宸濠生性聰敏,也喜吟詠,平時常與婁妃一起作詩唱和。後人評婁妃的詩,認為頗有意境,風秀可誦。婁妃曾作《春遊》詩一首述宸濠同游的情景。
春晴並轡出芳郊,帶得詩來馬上敲,
著意尋春春不見,東風吹上海棠梢。
婁妃的字也寫的很好,她不但能書孹窠大字,也能寫工整小楷。據明鄭仲夔在《閨雋》中說:“江西省城‘永和門’三字,是婁妃所書,書法遒勁可觀。”又江西藩署(布政司署)內有婁妃所書“屏翰”一字,臬署(按察司使署)內有婁妃手書“執法”二字。江西藩署原為寧王府,朱宸濠敗亡後,成為布政司使署,直至清末。解放後一度為南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臬署現為南昌市第一醫院住院部。“執法”二字石刻今已不存。“屏”、“翰”二字分別刻在兩塊高3.27米、寬2.59米的青石板上,字型蒼勁有力,傳說是婁妃用頭髮所書。“屏翰”出自《詩經.大雅.板》:“大邦為屏,大宗為翰”婁妃的小楷至今未見。據清朱欒纂《江城舊事.婁妃寫<黃庭經>》記載:“婁氏精書翰,有人得其手寫《黃庭經》,失其下函。熊於岸(文登)學博,以隸書續成之,施於佑清寺(今佑民寺),因作詩以記其事。”詩中說:“博士才華舊絕倫,嶧山碑版搨摹真,但愁卷尾雙鉤筆,難仿簪花格樣新。”可見婁妃的小楷很有創新特色,甚至書法高手也難以摹仿。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宸濠舉兵造反,殺死都御史孫遂、按察副使許逵,自稱皇帝,改元順德,婁妃聞訊行勸阻,宸濠大怒,從此婁妃不敢再言。宸濠率領大軍準備出發,婁妃欲做最後一次努力,作《早行詩》隱含規勸:
金雞未報五更曉,寶馬先嘶十里風。
欲借三杯壯行色,酒家猶在夢魂中。
婁妃在詩中告誡宸濠,起兵造反,不合時機。宸濠帶著婁妃等宮眷,領兵順贛江,經鄱陽湖,入長江東進。當他在攻打安慶未下時,驚聞提督南贛右僉都御史王守仁等已經率官兵攻占南昌,便回師準備爭奪南昌。七月十四日,叛軍至贛江黃家渡(一作王家渡)與官兵相遇,戰敗,退保八字腦。二十五日,又戰,宸濠又敗,退至樵舍,二十六日,官兵四面合圍並進行火攻,宸濠見大勢已去,便與眾嬪妃泣別,婁妃對宸濠說:“不用吾言以至此,尚何道!”。婁妃因多次勸阻宸濠造反無效,早就作了以死了卻一生的思想準備,她“周身皆以綿繩以內結”,以免死後遭人污辱,臨死前曾題有《西江絕壁》詩一首:
畫虎圖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睛枯。
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
婁妃告別眾人後即投贛江自盡。宸濠也跳江自殺,因水淺未死,被官兵浮獲。宸濠被俘後,深悔當初不聽婁妃的勸告。他嘆道:“紂以用婦言而亡,吾以不用婦言亡!”他托王守仁安葬婁妃,後在獄中,“每飯必別具饌祀之,言及,輒嘆曰:‘負此賢婦也!’”
