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鎮,位於福建省武平縣東南部,鎮境東臨上杭縣湖洋鄉,西與城廂鄉接壤,南與岩前鎮、中赤鄉相連,北抵武東鄉。總面積156.23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為十方村,離縣城18公里。 2000年,轄19個村民委員會,357個村民小組,有9265戶,38996人。其中農業人口36787人占總人口的94.34%。 十方屬武平東南山地丘陵區,境內500米以下的丘陵8227公頃,占該鄉面積的53.1%,其中低丘271公頃,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主要河流處明溪,由北向西南流出,匯合於中赤鄉上赤村,匯岩前之水入中赤河,境內流長19公里。鎮所在地年平均氣溫19.6℃,無霜期295天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 鎮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有煤炭、石灰石、鐵礦、錳、高嶺土等。全鎮有耕地面積2123.2公頃,其中水田1896.3公頃;林業用地12000公頃,其中有林地11333.33公頃,森林覆蓋率72.7%,林木蓄積量34.53萬立方米,立竹量200萬根。 一、經濟建設 糧食生產 鎮內耕地歷來以種植雙季稻為主,部分農田實行煙—稻,煙—稻—菜連作,還有甘薯等。1988年後,建立千畝豐產示範片。1994年,列為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區,首期開發彭寨、黎畲、三坊、鮮水、集賢5個行政村,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改造中低產田533.33公頃。隨著灌溉條件改善,引進旱育秧拋秧等新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34.06公頃,糧食總產20106噸,平均每公頃產5115公斤。分別比1988年增長37.54%和32.17%。 經濟作物 鎮內經濟作物有菸葉、花生、茶葉、甘蔗、蔬菜、木薯、蕉芋,果樹有柑橘、柿、枇杷、柚、梨、桃等。1992年開始,把山地綜合開發作為農村脫貧致富的主要項目予以扶持。1996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鎮在彭寨村建立6.67公頃反季節蔬菜示範基地,發展商品蔬菜,供應市場。1999年,組建武平縣富方農作物發展有限公司,建立80公頃蔬菜示範基地,商品蔬菜進一步擴大。並在廣州、深圳等地設立銷售點。2000年,全鎮茶園38.93公頃,產茶23噸,果樹290.27公頃,產果1363噸,其中柑橘園93.2公頃,產柑橘542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18.67公頃,總產247噸;甘蔗種植面積6.07公頃,產蔗237噸,烤菸種植面積169.8公頃,產菸葉244噸;蔬菜種植面積846.93公頃,產菜23724噸,果用瓜種植面積1.8公頃,產瓜58噸。 林業生產 1988年開始,大搞荒山綠化。1992年,基本消滅荒山,並通過省市驗收。1994年,彭寨、熊新、高梧3個行政村劃為鎮大頭典竹基地,種植66.67公頃。1995年,荒山綠化通過省政府達標驗收。1996年森林覆蓋率達72.2%。1997年起大力發展芳樟建立99.06公頃的芳樟示範基地。2000年,造林更新145.87公頃,生產木材5580立方米生產毛竹7萬根,油桐子63噸,油茶子4噸,棕片13噸,松脂129噸。筍乾4噸,山蒼籽6噸板粟1噸,香菇53噸。 畜牧水產 鎮內農戶飼養豬、牛、兔、雞、鴨、鵝,池塘養魚。1992年10月在省、地老區辦、科委、畜牧部門扶持下,引進優良公牛冷凍精液開展黃牛品種改良。1996年,扶持發展來福年出欄千頭養豬場,熊新萬隻養雞場,特種水產養殖。推廣秸稈氨化養牛。集賢村民林文基引進優良種豬冷凍精液進行母豬人工授精獲成功。十方鎮畜牧獸醫站被省農業廳評為1995年度先進單位。2000年,全鎮有60戶年出欄100頭以上養豬專業戶,3個養殖場。生豬存欄25478頭,牛2825頭,羊541頭,兔3317隻,家禽25.19萬隻,蜜蜂299箱肉類總產量3496噸,禽蛋產量533噸,蜂蜜3噸,養魚水面40.93公頃,水產品產量232噸 村鎮企業 1988年,十方已有煤礦、榨油廠、松焦油廠、塑膠廠、農機廠、機磚廠、石灰石、家具廠、木製品廠等。1989年1月29日,天台紙箱廠在十方鎮十方村動工興建,為全縣台胞獨資企業,次年春建成投產。衛生棉廠、水泥紙袋廠、水泥廠、紙箔廠等乾企業先後建成投產,熊新造紙廠等個體企業先後建成投產。1990年5月,十方紙箔廠與台商合資開辦武平縣建興紙香有限公司,成為出口創匯企業,紙箔產品和產量迅速擴大2000年,全鄉有企業1212家,從業人員13927人,工業企業產值21700萬元。主要產品有紙、煙花爆竹、引線、紙箱、紙袋、衛生棉、煤炭、水泥、機磚和食品等。年產值100萬元以上企業有10家,500萬元以上企業有2家。建興紙香有限公司生產的紙箔產品除銷往香港、台灣地區外,全部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高梧花炮、彭寨花炮出口法國、東南亞國家、地區和國內市場。 水利電力 1989年12月,礤頭小(二)型水庫建成,總庫容為10萬立方米1990年,實施十方乾渠防滲工程,新開鑿引水隧洞0.253公里,混土防滲0.247公里。1995年,35千伏6300千伏安變電站投入使用,架設10千伏線路720公里,新增農村用戶4000餘戶。