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以駐地南坑得名。以地處萍鄉之南,東、南、西三面高山聳立的山坑得名。民國29年至32年(公元1940-1943年)屬萍鄉縣第三區,包括當時的七雄鄉、妙泉鄉和敬業鄉。民國33年至38年(公元1944-1949)為縣直屬南溪鄉。轄15保154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屬安源區,當時分為南坑鄉、嶺鳳鄉、寶元鄉、成畦鄉、妙泉鄉、遙進鄉。1952年屬萍鄉縣第五區,當時分為南坑、橫江、嶺鳳、寶元、中元、阪圭、嶺鳳、團城、妙泉、大泉、遙進、新坪、崇源等13個鄉。1956年屬安源區,12個小鄉合併為南坑、中元、妙泉、遙進四個鄉。1957年,四鄉合併為南坑、中元、妙泉、遙進四個鄉。1957年,四鄉合併為南坑鄉。1958年成立南坑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為南坑、妙泉、遙進三個公社。1962年劃歸麻山區。1964年,三社復並為南坑公社。1971年萍鄉市設立四個縣級區,南坑劃歸蘆溪區管轄。同時,南坑所轄範圍也有所調整,原南坑所轄的半山大隊劃入長豐公社,崇源大隊劃入源並社,原屬山田大隊的石上劃入。 高坑鎮。1984年春改稱南坑鄉。1993年7月,撤鄉建鎮,改稱為南坑鎮。南坑東鄰上埠鎮,東南與張佳坊鄉及坪村水庫相鄰;南連長豐鄉和六市鄉;西與源並鄉毗鄰;北靠五陂鎮和安源鎮;東北與高坑鎮接壤,全鎮面積111.5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7690.6畝,其中旱地3300畝,林地129426畝。轄25個行政村,326個村民小組,一個居民委員會,計8594戶,總人口3813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16人,居民主要是漢族,少數民族2人,其中水族1人,滿族1人,駐地原為南坑老街,1990年搬遷至大嶺,距市城16公里,距縣城17公里。
歷史文化
文化底蘊深厚。明月湖度假村是萍鄉市旅遊休閒的景點之一。南坑車湘儺、七寶儺弘揚了傳統儺文化藝術,2005年參加國際儺文化藝術表演並取得較好成績。“南溪懷”籃球賽連續舉辦了十三屆,南溪詩社辦得有聲有色。婦女軍鼓隊、腰鼓、龍燈、茶燈等民間藝術不斷發展壯大,並多次在市、縣表演競賽中獲獎。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坑是通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交通線。蘇區人員與物資的補給,均由此轉送。1928年,湘贛獨立師在半山成立,南坑人民積極投身革命,全鎮有革命烈士112人。
行政區劃
南坑鎮行政區劃轄:南坑社區、橫江村、大嶺村、雙鳳村、石灰嶺村、金鉤灣村、新尤村、七寶村、乾村、南坑村、團豐村、窯下村、兆佳村、新坪村、團群村、阪田村、圭田村、妙泉村、山田村。
地理環境
位置
南地處萍鄉市中部,蘆溪縣西南端,連線一縣兩區,總面積111.5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13萬。
礦產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儲量多、品質優,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南坑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明月湖座落在該鎮東南部,南坑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明月湖座落在該鎮東南部,是萍鄉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南坑鎮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境內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煤炭、石灰石、石英砂、瓷土、磁鐵石、錳鐵石、高嶺士、碳酸鈣等蘊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南坑鎮水量充足。南坑河貫穿境內,是萍水河的源頭。境內東南部還擁有著名的旅遊勝地明月湖,是萍鄉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小水電等資源儲量多、品質優;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到2008年為止可開發的項目有:高嶺士,石英砂深度加工、小水電、電瓷“等靜壓”和花炮製造。
地勢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處為大壠棋盤石,海拔1156.9米;最低處是雙鳳的水尾,海拔110米。
氣候
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溫為17.2℃,一月均溫5.2℃,七月均溫為28.3℃,平均降水量1620毫米,無霜期260天左右,約自3月至11月。
經濟
