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功名浮雲事

千古功名浮雲事

《千古功名浮雲事》是2007年崇文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卞秀瑜,王艷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千古興亡多少事,帝王將相會一堂。如果說,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中,南面治國的帝王是熠熠生輝的星座。那么處在廟堂之高的將相、官吏就猶如散綴在銀河系外的塵埃。儘管頗顯寂寞,也不乏有些“污穢”,甚或為人所不齒。但有些卻閃爍不已,因其特有的光彩而流傳青史,並為人所津津樂道。

一部洋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在“學而優則仕”的中國古代,實則是帝王將相主導的政治史,在某種意義上更不能不說是一部“官吏史”。中國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有一種依附權貴、較為濃厚的官本位意識。古話言之“ 修得文武藝,售於帝王家”。“學而有則仕”則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較為普遍的價值取向,即使在今天仍有相當一些人把從政做官看作施展抱負、發揮才幹的最佳途徑。魯迅先生就曾向世人感嘆:“中國人的官癮實在深,漢重孝廉而有埋兒刻木,宋重理學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 然則’。總而言之:那魂靈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一語道出了百態紛呈的官場景觀的本質。

中國古代的管理不論人品,不論能力,只要身居官位,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考慮,只要當上了官,一張嘴底下的人都得把他的話當成最高的指示去執行。正因為這樣,在古代就有了很多胸無點墨的富家子弟不惜千金去買官,而買官所花的費用又必須從老百姓的身上撈回來,這樣就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貪官。封建社會官吏貪污腐化、徇私枉法者不在少數,“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正是此等官吏面目的真實寫照。

當然,歷史上確也不乏清官廉吏,他們為官清廉正義,為民請命,為國家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精神品質,千百年來被人民傳頌。

當我們坐在圖書館,逐一地翻閱今年來全國各色各類書刊文章,沐浴在美文的煦煦和風中時,想到的更是因為各種原因或許不能同我們一樣“如沐春風的更多朋友。因此,我們收集了多位散文名家的樹十篇隨筆作品,可謂爭奇鬥豔,而貫穿其始終的主旨則是對中國古代官吏全方位的血肉豐滿的歷史展示。

本書在秉承隨筆特有的思想鋒芒和問題意識的同時,力求從歷史反思中尋找新的精神資源。那些機敏、智慧、尖銳,而或含蓄、或直言的匡正時弊、甚至揶揄諷刺的文字。它們多是灑脫不羈、率性而談、嬉笑而非怒罵、詼諧而非幽默、滑稽而非調侃,有的甚至夾雜著一點俏皮的俗語、俚語、歇後語,定會讓您暢快淋漓、樂此不彼。

目錄

悲壯的超越

面對和王申

袁崇煥記

皇帝的使臣

趙高與秦王朝的滅亡

當文人遭遇皇帝

霍光現象的警示

歐陽修忠君誤國

張飛之死

兩個陰暗的物種――宦官、外戚小考

“臣不得不死”――封建專制下的君臣關係

千奇百怪升官圖

舊京官的灰色收入

清代官場做官的秘訣

寇準的沉浮

諸葛亮用人與魏延之悲劇

蜀相

無處收留――吳三桂的心路歷程

當貪官的理由

失荊州,誰之過?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用破一生心

歷史不忍細看

他這一輩子

悲劇,從丟失民心開始

哀項羽――聞“項羽未焚阿房宮”隨感

劉邦與張良

劉邦與韓信

做官與歸隱

韓愈的第二次下放

晁錯:多情卻被無情惱(上)

晁錯:多情卻被無情惱(下)

閒話三國人物

李斯:斯人斯鼠

趙孟頰為官

造反的因由

書摘

凡人不幸陷於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劇;一個大有作為的人不幸陷於末世,同時也是他那個時代的悲劇。鄭成功,無疑是晚明的一位軍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徑直道出了他經邦濟國、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樣是獨木柱長天的煌煌抱負。倘若他與劉邦並世,並不失為登台拜將的韓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將不亞於凌煙閣上的秦瓊;且看他的雲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無山占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濃重的悲劇霧靄就已把他重重包裹。