1997~1999年,14個行政村先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占總行政村數73.68%,礤峰電站發電,併入縣電網。2000年,全鎮有小水電站1座,總裝機容量60千瓦,有小(二)型水庫1座小(三)型水庫5座,有效灌溉面積1889.4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749公頃。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88.99%和82.38%。 交通 郵電 1988年,鎮內有過境國道205線和省道306線各1條,鄉村公路3條,總長16公里。1989年後,鄉村公路得到較大發展。2000年,19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全鎮公路總長54公里,57處自然村通拖拉機路,總長67公里,貨運汽車21輛,手扶拖拉機108輛。 1988年,十方農村通信落後,為人工手搖磁石電話,容量僅有100門。1990年,郵電新樓投入使用,並開通450門縱橫制交換機,在全區鄉(鎮)農話率先實現自動交換。2000年,擁有郵路4條,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單程)71.5公里,固定電話裝機4280部,手機用戶占全鎮總戶數的46.19%,居全縣第二。同時辦理報刊、信件、長途電話等業務。 村鎮建設 1988年,農民住房多為1層—2層的土木結構。1995年5月,十方鎮列為龍巖地區第二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高梧村列為全區新村建設試點村。同年10月,結合306省道線和205國道改造,拓寬延伸主街道,拆遷1.8萬平方米,至1996年,新村建設動工面積6萬平方米,新建房屋面積達11萬平方米,鋪設混凝土路面3.6萬平方米,投資5000多萬元。1997年始,三坊、白土、黎畲、黎明、中和、處明、鮮水、鮮南等8個村部陸續新建。2000年,鎮政府駐地拓寬,新建3條街道,街巷鋪設混凝土路面3000萬平方米,建下水道240米,建有稅務所、郵電所、信用社、十方中學、法庭、企管站、土管站等公共建築,建築總面積2.5萬平方米,高梧、彭寨、三坊新村建設初具規模。鎮政府所在地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里。比1988年擴大1.2倍。各行政村建有村部、學校、廠房等,53%的主村道路鋪設混凝土路面,全鎮新建民宅總建築面積58.5萬平方米,街道安裝路燈97盞。1994年開始實施“造福工程”,至2000年止,全鎮共實施造福工程搬遷47戶,253人,建築面積4390平方米。 鎮村財政 1988年,鎮財政預算內收入124萬元,19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31萬元。1990年起,全鎮農副產品和私營企業得到較大發展,財政收入隨之增加。2000年,鎮財政預算內收入349萬元,19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41萬元。 集市貿易 每月農曆逢三、六、九為十方的墟期,逢五、十為高梧的墟期,隨著市場的開放擴大,帶動了商販的發展,交易品種豐富。1989年,建農貿市場1座,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設固定攤位376個。2000年,新建十方糧油批發市場,十方蔬菜批發市場至年底,鎮內有2個專業市場,1個鎮級集市市場,1個村級集市市場,個體攤位總數725個墟天日均人流量1.2萬人次,年成交額3700萬元。 二、社會事業 教育 1988年,鎮有普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2147人,教職工156人,國小18所,在校學生3828人,教職工253人。1991年,創辦鵝山中學,秋季開始招生。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新建、擴建、改建學校校舍以及改善教學、生產等設施。2000年,鎮內有普通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3436人,其中高中學生991人;國小14所,在校學生5008人;幼兒班39個,在園幼兒1014人;教職工547人。其中中學教師246人,國小教師255人,幼兒教師46人。學校占地面積20.2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63萬平方米,其中國小占地面積8.6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90萬平方米。 科技普及 1989年,十方鎮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1992年,十方鎮被省定為科技示範鎮,實施食用菌常年生產項目。1994年,黎畲村民肖春英組建武平茶果技術研究所為縣內首家民營科研機構。1995年,十方鎮科技示範鎮通過省驗收。2000年,全鎮有2家民辦科研機構,有167名各類技術人員,82%中青年掌握1門—2門實用技術,13年間共實施各項科技項目110項。 文化體育 1988年,恢復農村廣播,9月,鎮農民體育協會成立。1993年十方中學被國家體委評為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1994年2月,承辦首屆武東南片農民民間藝術節,十方籃球隊在全縣舉辦首屆“綠色杯”農民籃球賽中奪得冠軍。 