南坑鎮是二縣二區相連線的中心鎮,境內交通方便,水電、通訊完備。進入21世紀以來,南坑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南坑街已初具規模。在完成蘆南公路掃尾工作的同時,南坑鎮投資近百萬元修建了大嶺水泥街道,投資近百萬元新建大豐農貿市場,投資40萬元對南坑老街丁字路進行路面改造,並對雙鳳、山田、高田等村級公路進行了路面改造和維修,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電信事業也有了快速發展。到2008年,全鎮25個村已全部接通程控電話,其他通訊信息發展迅速,為南坑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農業
農業以水稻為主,建國後大搞水利建設,興建小(二)型水庫房座,整修水塘499口,總蓄水量達1670萬立方米,市建坪村水庫,庫容2000多萬立方米。東西兩乾渠全長55公里。沿途有隧洞9個,長達2000米。渡槽21座,總長1260米。其中南坑渡槽最為壯觀,高50米,長56米,為全市第一高渡槽,坪村水庫及其他水利設施的建成,使得南坑旱澇保收。隨著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糧食連年穩產高產。此外,農業結構也得到了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大大發展,到2008年已有百畝葡萄園1個,併兼種花卉,有果園3個,其中石灰嶺村的果園還兼種藥材,與此同時,庭院經濟也有所發展。
工業
工業生產,解放前以土瓷業較為興盛。據初步考證,橫江兩岸的鳳凰坡、東沖、山下、瓦子坳等處為宋元時期的古窯址,窯下村也因此得名。主要生產民用器皿,為當時贛西最大的民窯之一。此外還有幾家土法造紙廠和小煤井以及釀酒和皮革作坊。
到了21世紀,全鎮已形成電瓷、煤炭、鐵礦精選、石英、花炮製造等工業企業132家。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規模企業15家。2002年以來,先後投資1000萬元興建了一個占地面積近800畝的工業小區,並實現 了“三通”“三化”。到2008年已有9家企業在小區落戶,中南電瓷“PNC”榮獲江西省著名商標,南坑高壓電瓷廠和新龍電瓷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不但在國內暢銷,部分產品已經打入國際市場。此外,個體、聯體企業也有所發展,如瓷土礦、水力發電廠、機磚廠、鞭炮廠、汽車修理廠等計26個。
基礎設施
南坑鎮交通十分便利。319老線、320國道掛線蘆南公路縱橫越境內,鎮區距浙贛鐵路20公里,距滬瑞高速公路25公里。南部經濟幹線、紅色旅遊專線和“萍南經濟快車道”的“一縱二橫”三條二級公路建設已於2006年全面啟動,村級水泥公路四通八達。
南坑鎮是二縣二區相連線的中心鎮,境內交通方便,水電、通訊完備。南坑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南坑街現已初具規模。在完成蘆南公路掃尾工作的同時,南坑鎮投資百萬元修建了大嶺水泥街道,投資近百萬元修建了大嶺水泥街道,投資近百萬元新建大豐農貿市場,投資40萬元對南坑老街丁字路進行路面改造,並對雙鳳、山田、高田等村級公路進行了路面改造和維修,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建設。
社會事業
文教衛生事業方面。解放前夕,僅有國小16所。現有中學3所,其中縣辦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2所。在校高中生(含職高)452人,在校國中學生2306人。現有國小24所,在校小學生3562人。全鎮在職教職工(含南坑職中)383人,離退休教職工82人。1996年已順利通過了“兩基”驗收,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解放前夕僅有4名中醫。現有中心衛生院1所,醫療所29個,除各村衛生所外,鎮中心衛生院和防疫站有醫技人員26人,護士11人。中心衛生院有病床20張。
民風民俗
南坑村人民在過年時龍燈會舞龍圖冊
南坑鎮橫江村(原名橫江背)舞龍燈
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自居。龍是五瑞獸之首,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文化。自古以來,有關龍的傳說浩如煙海,龍也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
在古代,龍形象主要出現於宮廷,為皇家專用,表現為雕刻、繪畫、刺繡等靜態形式,龍也被賦予至高無上、威嚴神秘的力量。到了漢代,龍文化有了動態表現形式—舞龍燈,並很快由最初的祭天、祈雨等特殊場合流入民間,並以表現喜慶吉祥的氣氛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影響遍及大江南北,並波及海外,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民間藝術。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舞龍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企事業單位、民眾團體歌頌祖國、禮讚幸福生活的隆重熱烈的藝術活動。