清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某日,廈門島,全副戎裝的鄭成功在一隊親兵的簇擁下,登上島西側的一處炮台。――這是一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式的立軸,掛在我心頭已有十多年,之所以刻骨銘心,是因為那一年報考研究生,在一道必須用日文回答的有關“國姓爺”(鄭成功)的歷史試題前,栽了個大跟頭,險險乎斷送前程:從那以後我對鄭成功的生命信號就特別凝眸;不久前造訪他的故鄉泉州,還特地瞻仰了設在南安的鄭成功紀念館,閒話打住。――讓我們借鄭成功的虎目來看一看吧。時值傍晚,遙望一水之隔的對岸,但見天低八閩,殘陽如血,荒村漠漠,寒山隱隱;俄而暮色侵空,悄然四合,天和地仿佛一艘被炮火擊毀的戰艦,在灰濛濛的海平面上截截下沉,下沉;這時,一陣海風襲來,他冷不丁想起前次北伐征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渡中興起的感慨:“聞道吾皇賦式微,哀哀二子首陽薇。頻年海島無訊息,四顧蒼茫淚自揮。”

鄭成功真是生不逢時。早在十七年前,在他還只有20歲的時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農民大軍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隨著吳三桂歸順愛新覺羅氏,滿人進關,入主中原,倉促的南明弘光政權,以及隨後並起的魯王、唐王政權,也都旋起旋滅: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魚,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為大明遺民,有幸為唐王朱聿鍵親賜國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軍血戰到底的了。這是一段艱辛曲折、可歌可泣的歷程。想當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戰袍,高擎反清復明大旗,統率有志之士,連袂雲、揮汗雨、專楫閩粵之間,雄視江東,是何等壯懷激烈!比方說最近四年多來,他就以廈門、金門兩島為根據地,三次誓師北伐;其中,以第三次聲勢最為浩大,大兵一路進入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直搗金陵。“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教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猶令人仰天長嘯,血沸神氣。可惜呀,可惜!由於他被空前的大捷沖昏了頭腦,誤中了金陵城守軍的緩兵計,末了,反落得損兵折將,慘敗而歸。

大明的江山,眼看著已如西墜的紅日,落人滿人的乾坤袋中去了。他恨,恨大敵當前,南明的幾屆小朝廷猶自荒淫昏聵,不是縱情聲色,醉生夢死,就是窩裡鬥,自相殘殺;時局竟和南宋驚人地相似:“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他恨,恨由於自己麻痹輕敵,一意孤行,導致甘輝、張英、潘庚鍾等一大批驍將屈死沙場:還帶累勢頭正盛的盟友張煌言孤掌難鳴,落入清軍重圍,乃至全軍覆沒。他嘆,嘆前月派往東瀛借兵的張光啟回來報告,對方只答應提供少量武器,決意不肯出兵;連與他有血緣之親的日本也不肯鼎力相助,還能指望誰呢?他嘆,嘆這幾天又有噩耗傳來,說擁戴桂王、堅守西南的李定國不幸戰敗,桂王本人正四處逃匿;殘局竟如此,夫復何所言7唉唉,天亡我大明,是何其速也,是何其迫也!

嗟嘆間,海風愈來愈勁,愈來愈烈,吹得港灣里的水面騰波涌浪,吹得炮樓上的旌旗伴著將士的鎧甲發出金屬的錚鳴。猛低頭,他看到騷動波濤間幻化出吳三桂、洪承疇等一批無恥漢奸的身影。鄭成功嚓地從腰間掣出長劍,恨不得把他們一個個都碎屍萬段。皇天啊皇天,為什麼偏生這等逆子?!后土啊后土,為什麼竟容此輩奸尤?!殘酷的是,在巨大的政治利益的誘惑下,無恥之徒的隊伍在節節擴大。這真是要為赤縣神州扼腕長嘆的了!你看,疊印著吳三桂、洪承疇,波濤問又推出他老師謙益北向長跪、俯首稱臣的優雅儒姿:尤其令他撕肝裂肺的,是在老師的形影之上,又有一副向著滿清政權脅肩諂笑的熟悉面孔破浪而出,此公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老父鄭芝龍!啊啊,傷心自古惟一哭,此刻的他,卻是欲哭無淚,切齒有聲。

