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鐮序竹

南川鐮序竹

竿叢生,直立兼斜倚,幼時頂梢下垂,高2—3米,直徑7-10地米;竿環平坦.籜環隆起如環,宿存籜鞘基底殘留物;節間長(8)28---35厘米,淡綠色,無毛而稍行光澤;竿壁厚1.2--4毫米;節內長6毫米;竿芽扁桃形,貼生,約有3芽團。竿籜未見。

基本信息

種類概述

南川鐮序竹
種中文名:南川鐮序竹
種拉丁名:Drepanostachyum melicoideum Keng f.
種別名 :爬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鐮序竹屬
屬拉丁名:Drepanostachyum
國內分布:四川南川縣大河壩特產(模式標本產地)。
命名來源:[Journ. Bamb. Res. 5(2): 35.f.6. 1986]
中國植物志:9(1):378
族中文名:香竹族
族拉丁名:Chusqueeae (Munro) E.G.Camu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叢生,直立兼斜倚,幼時頂梢下垂,高2—3米,直徑7-10地米;竿環平坦.籜環隆起如環,宿存籜鞘基底殘留物;節間長(8)28---35厘米,淡綠色,無毛而稍行光澤;竿壁厚1.2--4毫米;節內長6毫米;竿芽扁桃形,貼生,約有3芽團。竿籜未見。竿每節具10餘枝,主枝略粗長,基部各節常生有長約2毫米的圓錐形枝芽,宛若小剌,其餘枝條纖細而不再分枝,枝群的基部在竿節之內堆聚成瘤狀突起。各小枝的先端具3—7葉;葉鞘長3.5—5厘米,背部上端生柔毛而下端漸無毛,鞘緣密生平展的纖毛;葉耳存在,半月形,密被毛,上生多條呈放射狀開展的粗糙繼毛;葉舌突出,截平頭,高約1毫米,背面密被微毛,邊緣生纖毛和較長的鞘口縋毛;葉片細長披針形,長5.5—1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稀疏柔毛,次脈2-對,小橫脈不顯;葉柄長2—3毫米,被微毛。花枝無葉,其長為25—30厘米,徑粗2—3毫米,共約10節,節間最長的可達10厘米,最短的是花枝墓部的第一節間,長僅5-15毫米。花序為總狀兼傘房花序或簡單的圓錐花序,它由1--4枚小穗組成,著生在花枝的各節;花序仙纖細而有波曲,長3—4厘米(包括頂生小穗之長在內),基部托有2或3片苞片和1片先出葉;苞片紙質,最上方的1片呈披針形,長1.5厘米,寬4毫米,無毛,先端漸尖;小穗含3—5朵小花,綠色帶紫色,長1.2-1.5厘米,寬8—10毫米,兩側甚扁;小穗柄纖細呈毛髮狀,有波曲,長達1厘米或更長;小德軸節間無毛,呈棒狀,長1.5毫米,體稍扁.先端膨大作寬淺杯狀;穎2,與外稃相似,但較短,長於5—7毫米:第—外稃呈披針形,長9—11毫米,7—9脈,無毛,先端漸尖且具極短的小尖頭;內稃長10-12毫米,10脈,背部具2脊,先端截形;鱗被3,前方一對在形狀上多少有些歪斜,後方1片為對稱的菱形,長約2毫米;雄蕊3(據野外記錄);子房無毛,卵形,長2毫米或稍長,花柱短,柱頭2,長約4毫米,多少呈帚刷狀。穎果成熟者未見。
產地分布:四川南川縣大河壩特產(模式標本產地)。
本種提示:本種原發表時未能見到營養體各器官,只記載花枝、花序及小穗等部分。現已在模式產地補採得竿和枝葉(惜竿籜仍未獲得),今補充如上。但悉在該處附近還有一些竹叢,其竿籜無籜耳,另外葉鞘及葉片均無毛,應是不同的竹種。這兩類有異的竹叢,究竟何稈是本種的營養體尚有疑問。此間選擇距離原模式標本產地最近的一類竹叢之營養體為準。實際如何,等待將來再度見到花枝時,方能確認。
參考文獻:DrepanostachyummelicoideumKengf.InJourn.Bamb.Res.5(2):25.F.6.198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