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夭

半天夭

半天夭茶葉品種,學名:C.sinensis cv.Bantianyao。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花峰之第三峰絕對崖上,相傳清末已有些樹。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山(岩山)。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夷山市已擴大栽培。國內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屬武夷傳統五大珍貴名樅之一。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二倍體。

形態特徵

半天夭茶葉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密,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長橢圓或橢圓形,葉色深綠或綠,富光澤,葉面微隆起,葉緣平,葉身稍內折或平,葉尖漸尖或稍鈍,葉齒稍鈍淺密,葉質較厚脆。芽葉黃白色,茸毛少,節間短,一芽三葉百芽重57.0g。花冠直徑3.3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半天夭茶葉芽葉生育力較強,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強。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下旬。產量中等,每667平方米產烏龍茶100kg。春茶一芽二葉乾樣約含胺基酸3.5%、茶多酚28.2%、咖啡鹼2.9%。制烏龍茶,品質優,色澤暗黃,紅點明,香氣高爽,稍經貯存以橘皮香,滋味濃醇甘鮮。抗旱性和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

生長環境

半天夭原產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花峰之第三峰絕對崖上,相傳清末已有些樹。

分布範圍

半天夭分布在在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環境的烏龍茶茶區。

栽培技術

半天夭茶葉適宜在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環境的烏龍茶茶區栽培。栽培上應選擇原種健壯的母樹剪穗扦插,培育壯苗。選擇土層深厚的園地種植,增施有機肥。幼齡期茶園鋪草覆蓋,及時定剪,培養豐產樹冠。烏龍茶按照“小至中開面”鮮葉標準採摘,一般在5月中旬開採,不宜偏嫩或偏老采。

半天夭由來

半天夭 半天夭

一個版本傳說:其名來源於明朝永樂年間。據說天心永樂禪寺方丈,一日偶得一夢,夢見一隻潔白的鷂,嘴裡含著一顆閃光的寶石,被一隻巨鷹緊追不捨後將寶石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為了證實夢的靈驗,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峰尋找。小和尚從蓑衣峰旁翻越至三花峰頂,而後費盡周折,用繩索爬到了三花峰的半山腰尋找寶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塊突起的峭壁上發現一顆綠色的茶籽,已開始吐芽長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帶回廟中,交給方丈。方丈將茶籽親自培植,待長到尺余高,仍由小和尚將其移栽上去。因為方丈認為此茶籽系鷂鳥所賜於三花峰的半山腰,不可強占,又似半空中的一株茶,所以命名為“半天鷂”。由於“鷂”與“腰”同音,又因為生長在半山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夭”。

名叢檔案

半天夭 半天夭

《武夷岩茶名叢錄》里說,半天妖,原名半天鷂,又名半天夭、半天腰。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年擴大栽培。

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張,分枝密,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長7.0厘米,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葉色濃綠或綠,葉身稍內折,葉主脈粗顯,葉面微隆起,葉緣平,葉齒稍鈍淺稀,葉尖鈍尖,葉質較厚脆。芽葉紫紅色、茸毛少、節間較短。花冠直徑4.0cm,6-7瓣。芽葉生育力強,發芽密,持嫩性較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

春茶適采期在5月上旬,制烏龍茶,品質優異,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香氣馥郁似蜜香,滋味濃厚回甘,“岩韻”顯。年產優質品不過兩三千斤,市面價在每斤1500元以上。

茶友品鑑

茶友老山的半天妖,今年收了近百斤,觀茶形,條索烏潤、勻齊、緊雋。乾茶香帶有多元的果香,明顯的有如焙烤的杏仁、栗果香,香味素致優雅細膩,盈溢著梨、香草與紅糖的溫和芬芳,“妖”質迷人。沖泡時聞蓋香,只覺香氣襲人,帶著明顯的花果香。口感力度與順滑和諧無瑕,茶湯內質豐富、滋味濃醇,熟果香氣鮮明馥郁,回甘清甜持久。

茶湯及茶葉 茶湯及茶葉

乾茶:

深褐有霜,帶有複合的果香,描摹如烤杏仁、熟板栗、苦咖啡等,香味素致、細膩、瑩潤,也有梨、香草與奶油般的溫和芬芳。

茶湯:

橙黃亮純,明澈香揚,帶著明顯的花果香。口感力度與順滑和諧無瑕,茶湯內質豐富、滋味爽醇,香氣鮮明馥郁,回甘清甜持久。但不算耐泡,第五泡後水味明顯,內質已薄。

葉底:

綠而柔韌,邊緣或有紅邊或有紅色斑塊,略有香氣。

半天夭 半天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