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病斑生葉上,為葉脈所限,多角形,初為淡黃色,後期黃褐色,直徑2-10mm,有時癒合成斑片狀。霉層葉背生,較稀疏,白色。孢囊梗常1-3枝從氣孔出,高270-860(平均596)μm,主軸長170-535(平均398)μm,占全長的(2/5-)2/3-3/4(-4/5),粗6.6-13.3(平均9.5)μm,上部3-6次單軸分枝,末枝直,長1.7-6.7(平均4.1)μm,頂端鈍平,常3枝有時4枝簇生。孢子囊橢圓,卵圓或近球形,無色,長11.6-23.3(平均15.3)μm,寬10-15.2(平均13.2)μm,長:寬=(1-)1.1-1.3(-1.4),平均1.16。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湖北裂瓜SchizopepondiocusCogn.:四川峨眉山(MLSAU1356)。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俄羅斯,還可能分布在南美和北美洲。
本種特點
寄生在葫蘆科植物上的軸霜霉,全世界只報導有南方軸霜霉Plasmoparaaustralis(Spegazzini)Swingle一個種。它最早由Spegazzini(1881)以PeronosporaaustralisSpegazzini的名稱描述。Trelease(1888)又將這種菌正式命名報導為P.sicyicolaTre-lease,由於這個名稱比前一個名稱的命名晚2年,因此作為Spegazzini所命的名稱的異名來對待。1891年Humphrey在寄生於葫蘆科植物上,又命名了PlasmoparacubensisHumphrey,經考證,它應是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ley&Curtis)Rostovtsev的異名。因此,Swingle(1889)所組合的名稱有效。
目前,還未見到本菌為害栽培的瓜類植物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