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節[唐玄宗生日]

千秋節[唐玄宗生日]

千秋節,舊時皇帝的誕辰。始自唐玄宗。《唐會要·節日》:“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至天寶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炤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按,玄宗生於八月初五。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興慶宮內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長安百姓 同樂。仄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此曲題解,是唐玄宗生日,大宴群臣,百宮上表請定此日為千秋節,可能由此產生《千秋樂》調。

基本信息

起源

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後改“天長節”)。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興慶宮內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長安百姓 同樂。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唐代曾經盛行的“千秋節”是唐玄宗採納大臣張說的建議,將自己的生日每年農曆八月初五立為“千秋節”。“千秋節”這一天在所有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紛紛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根據“千秋節”這個節日,玄宗決定用“千秋”兩個字來作為銅鏡的名稱,這個時期製作的銅鏡也叫“千秋鏡”,這種“千秋鏡”產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鑄造歷史長達14年。

另一說法:

鏡緣葵盤形圖案中的“千”“秋”二字,亦與千秋節有關。

據《唐會典·卷二十九》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按:是日即李隆基之生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鏡銘“千秋”即“千秋節”之意。《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金鏡”。又《張說之文集·卷九》有《千秋節賜群臣鏡》詩篇。此鏡為唐玄宗在千秋節宴慶活動中賞賜大臣之物,大概沒有問題。果真是這樣,其製作年代當在開元十七年以後。

記載

中唐詩人戎昱曾寫過一首《八月十五日》,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日子確實跟“千秋節”、“天長節”有關:“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梨園幾人在?應是涕無窮。”

杜甫的《“千秋節”有感》寫道:“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寶鏡群臣得,金吾萬國回。衢樽不重飲,白首獨余哀。”

中晚唐詞人柴望追思當年“千秋節”上的舞馬表演,寫了一闕《念奴嬌》:“登高回首,嘆山河國破,於今何有?……聞道凝碧池邊,宮槐葉落,舞馬銜杯酒……傷情萬感,暗沾啼血襟袖。”

他們何止是追述一個節日,他們是在追懷那個逐漸遠去的盛唐!

10月6日,又逢中秋。這個節日,是由唐代的“千秋節”、“天長節”演化而來的。而且,這個日子曾令我們古代的詩人異常傷感它是大唐盛世“壯觀已塵埃”的見證。皇后或貴妃或太子的生日。

詞牌

詞牌格律

定格對照例詞:【北宋】黃庭堅《千秋歲·苑邊花外》

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

平仄仄,平平仄(韻)。

飛騎軋,鳴珂碎。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齊歌雲繞扇,趙舞風回帶。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嚴鼓斷,杯盤狼籍猶相對。

仄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

平仄仄,平平仄(韻)。

人已去,詞空在。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

兔園高宴悄,虎觀英游改。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沉海。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詞牌簡介

《千秋歲》,詞牌名。唐教坊大曲有《千秋樂》調。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此曲題解,是唐玄宗生日,大宴群臣,百宮上表請定此日為千秋節,可能由此產生《千秋樂》調。

宋人根據舊曲另制新曲。又名《千秋節》、《千秋萬歲》。仄韻雙調,七十一字,十六句,上下片各八句,五仄韻。上片起句比下片起句少一字,其餘句式全同。另有游仲文詞名《千秋歲》,即《念奴嬌》。

《宋史·樂志》入“歇指調”。《張子野詞》入“仙呂調”。一般以《淮海長短句》為準。別有《千秋歲引》,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