1997年,鎮廣播電視站的管理體制由原來鎮政府管理為主的體制改為由縣廣播電視事業局垂直管理,廣播電視系統外開辦的有線電視網路歸廣播電視部門管理。2000年,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室19個,門球場4個,村級老年人活動室13個,體育協會2個,中國小均有籃球場,沙坑、爬桿、排球場等簡易體育設施。 衛生 1988年,鎮中心衛生院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工效掛鈎”等多種經營形式。鎮自來水廠建成,鋪設管道8公里,入戶350戶。1989年,鎮及行政村相繼成立初保委和初保領導小組,加強傳染病免疫苗預防接種,鉤端螺旋病得到控制。1995年,初級衛生保健通過省、地驗收。1996年5月,中心衛生院通過“一級甲等”醫院評審。1998年,十方鎮衛生鄉(鎮)通過驗收。2000年,全鎮有鎮中心衛生院1所。院房占地面積0.5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開設中西醫門診、手術、X光、B超、心電圖、化驗、牙科、科、婦幼保健等室和藥房、病房,有病床35張,醫用設備總價值12.6萬元。衛生技術人員41人,比1988年增加11人。個體開業醫生3人,鄉村醫生57人,衛生員6人,接生員6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人員2.4人,全鎮98%人口飲用安全水,其中38%人口飲用自來水。 計畫生育 1988年後,鎮堅持開展計畫生育工作,十方鎮計畫生育工作先後經歷了以落實節育措施為主到嚴格控制出生人口、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幾個階段。1988年全鎮總人口35939人,出生人口658人,出生率18.4‰,計生率47.87%,人口自然增長率14.1‰,符合節育率為82.77%。2000年全鎮總人口39742人,出生人口391人,出生率9.86‰,計生率97.44%,人口自然增長率3.86‰,符合節育率91.37%。 三、人民生活 1988年後,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96年,全鎮農民生活水平基本實現小康。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067元,比1988年增加2662元。大多數居民和農戶擁有彩電、冰櫃、機車。
相關詞條
-
彭寨村[福建省武平縣十方鎮下轄村]
彭寨村是武平縣的東大門,205國道橫穿全村,東鄰上杭縣通橋村,全村有三個大自然村,全村有776戶,25個村民小組,3014人,支部有5個黨小組,黨員74...
概況 村部 經濟 旅遊資源 -
黃柏村[福建省武平縣十方鎮高梧村下轄自然村]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十方鎮高梧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又名黃栢自然村。
地理位置 不居黃姓人 相關信息 -
岩前鎮[福建省武平縣下轄鎮]
岩前鎮,位於福建省西部的武平縣南端,鎮中心位於東經116°08',北緯24°55'。東連象洞鄉,西接中赤鄉,南與廣東省蕉嶺縣廣福鎮毗鄰,北與十方鎮交界。...
建制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十方
十方: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東、西、南、北、生門、死位、過去、未來。亦指遠古時代,智者伏羲所攜的十字形兵器。
佛教淵源 十方俱滅 十大方向 十方奇招 相關人物 -
城廂[福建武平縣城廂鎮]
城廂鎮地處武平縣城郊,位於縣境中南部平川河中段、天馬寨山西麓,東經116°06′,北緯25°06′。北鄰永平鄉、中堡鎮、東接十方鎮、武東鄉、南與中山鎮、...
行政區劃 地形地貌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旅遊風光 -
武平縣地方稅務局
武平縣地方稅務局成立於1994年8月,內設10個職能科室、1個直屬機構、下轄6個基層分局,主要負責全縣2000餘戶納稅戶的地方稅收管征、社保“兩費”及其...
機構概況 內設機構 直屬機構 基層分局 -
龍巖[福建省地級市]
龍巖市,又稱閩西,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1997年5月撤地設市。 龍巖是內陸鄰海城市,...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資源 人口 -
城廂鄉[福建武平縣城廂鎮]
城廂鎮地處武平縣城郊,位於縣境中南部平川河中段、天馬寨山西麓,東經116°06′,北緯25°06′。北鄰永平鄉、中堡鎮、東接十方鎮、武東鄉、南與中山鎮、...
行政區劃 地形地貌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旅遊風光 -
武東鎮
武東鎮,原名武東鄉,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下轄鎮。根據福建省閩政文【2014】68號檔案撤鄉建鎮。 2014年3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平縣撤銷武東鄉設...
簡介 經濟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