南坑儺舞
江西省蘆溪縣南坑儺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民俗文化藝術瑰寶。時光流逝,僅剩一些南坑老藝人能表演這種舞蹈。近年來,當地組建了少年儺舞表演隊,儺舞這種古老的表演藝術又煥發出新的生命。
廉政建設
2006年來,南坑鎮不斷健全工作網路,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全力打造和諧平安南坑,實現了社會安全穩定、經濟平穩增長的良好局面,先後被評為市“十佳鄉鎮”、省“百強鄉鎮”。
該鎮按照穩定壓倒一切的思路紮實開展工作,把社會綜合治理工作與經濟發展緊密統一起來,全鎮17個村和1個居委會都配備了綜治信息員、信訪調解員、安全排查員,成立了治安巡防隊、看樓護院隊、綜治特派員等“六支隊伍”,與農戶簽訂安全穩定雙向承諾書1萬餘份,織牢了綜治網路;對高危行業建立安全長效機制,實行機關幹部監管制、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專職安監隊採取常規檢查與突擊檢查、集中整頓相結合的方法,嚴厲打擊非法開採活動,有效遏制了非法開採勢頭;信訪工作堅持“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形成暢通有序、務實高效的信訪工作秩序,2006年1—10月份接待民眾來信來訪18件(次),並一一落到實處。
同時,該鎮結合“知榮辱,樹新風,爭合格,促和諧”活動,切實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努力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一項項惠民工程在乾群之間架起了連心橋。2006年為370戶困難民眾辦理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低保補助金63.7萬元,扶貧救濟款9.6萬元,投資150餘萬元新建了敬老院,南部經濟幹線、紅色旅遊專線和萍南經濟快車道的“一縱二橫”三條二級公路建設已全面啟動,村級水泥公路已實現村村通工程。院背、王家坪、水尾等7個新農村示範點讓民眾親身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黨政工作
南坑鎮緊緊圍繞穩定社會和發展經濟的大局,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建立起一支義務幫教隊伍,真情幫教,同時廣泛加強法律宣傳,普及全民法律意識,全面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南坑鎮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抓好幫教組織的建設,各村、企事業單位建立了一支以黨支部為首的幫教隊伍,全鎮幫教組織64個,成員達200餘人。他們將全鎮的幫教對象全部造冊登記,建立和完善包幫教、包轉化、包鞏固的幫教承包責任制。與幫教對象簽訂幫教責任書,劃定各小區跟蹤管理責任人與幫教責任人,定期走訪、了解其思想主要表現,引導他們走自食其力的正道。同時組織“兩勞”回籍人員和輕微違法人員參加學習班,按照上好一堂法制課,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寫好一份思想情況匯報的要求,督促他們棄舊從新,向好的方向轉化。且全鎮64名“兩勞”回籍人員無一人重新犯罪,走上了自謀職業的道路。
南坑鎮對鎮、村幹部及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進行法律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水平和政治業務素質。廣泛加強全民普法宣傳。2016年,該鎮進行廣播宣傳2次,刊出法制宣傳牆報2期,發放宣傳資料2000餘份,上法制課16場次,對廣大民眾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該鎮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和治安、刑事犯罪明顯減少了,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社會環境和諧平安。
發展目標
南坑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加快經濟轉型、實現富民強鎮”的戰略部署,積極倡導開明開放、創業創新、重情重義南坑新風尚,堅持科學發展、轉型發展、開放發展、和諧發展,打好做大做強新型工業、做美做靚生態城鎮、做精做活現代農業、做好做實民生文章四大硬戰,打造新型工業鎮、轉型先行鎮、生態文明鎮、繁榮和諧鎮,著力建設活力南坑、生態南坑、文化南坑、幸福南坑,呈現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榮獲全國百家示範鄉鎮工會江西省“農村經濟發展百強鄉鎮”、萍鄉市“十佳鄉鎮”、蘆溪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獎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