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狹義的福州民系分布於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建省福州地區的舊福州五區八縣,即今天的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馬尾區、台江區、福清市、長樂市、閩侯縣、閩清縣、平潭縣、連江縣、羅源縣、永泰縣,以及寧德地區的古田縣和屏南縣。由於歷史上各個時期福州人移民海外的緣故,福州民系還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緬甸、泰國、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台灣、香港等。其中以福清、長樂和連江這三個閩江出海口的縣城為主,唐宋時福建沿海因商貿和其他原因移民到閩南地區的福州人已完全被閩南民系同化
形成
來源
福州民系的來源有兩個:中原漢人的入遷和土著閩越人的漢化。古閩越人是福建的原住居民。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定都東冶,即今天福州冶山附近。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朝所滅,閩越國的國民被遷徙至江淮間,閩地遂空。在此後漫長的時間裡,留居福建的閩越人逐漸被漢化。中原漢民遷居福建可追溯至漢代,尤以遷居閩江下游的福州平原為主,福州地區成為早期漢人入閩的主要聚居點。直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士族南遷至福州才開始了漢人與當地漢化的閩越人相互融合。其實當時華夷之辯觀念還是很重,漢人與土著的交流僅是相互學習,逐漸有少數普通百姓和當地土著結合,但只是少部分,而後陸續有其他中原移民進入福州。到了唐初陳元光進入漳潮地區鎮壓閩南土著叛亂,基本殺盡了土著男性(在之前也有漢朝鎮壓閩越叛亂殺掉福州一帶閩越男性,盡遷閩越遺民至江淮一帶,福州話里稱女性為“諸娘”一說是閩越王無諸的女人,指閩越女性)。唐末,同樣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的閩王王審知占領福州,這次帶來的固始50多姓光州府兵和200年前陳元光帶來的早一批光州府兵構成了今天福建福州和閩南地區的漢人主體(早期中原漢人入閩和當地土著通婚率極低,基本是不通婚,漢人移民殖民過程亦是存在殺戮的,唐末亂世之中黃巢殺掉了福建當時五分之一的住民,而當時福建人口便不多)。這些府兵後代出征不可能攜家帶口,最後定居福建,福州人即固始府兵於福州當地少數漢族女子和多數閩越土著女子後代。根據現代基因學考證顯示,福州男性基因內傳男不傳女的基因於中原漢族相似度可達0.966,甚至遠高當今中原地區漢族,而女性不過0.24,漢族是父系社會,故福州漢族得以代代相傳至今。正是晚唐經過五代,王審知在統一八閩,使福建有個統一的概念後並大力開發,帶入中原文化,並且有更多漢人入閩才形成了福州民系。福州民系有著普遍的中原認同。衣冠南渡八大姓,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其中以林和陳最多,黃和鄭姓也不少,素有“林陳一大半,黃鄭滿街擺”之說。
形成時間
對於福州民系的形成時間,陳支平老師認為大致在隋唐五代已經形成。從語言形成的角度上看,李如龍認為閩東語形成於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時期。一般認為,福州民系形成於五代時期。
通行語言
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本地人稱之為平話(一說:百姓話(意為民間話,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讀快點和平字的差別細微))。福州方言(閩東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話主要通行於福建地區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古田、屏南、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福清、平潭、羅源、連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過一千萬。 今寧德地區(舊福寧府)所轄的7縣(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福州民系使用的語言為閩東語福州話,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福州話保留了許多上古中古漢語特點和辭彙。為中原河南和山東一帶漢族移民在不同時期帶來的語言演變保留至今。漢語南方方言區的這些語言其實都是古漢語的保留,古時漢語稱之為“雅語”,吳語,閩語和粵語等可以說是漢語八音共同主線相同,但是又繼承了不同的部分故不能互通。福州話和閩南話整句交流也有困難,但是同源,現代考證福建地區福州話,閩南話,莆仙話等多個方言基本統一互通還需要50~100年時間。福州福清地區有部分莆仙話和閩南話使用地區,福清為四地交匯,有許多閩南移民,現福清部分村名發音更接近閩南話,福清縣離福州市區較遠,語氣上有些不同,但就是福州話,平潭縣說的便是福州話福清口音(舊時地域未開發管轄範圍比較大,包括福州和泉州也曾連成一片,福清在唐從長樂縣析出,平潭也是從福清縣析出)。日語因受中國唐宋影響很深,很多日語發音保留的宋音和福州話如出一轍,福清地區發音較福州市區重和日語大部分辭彙一模一樣,琉球群島老一輩琉球人保留的琉球語可以說就是福州話,但是現在基本失傳。福州人常稱自己的母語為“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