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萬慶良位於梅州市五華縣河東鎮河口村的老屋,已久無人住。新京報記者 周清樹 攝
6月27日,萬慶良在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任上落馬。
他頭頂“有魄力的實幹家”、“年富力強”、“最年輕市委書記”等諸多光環;由宣傳部幹事步列省部級領導,他花了26年,被公認為“火箭提拔”。
梳理萬慶良的升遷軌跡,無論主政蕉嶺縣、揭陽市還是廣州市,其施政思路一脈相承:大搞城市建設和開發,上馬大項目,迅速拉動當地GDP增長。其政績頻頻獲得上級的肯定。
曾為萬慶良帶來不菲政績的大投資、大建設,最終卻成為其落馬的重要因素。據多位知情人透露,萬慶良在大工程中與商人利益交換或是其被調查的直接原因之一。
萬慶良被調查事發突然。6月26日,萬慶良還曾主持會議,併到廣州市天河區進行調研;但第二天,6月27日,即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成為十八大之後,廣東首位落馬的省部級官員。
揭陽、廣州多位政、商界人士稱,萬慶良被調查,或因為其主政揭陽時在 “30億”市政工程中,與商人有利益交換。
萬慶良的落馬,在他的老領導、原梅州市委組織部部長塗麟清看來,“意外,也不意外。”
塗麟清和多位老同事都感慨於這位一路高升的“明星官員”突然落馬。
不意外的是,萬慶良主政揭陽時的多位下屬已經因腐敗被查,他們均是“30億工程”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與商人存在巨額利益交換。
在梅州、揭陽多位退休幹部看來,萬慶良的落馬,正源於他的“升遷密碼”。萬慶良一手推動大規模的城建和項目上馬,卻缺乏相應的權力制約,對接踵而至的利益的誘惑最終令萬慶良涉嫌嚴重違法違紀。
宣傳部的年輕人
知情人稱:初入仕途的萬慶良善於揣摩領導心思,並具備年齡優勢
萬慶良生於1964年。他的老同事、原蕉嶺縣副縣長謝富生介紹,萬慶良是梅州市五華縣河東鎮河口村人,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6歲時,父母離婚。
萬慶良1984年畢業於梅州嘉應師專並留校。1986年,進入梅州地委宣傳部,正式步入仕途。1992年,升任宣傳部副部長。
梅州宣傳系統一位退休老幹部記得,進入宣傳部時,萬慶良很善於揣摩領導心思,同事們打撲克,“這個年輕人會觀察領導臉色,故意輸給領導。”當時宣傳部里年輕人很少,年齡成為萬慶良升遷的天然優勢。
塗麟清對萬慶良印象深刻。1989年,梅州市選拔工作出色的年輕幹部下鄉掛職鍛鍊,時任宣傳部宣傳科副科長的萬慶良是其中之一。他被派往平遠縣石正鎮掛職鎮黨委副書記,分管封山育林及計畫生育工作。
“這是兩項比較難做的工作,但他搞得很有聲色。”塗麟清說,掛職期間,萬慶良常年住在村里,經常三更半夜號召民眾起來種樹。
萬慶良主持的最早的“工程項目”即在石正鎮。梅州市一位熟悉萬慶良的退休幹部介紹,萬慶良掛職期間,為石正鎮修了一條水泥路。當時石正鎮沒錢修路,萬慶良為此通過朋友從銀行貸款約20萬元。
掛職兩年後,萬慶良被提拔為梅州市精神文明辦主任(正科級),一年半後(1992年)又被提拔為宣傳部副部長(副處級)。
前述老幹部介紹說,當時一位梅州市委常委和一位副市長的老家都是石正鎮。“正是這條水泥路,使萬慶良給兩位領導留下了有魄力的印象,他們在萬慶良升任宣傳部副部長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擔任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時,萬慶良僅28歲,從此他進入了仕途的快車道。
蕉嶺改造,財政虧空
改造工程因複製“梅州模式”獲得梅州市主要領導的青睞
訊息人士透露,萬慶良曾受已故廣東省委副書記、政協主席劉鳳儀賞識。劉鳳儀被稱為萬慶良的“政治教父”。
履歷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萬慶良的仕途與劉鳳儀一直有密切聯繫。
劉鳳儀是河北徐水人。工作後來到廣東。1993年,劉鳳儀調任梅州市委書記。當時,萬慶良正擔任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2年後,萬慶良以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身份掛職蕉嶺縣委副書記,分管農村工作。
“派他去蕉嶺縣掛職,組織上是有意圖的。”塗麟清說,當時,蕉嶺縣委書記準備調整到其他地方任職,組織上專門跟蕉嶺縣委打了招呼,要多安排點工作給萬慶良,要他多實踐、多表現。
1997年,原蕉嶺縣委書記調任,33歲的萬慶良接任書記。時任蕉嶺縣委常委的李應祥介紹,當時萬慶良是梅州最年輕的縣委書記。
前述梅州市熟悉萬慶良的老幹部說,“萬慶良很會揣摩領導心思”,將劉鳳儀的“梅州模式”搬到蕉嶺。
劉鳳儀在梅州市曾加固改造梅州大堤,進行“一河兩岸”改造工程,水利部和珠江水利委員會將此稱為“梅州模式”。
萬慶良主政蕉嶺時,也實施了“一河兩岸改造工程”。
當時,石窟河穿蕉嶺縣城而過,河上卻沒有橋。河堤是土質的,兩岸經常被淹。
李應祥介紹,萬慶良任職縣委書記時,修建了3.2公里的水泥堤防。與此同時,蕉嶺縣依託“一河兩岸工程”做了新城規劃圖,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投身城建,並將城市建設與房地產開發相結合。
前述梅州市熟悉萬慶良的老幹部說,此前毫無地方管理經驗的萬慶良,在蕉嶺大刀闊斧搞建設,政績非常突出。“一河兩岸工程”不僅為萬慶良贏得民眾的口碑,更令他獲得梅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青睞。
這位老幹部認為,“看到自己的經驗在其他地方落地開花,梅州市主要領導非常高興。”
但梅州一位老幹部透露,萬慶良離開蕉嶺後,蕉嶺財政虧空上億元。公開資料顯示,直到2005年,蕉嶺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才達到1.04億元。
或涉30億工程貪腐
揭陽城建總投資過30億元,改造揭陽面貌,政績不菲;但多名時任官員因工程中利益交換落馬
主政蕉嶺兩年後,2000年,36歲的萬慶良赴任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此前15年,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均是從團省委副書記中提拔的,萬慶良打破了這一“規律”。
2003年,萬慶良卸任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調任粵東重地揭陽。此後5年間,他由揭陽市委副書記升任揭陽市市長、市委書記。
屬潮汕地區的揭陽經濟很不發達。2005年《揭陽日報》一篇文章稱:揭陽是廣東經濟最落後的一個地級城市市區。建市以來,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每年都超不出10億元。
揭陽一位副廳級幹部介紹,在揭陽,萬慶良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引進多個大項目,拉動揭陽GDP迅速增長;二是實施“30億工程”改變了城市面貌。
採訪中,揭陽、廣州多位政、商界人士稱,萬慶良被調查,可能在這“30億工程”中,與商人有利益交換。
所謂“30億工程”是因總投資約30億元人民幣而得名,包含“兩河四岸建設”、市政建設等106個具體項目。
其中,“兩河四岸建設”與蕉嶺的“一河兩岸改造工程”十分類似,都著重打通沿河的道路,建設堤圍,配套綠化帶,提高沿河土地資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