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儒九丐

十儒九丐

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為九等(儒:舊指讀書人),居於末等的乞丐之上。後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釋義:