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千里光的乾燥地上部分。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明目,利濕。
主治
癰腫瘡毒,感冒發熱,目赤腫痛,泄瀉痢疾,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飲片新參》:中寒泄瀉者勿服。
炮製方法
採收後除去雜質,陰乾。
生理特性
千里光,多年生攀援草本,高2~5m。根狀莖木質,粗,徑達37.5px。莖曲折,多分枝,初常被密柔毛,後脫毛,變木質,皮淡褐色。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長6~300px,寬2~112.5px,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截形、越形或稀心形,邊緣有淺或深齒,或葉的下部2~4對深裂片,稀近全緣,兩面無毛或千面被短柔毛;羽狀脈,葉脈明顯。頭狀花序,多數,在莖及枝端排列成復總狀傘房花序,總花梗常反折或開展,被密微毛,有細條形苞葉;總苞筒狀,長5~7mm,寬3~6mm,基部有數個條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12~13個,條狀披針形,先端部漸尖;舌狀花黃色,8~9個,長約10mm;筒狀花多數。瘦果,圓柱表,有縱溝,長3mm,被柔毛;冠毛白色,長7.5mm,約與筒狀花等長。花期10月到翌年3月,果期2~5月。適應性較強,耐乾旱,又耐潮濕,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以砂質壤土及粘壤土生長較好。常生於路旁及曠野間。
產地
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廣西、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疫氣,結黃,瘧瘴,蠱毒,煮服之吐下,亦搗敷瘡、蟲蛇犬等咬傷處。”
2.《本草圖經》:“與甘草煮作飲服,退熱明目。花、葉:治眼有效。”
3.《滇南本草》:“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
4.《本草綱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5.《生草藥性備要》:“治疳疔,消熱毒,治小兒胎毒,黃膿白泡,敷毒瘡,搗汁和豬膽熬膏,擦腐爛患瘡,生肌去腐。”
6.《百草鏡》:“治目不清,去紅絲白障,迎風流淚。”
7.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李時珍以千里光、千里急並為一種,極確。惟黃花演花與此草同,而葉異。南安人以其花洗目,呼為黃花母,雲有毒,不可入口,非此草也。”
8.《綱目拾遺》:“明目去星障。煎湯浴瘡瘍。狗咬以千里膏摻粉霜貼之。治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