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千佛庵IV-134
簡介
千佛庵(第四批國保)時代:明
地址:隰縣城西里許鳳凰山巔
又名小西天。庵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主持興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補。現存建築多為明末所建。
千佛庵坐西朝東,有山門二重,布局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左右為文殊、普賢二配殿,兩側有北極殿、馬王祠;下院主要建築有無量殿、韋陀殿、摩雲閣、八卦亭及韋陀殿之上的鐘、鼓二樓。
無量殿為下院主殿,面寬五間,前檐插廊,殿內供無量壽佛。大雄寶殿是庵內的精華所在,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插廊,單檐懸山頂,殿頂筒板布瓦覆蓋,琉璃剪邊,中設琉璃方心。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六椽七檁前後單步梁用四柱,梁栿彩畫瀝粉貼金,近似龍鳳和璽畫法。這是山西明清建築彩畫中高等級裝飾,在民間建築的實物中並不多見,彌足珍貴。殿內懸塑滿堂, 共有大小泥塑千餘尊,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所塑。
歷史
千佛庵坐落在山西隰縣縣城西北一華里處的鳳凰山巔,寺院從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前後開始募建,崇禎二年(1629年)創建正殿,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殿落成。但此時全部工程尚未結束,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工程暫時停頓下來。清順治八年(1651年)至十三年(1656年)間,建設又重新開始,一些次要建築陸續完工。這期間還完成了庵內各種塑像的塑繪。現在寺院的格局和一應設施就是在此時奠定的。建築
寺院分為上下兩層院落,下院的主體建築為磚券無梁殿,上院為大雄寶殿和文殊、普賢兩座配殿。
大雄寶殿內是滿堂精巧的木骨泥制懸塑造像,梁架彩畫也富麗典雅,別具特色。清人稱千佛庵為“負郭之第一勝剎”。該寺位於山頂,從山下上山的石階要穿過一段人工開鑿的山洞,洞口有門,題額為“道入西天”,“郡人因有‘小西天’之號”。當時縣城的南關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聖境寺”,寺內大殿也有精湛的懸塑,俗稱“大西天”(今寺院已毀)。在隰縣縣城大、小西天一南一北,相映成趣。
彩繪懸塑藝術
由於這裡精彩絕倫的彩繪懸塑藝術,千佛庵在1986年就被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列為國務院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久聞此處殊勝,1992年冬,筆者第一次到此地遊覽。在欣賞懸塑彩繪之餘,聽寺中僧人提到寺院中保存著一套完整的明代萬曆年間刊印的佛教大藏經(學界通常稱之為“萬曆北藏”或“北藏萬曆續刻本”)。當時筆者對崇禎年間所建寺院藏有萬曆北藏心存疑惑,但並未過多留意。近年來筆者開始關注佛教史特別是佛經雕印史的研究工作,翻檢新近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釋家類·大藏》,並未提及隰縣千佛庵對萬曆北藏的收藏。書中只提到了七家收藏單位,分別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太原市崇善寺、安徽省九華山管理處、福建寧德縣萬壽禪寺、福建福州市鼓山湧泉寺、重慶市圖書館,所藏經書均為殘本這裡開列出的收藏單位顯然是不完全的。承友人見告,浙江省圖書館善本部就收藏著一套不完整的明萬曆北藏。近來有報導說,在甘肅張掖市大佛寺發現了完整的原版明代北藏,報導沒有明確提到寺中藏品是正統北藏還是萬曆北藏,但從文中提到的佛經卷帙數字來看,這部明代大藏經肯定也是殘缺的。
千佛庵民間傳說
