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58年成立星溪大隊,1961年劃歸石市公社.1968年改名紅旗大隊,1971年復名星溪。1992年底,轄土庫,世家,下盧、中盧、新城山、老城山、長沙、丁家、良下、店前,丈屋等自然村共20個村民小組;年末共有 613戶3135入,總勞力1250人,人平收入1147元.十都村黨支部曾被評為全國農村先進黨支部。
十都村農作物以稻穀為主及大豆、油菜等。全村有耕地3662畝,糧食描種面積6346畝,經濟怍物描種面積1214畝,糧豆總產2526噸.油脂產量24.1噸;耕牛存欄213頭.生豬出欄2411頭.魚塘200畝。主要品種有草魚,鰱魚、鯉魚、鯰魚,有林地 141.1公頃,其中用材林115.8公頃,薪炭林24.I公頃,經濟林4公頃,竹林o.2公頃.當年農業總產值為594萬元。
經濟
十都村夏布工業是全村經濟的大頭.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織夏布,全村有 2000多人加工夏布,織機近乾颱,十都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夏布之村。還辦有磚瓦廠.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為 798萬元,超過農業總產值34.2%。
十都在清代就有墟集,以柴禾交易為主,稱柴墟,逢農曆二,五、八趕集。村街上建起了商業樓、供銷商店以及理髮、縫紉、鐵器等手工業營業店鋪.全村有國營、個體商店10個。
歷史悠久
十都的教育事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縣內外有名.從明代起.這裡就設有多所書院書塾。民國時期,在此設風德鄉中心國小,建國初期成立星溪聯合國小(1952年改名為星溪國小)。1958年設立先鋒公社第二國小,1960年復名星溪國小,後附設國中班。1990年改稱十都村完全國小。十都村清代有多人中進士、舉人,民國時期有2人留學日本,建國後考上大學的也不少,其中研究生1人。盧殿衡、盧榮光、盧建侯等人均為地方知名實業教育家。十都的民眾文化也很活躍.十都“社火’和龍舟,古時就聞名鄉里鄉外。建國後,這裡建起了全鄉第一個農村影劇院,井有自己的電影隊。十都農村俱樂部、文化之家和青年活動中心,也曾分別受到省、地、縣的表彰。
境內曾有百歲坊、文昌閣等古建築,民國時期被毀.建國後.尚存五友書院、祟本堂、園公廳等,均為清代建築,已改為他用。十都古時有“星溪八景”之謂,這八景是“墨渡漁歌·、“元覺鐘聲”、“松井溫泉”、“蘆州夜雪”、“柳堤春漲”、“文筆凌雲”、“官塘瀑布”、“仙嶺白雲’.清代曾有盧氏文人作“星溪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