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橋始建於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時經160多年,旁與建於清康熙壬年(1702年)的“永樂宮”緊靠,因地處村之水尾,且橋宮相連結為一體,當地村民習慣於將此一橋一宮合稱為“水尾宮”,亦稱“宮橋頭”。在鄉親們眼裡,這一宮一橋不僅是仙峰村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蹟,還是村裡的“風水寶地”。橋上、宮裡長期供奉著觀世音、土地爺等傳統神佛的塑像,以供村民祭拜祈願,路人經過,絕不敢心生不恭之意。 當大地被流水割斷,當通道被流水阻隔,聰明勇敢的先人便創造了橋”,據說橋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代,橋樑的創始鼻祖是大禹,相傳當年舜命大禹疏川濟海之時,大禹便有“聚石水中,以備步涉”之舉,這便是橋的雛形,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碇步橋”。這樣的橋在福建省壽寧縣的鄉下並不少見,這個被譽為“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的山區小縣有著70多座廊橋(其中木拱廊橋近20座),僅我的家鄉犀溪鄉就有十餘處,犀溪鄉的橋有兩大景觀,一是碇步橋,分布以西浦村為主;一是廊橋,全鄉現有保存完好的廊橋六座,數量之多居全縣前列,其中又以仙峰村居多,在這個有著三千多人口的行政村,就有“升仙橋”、“嶺兜橋”、“壽春橋”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