相傳牽牛花被縣太爺的小太爺看中,逼婚投井自殺金牛拉回牽牛花的屍體葬於山坡金牛終日茶飯不進,後變成一條金牛金老爺的大兒子金馬和弟弟雖是一父兩母的兄弟,但自小到大相處很好,兄弟感情十分深厚金馬的妻子酸棗兒和妹妹牽牛花的姐妹感情也十分深厚二人積攢銀兩要到府衙去告縣太爺,可是由於府衙已被縣太爺買通,審案之中那縣太爺與府台大人暗中勾結,胡亂捏造罪名將金馬判了死罪處斬可憐酸棗兒花了錢財,不但沒告倒縣太爺,反丟了丈夫性命,一氣之下削髮為尼法號靜慧
靜慧開始是在臥牛湖邊的黃庵為尼,因專心修煉,且心靈機巧,領悟性極高,很快就升為管事後因連年災荒,黃庵尼多庵大,漸漸連飯都管不起了師太命眾尼中有能力的律外出化緣,積攢資金建立庵院,靜慧是化緣尼之一,她沿路向東往金牛山方向,吃千家飯,攢百家財一日靜慧來到馬莊村,見到母親雙目失明,父親也是滿頭白髮,不由得落下淚來父親馬能揉揉老眼見門外來了化緣的尼姑說:"師傅我家錢是沒有,可糧食還有,你住哪,我裝一袋玉米給你送過去"靜慧眼淚掛腮也沒吭聲,雙手合十,深深鞠了一躬後轉身欲離去就在靜慧一轉身的時候,馬能看到了靜慧右耳根一顆黑痣,脫口失聲:"你是酸棗兒嗎?"雙目失明的母親聽說是酸棗兒,一聲撕心裂肺的長喚:"棗兒,我的棗兒"靜慧強按住要蹦出來的心說:"施主你認錯人了,貧尼叫靜慧"說完急忙轉過頭去,怕如泉涌般的淚水被父親看到誰知這一出聲就被母親辨認出來了,跌跌撞撞衝過來一把抱住靜慧哭道:"你就是我的酸棗兒"
靜慧被父母認出來了,沒法再隱瞞了,母女倆抱頭大哭一場靜慧一五一十地將全部遭遇告訴了父母第二天一大早,馬能去金家老爺家報了信,說酸棗兒回來了金老爺連同兩位太太飯也顧不得吃,隨馬能到了馬莊村,婆媳見面又是一場痛哭
金老爺連失了兩個兒子,心如刀絞他想留住酸棗兒,但酸棗兒已經削髮為尼了心急中金老爺想變賣部分家財在當地為酸棗兒建一座庵院金老爺在取得酸棗兒同意後,就在金牛山上選了塊地建起了一座庵院靜慧請人塑了一尊"千佛"大佛像,設了香案從此金牛山千佛庵鐘聲悠揚,香火不斷說來也奇,周圍的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或為驅邪或為求子,十有八九都能如願每日天不亮前來燒香求佛,許願還願的絡繹不絕原黃庵外出化緣的一幫師姐妹們,聽說靜慧在金牛山建起了千佛庵,施主越來越多,香客接踵而來,都紛紛前來投奔千佛庵迅速擴大了起來,鼎盛時期擁有尼姑40多人,日進糧食數擔,香油數桶千佛大佛的塑像也全貼了金,周邊的府州縣也都有人前來敬香後千佛庵毀於兵亂,現在只剩下斷磚碎瓦了
千佛庵碑記
東明師真所謂開山祖也!一瓶一缽,萬水千山。晚而至隰,相城西北隅一山,負乾向巽,形類鳳凰。
中為身,南北岩展翅而前,兩腋細流,涓涓不絕。城東蒼龍山突起,文昌閣峙其顛,與茲山正相拱。北來諸水,入懷黃路河,一帶溪流,亦西奔到宮。水聚而南,州城塞其口,洵勝區也。遂於中斥地作庵焉。洞口片旁曰:“路入西天”。鑿崖取道,幽徑耳。出徑而登,得平曠地,序所謂刳阜拓境者此也。甃無梁殿三間,中龕諸佛,前綴以軒,旁翼以廡,對面韋陀殿三間,尊者座後,即直出正門也。門外特聳一巒,為孤桐峰,峰頂有小築為摩雲閣。峰之側有幽徑,片旁曰:“小洞天”。北出,左有小禪窟,穿牖取明。於北為閒房峰,前即鳳頭也。故亭不取方取園,曰:“八卦亭”。曠覽無礙,真可豁塵襟,空眼界矣!師於州城中坐釘龕,龕今猶在。右傍崖少卻,師之禪窟也。窟中肅然,佛一尊,單一條,四大之外,了無長物。前數級而下為庫窯,所謂:“小洞天”盡此矣。於無梁之上,復構層殿五間,戈明府為之倡,郭法曹為之和,州人相繼施助。西成之日,也即此殿成之日也。殿之南側有北極殿,亦窯空耳。北極右為廚窯。窯側又得一幽徑焉。徑稍寬,中置一石豈,傍有一小禪窯,師初闢土時晏息處也。曲而南出稍西,有禪窟,面南頗敞。詩所謂南嶺恰宜松者此也。為師高足靜修之室。由靜室而上有一窟,為往來行腳安單處。厥後為鳳尾矣。
師幼從師出家,削髮五台,虔修三十年。後朝南海,因結庵住普陀,而天台,而武夷,而天竺,而匡廬。又自南而北,出都門,於保定下邑嶺後村靜攝三年,作七晝夜水陸大齋,飯眾萬五千人。雖不復歸五台,而募修五台佛殿者再,前後費千五百金,其不忘本始如此。夫以海闊天空之識,偶到隰便作住山計,迨於斯土有宿緣焉。師誠能動物,隨往金錢,輒如所願,然毫不因以為利,惟願與大眾上結天緣,中結人緣,下結鬼緣已矣。此檀越所喜施而樂助也。大抵十分園滿志願,十分透徹真誠。是師開山心印,好眷屬,佳兒孫,心心相續,印印相承。則此山與天壤俱敝,而道場與此山俱永矣!是所望也,後人勖哉。癸未仲春前別駕金檀楊季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