波濤在聚聚散散、幻影在明明滅滅。這回,長波間閃爍的卻是他生母田川氏大義凜然的身影。鄭成功禁不住為之一振。啊,他敬愛的、永生的母親,原本生長在日本的平戶,從小沒有受過先儒的教育,長大也不曾得到明王朝的恩澤,只因她嫁給了一個中國丈夫,就心心念念以男方的朝廷為重。她是在和兒子、丈夫分手了十幾、二十年,才渡海來到泉州的。然而,來華生活還不過幾年,這位善良溫婉的異國女子,在國家存亡面前,卻表現得比許多漢族鬚眉更有骨氣。她不忍看漢家山河破碎,更痛恨丈夫的賣國求榮,在清兵占領她的居地安平鎮之時,不惜以死抗爭,自殺殉國。母親,母親,鄭成功在心底輕聲呼喚,兒子一定誓報國讎,以慰您老在天之靈。

然而,天未厭亂,國步多艱,方今之時,清朝廷的氣焰正熾,山河紛紛淪於敵手,形勢對義軍極為不利。如何才能扭轉時局呢?談判,在這之前不是沒嘗試過,說到底,那只是敵人誘降的翻版,他又豈甘自毀節操;開仗,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過,將不再是他們主動北伐,而是清軍大兵壓境,四面圍剿,以區區兩島目前的實力,要和胡運當空的清軍抗衡,顯然凶多吉少,只怕白揚州、江陰的慘烈局面又要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復多爾袞書》固然寫得辭采飛揚,“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語也不失激烈。結果,不過是使淋漓的鮮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幾縷悲壯的尾音而已。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廣,八荒之大,難道就沒有我義軍更好的出路了嗎?

突然,――這裡用得上突然,海上狂風大作,洪波如山湧起,俄而,就像神話中仙人騎避水獸從龍宮躍出,遠近的海水刷地分開一條大路,該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啟示,鄭成功在剎那間完成了生命的突圍:他決計戰略轉移,先行跨海東征,收複眼下為荷蘭人強占的台灣……

三百多年後,當我偕中州才子唐興順,漫步在太行山麓的紅旗渠畔,遙望千山萬壑盡頭的大寨,思緒忽然就飛到了廈門,定格在那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傍晚。思緒的飛越是從山與水的聯想引起的。從我當時置身的地方望出去,山,皆磊磊萬狀,爭氣負高,水,皆夭矯曲折,噴珠濺玉,這是自然的屬性,也是造化。因想,大寨當年的輝煌,在於她氣薄雲夭、一呼百諾式的壘石造田,在於她是一項磅礴的造山運動,吃虧呢,再明白不過的,在於缺了水的浸潤、渲染;而紅旗渠當初幾乎與大寨齊肩並行的榮耀,則得力於她穿山越嶺的奔騰,源源不絕的喧鬧,既占有山的龐偉,又兼有水的激越,因此長流到今日,依然莫名不減,或許……,從紅旗渠感慨大寨,這時我猛地一激靈,不由就想起了半月前的泉州之行,想起了絕處逢神助的鄭成功。

以後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鄭成功力排眾議,包括昔日盟友張煌言的諷勸――“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堅決東征台灣。現在看來,雖然他當日的決策,著眼點偏於創建根據地,休養生聚,待機恢復明朝;雖然他爾後血戰9個月,趕走盤踞在台灣達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這一時間跨度正好與他的年齡相等),僅僅被時人看做一種局部性的戰功;且看他在《復台》詩中流露出的欣慰:“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但是,他本人沒有來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經替他鐫刻了;時人沒有來得及升華的的,歷史已經替他弘揚了。山不轉水轉,他以悲壯的戰略轉移超越了悲壯。這是大義之上的大義,戰場之外的戰場。它超越了單一民族的狹隘視野,是個體生命的錯綜複雜的國家、民族矛盾面前所能爆發出的最強度的璀璨。偉業不一定在順境。偉業不一定在全過程。儘管,鄭成功在收得台灣後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蹟般地從絕境中把握住了未來。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義去撞擊時代,從而在華夏民族大一統的版圖上,留下了倚天仗劍的永久性造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