婁妃在樵舍投江後,她的遺體本應順流北上,卻被南昌人在樵舍以南的黃家渡打撈起來,故後人以為婁妃自沉於黃家渡。其實,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確定婁妃死於樵舍。婁妃遺體溯流而南有三個原因:一是叛軍與官軍在樵舍作戰時,風忽北忽南,婁妃投江後可能颳起了北風;二是婁妃投江處靠近岸邊,遺體可被迥流沖向上游,宸濠同時投江因水淺未死可作旁證;三是兩軍作戰,戰船相互激盪,遺體也可能被沖向江邊。
婁妃遺體被人撈起後,據說“為南昌人私葬”。“邦人欽其賢且烈,私為具厚殮,葬於德勝門外”。據大多數史書記載,婁妃系由王守仁安葬。如《江西.詩征.名媛.婁妃》載:“濠被擒,妃投江死,王文成聞之,嘆曰:‘賢妃也!’亟遣人藏之”。此外《涌幢小品.婁妃》、《明書.紀一.皇子諸王宗室紀二.寧記》、民國刊六修《南昌縣誌.古蹟下》各書都說婁妃系王守仁安葬。此外,《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七也收入了《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寧府宮眷》一文。王守仁是理學家婁諒的學生,他認為婁妃是個維護明朝中央政權的賢妃,以禮安葬也算名正言順,並無政治風險。
婁妃死後,獲得輿論的一致好評。明代上饒人、湖廣參政鄭毅寫詩頌婁妃說:“道義傳心有定論,賢妃原是一齋孫”。清代臨川人李紱寫有《過宸濠故居吊樓妃》詩,讚美婁妃的明智、賢淑和節烈:“女智莫如婦,召常聞斯言。不聽婦言敗,宸濠毋乃顛。。。。。。。吾聞婁一齋,理學承薪傳。賢淑見諸孫,大節光逆藩。陽明昔志道,婁公啟先鞭。於妃宜敬恭,世講明淵源。?槥葬以禮,彼昏徙拳拳”。清代詩人張鳳翥路過婁妃梳妝檯,也曾賦七律一首,其中說:“青絲莫挽奸雄氣,紅粉終留激烈身。替想幽魂誰比潔。菱花鏡里大江濱”。
後人對婁妃最為推崇的,要數清代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戲劇家蔣士銓。乾隆十六年(1751年),蔣士銓應聘來修《南昌縣誌》,得知婁妃墓在南昌城德勝門外隆興觀側,已荒蕪不堪,便請求江西布政使彭家屏為婁妃修墓。彭家屏籌款修理,並立了刻有“前明寧王庶人婁賢墓在此”字樣的墓碑。蔣士銓為表彰婁妃的英烈和百姓對她的懷念之情,特編《一片石》雜劇,劇中婁妃以神女形象出現,說她死後被上帝封為“靈慈英烈貞妃”。
乾隆二十年(1755年),蔣士銓還自繪婁妃墓圖,並作了《婁妃墓圖》詩四首,以記當年發現和修理婁妃墓的情況。
乾隆四十年(1755年)冬,蔣士銓又通過友人阮見亭引見其舅權江西布政使吳山鳳,遷修婁妃墓。次年,吳山鳳募捐命新建縣令伍省亭修墓,並立碑建坊。為讚美吳山鳳重修婁妃墓的義舉,蔣士銓又創作了《第二碑》傳奇曲本。
蔣士銓對婁妃墓總是念念不忘,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又在南昌寫了《婁妃墓》一詩:
賢婦言多苦,樵人不肯聽。
遺丘一抔在,秋草幾回青。
吊吉心原共,尋詩騎偶停。
水仙旂獵獵,日暮自揚靈。
清朝同治年間(182--1874年),叔糧道鄧仁堃又重修婁妃墓。光緒十九年(1893年),造屋於墓後。解放前,婁妃葬地塘子河邊的地名被叫作“婁妃墓”,並設有“婁妃國小”以到長紀念。歲月滄桑,婁妃墓今已無存。
朱宸濠(?--152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玄孫,承襲為第四世寧王。宸濠生性輕佻,卻愛好文藝,喜歡附庸風雅。宸濠生活奢侈,王府裝修得金碧輝煌。他金屋藏嬌,有紫妃居紫竹宮、素妃居素英宮、翠妃居綠英宮,另外還有個趣妃。但在眾多王妃中,與宸濠關係最親密者,還要數婁妃。
杏花樓旅遊指南
杏花樓位於南昌南湖湖畔,現南湖路34號,亦稱水觀音亭。始建於唐代。位於市區南湖之中,三面環水,曲橋通達。環境清幽,景色宜人。這裡春有楊柳飛絮,夏有荷香飄逸,秋有朗月映湖,冬有飛雪鋪地。是南昌市區內一座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築之一。
推薦理由:鬧市中一隅幽靜之初,鬧有取靜。
出行指引:17路、27路、33路、205路公車可達,建德觀菜場對面即是。
票價: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