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8年11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湖南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第3和第9戰區的司令長官、軍團長、軍長、師長等100餘人出席了會議。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也應邀參加。會議在蔣介石主持下著重從軍事角度檢討了過去抗戰的得失,判斷了當時戰爭的形勢,確定了以後二期抗戰的軍事戰略方針,並據此調整了部署。蔣介石在會上提出了劃分抗戰階段的構想。他說,此次抗戰,依照預定的戰略政略來劃分,可分為兩個時期,從“七.七”事變到日軍占領武漢、岳陽為止,是抗戰的第一時期,此後屬於抗戰的第二期,即“我們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的第二期抗戰的戰略方針是:“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游擊戰;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襲擾,化敵後方為前方,迫敵侷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制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調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
這個方針的特點在於,注意了游擊戰爭的作用,決定派遣部分力量爭奪敵後控制權;對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雖然要求發動有限攻勢,但側重於整訓部隊、恢復和培養戰鬥力,亦即保存實力,這是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一直強調的核心問題。
按照戰爭形勢的變化及新戰略方針的要求,南岳軍事會議決定重新劃分戰區,調整部署。此次全國共劃分成第1、第2、第3、第4、第5、第8、第9、第10戰區;敵後新設魯蘇和冀察戰區。
繼南嶽軍事會議之後,1939年1月下旬,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了五屆五中全會。會議內容涉及第二期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其主要議題是抗戰和黨務問題。在這兩個主要問題上,五屆五中全會表現出積極與消極方面交相併存的雙重性。
在抗日問題上,五屆五中全會基本上堅持了繼續持久抗戰的立場。武漢會戰後,日本改變了侵華策略,著重從政治上進行誘降。中國國內、尤其是國民黨內妥協求和的空氣再度上升,對此,五中全會在其宣言中重申:“吾人所求為合乎正義之和平,非屈服之和平,屈服只以助長侵略。中國若怵於日本暴力,以屈服謀一時之苟安,則將降為日本之殖民地。”表達了堅持抗戰的意向。蔣介石也在題為《以事實證明敵國必敗我國必勝》的開幕詞中,批評了對日和平的傾向,表示要堅持抗戰。不過,蔣介石雖然當時反對對日妥協,但並未完全排除與日本談判求和的可能性,問題在於時機和條件。
1939年10月,國民黨軍第2期整訓完成,部隊戰鬥力有一定提高。適值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可能增兵再攻長沙。為進一步消耗日軍,乃決定將整訓部隊主力分別撥歸第9、第5、第3戰區和第2戰區,準備於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全面對日軍發動冬季攻勢。上述4個戰區為主攻戰區,其他戰區實施助攻。
此次冬季攻勢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軍隊的戰鬥意志,均大大超出日軍意料,給了日軍以相當大的打擊。為總結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探求日後抗戰方略,1939年10月末至11月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嶽召開第二次軍事會議。蔣介石在會上強調,一定要切實執行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確定的第二期抗戰軍事戰略。同時蔣介石還提出了歐戰爆發後中國應採取的戰略。他說:“我們的戰略亦就是要使中國抗戰能達到與世界戰爭同時結束的目的。在歐戰沒有結束,世界問題尚未解決以前,我們若急求速了,妄想與日本妥協講和,這就是自取失敗,自取滅亡!”
在1939年11月中旬召開的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上,蔣介石重申了一直要打到歐戰結束的戰略思想,並強調在此期間,中國要從各方面加強自己的力量。正是在上述軍事戰略方針的指導下,第9戰區先後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