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老寨村

十老寨村

十老寨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寶秀鎮楊新寨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寶秀鎮西南邊,距離楊新寨村委會1公里,距離寶秀鎮5公里。國土面積有7.14平方公里,海拔1430米,年平均氣溫17.3℃,年降水量898.4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烤菸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32畝(其中:田803畝,地229畝),人均耕地0.51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8473.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柑桔、楊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其他面積120畝。有鐵、鎢、錫等資源。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09戶,有鄉村人口2006人,其中農業人口1922人,勞動力124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38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農村經濟

腐皮加工 腐皮加工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032畝(其中:田803畝,地229畝),人均耕地0.51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8473.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柑桔、楊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其他面積120畝。有鐵、鎢、錫等資源。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8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楊梅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楊梅產業。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6萬元,占總收入的29.08%;畜牧業收入108萬元,占總收入的21.5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89頭,肉牛26頭);漁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林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1.39%;第二、三產業收入99萬元,占總收入的19.72%;工資性收入137萬元,占總收入的27.29%。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5人(占勞動力的13.27%),在省內務工133人,到省外務工32人。

基礎設施

道路 道路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09戶通自來水。有609戶通電,有6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9.84%和99.8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0戶(分別占總數的79.64%和65.68%)。

該村到寶秀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2輛,拖拉機1輛,機車7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6戶;建有小水窖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40畝,有效灌溉率為7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7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35戶,鄉村人口2025人,其中男性1014人,女性1011人。其中農業人口1953人,勞動力1280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734人,彝族230人,其他民族6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0人,占人口總數的1.9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39人,參合率90.81%;享受低保4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2 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十老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亞房子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9人,其中小學生185人,中學生36人。

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十老寨村系漢族居住地,全村以漢族為主,依山腳而定居,約400年歷史。全村主姓氏為何,以山上石頭多而取村名。有全縣聞名的大納頂礦山,出產鐵、鎢、錫等有色金屬,有儲量較大的石灰石,有雕刻精美的何氏宗祠--瀘江祠,有上百年的萬年青樹20餘棵環抱在宗祠四周,一年四季春常在,是村民休閒乘涼的勝地。全村住宅建築為古式土木結構四合院,座西朝東,向陽北風,冬暖夏涼。街道呈S型,水泥路面,清潔整齊,前有平坦的農田,後有茂密的松木林,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從寶秀鎮人民政府駐地到本村5公里,全部水泥路面,交通便利,空氣污染低,是人們很適宜的居住地,是人材倍出的好地方。明清年間曾出過神醫何造,文學家何其英,浙江省逐江縣縣令何其偉,進士何朗,武舉何鍾靈、何鍾亮、何鍾英。現出過雲南省民族事務廳副廳長何瑛,處級幹部何海玉、何鑫美,正科級幹部不計其數,大學生60餘人,中專生30餘人遍及全省各地,此是一所培養人才的搖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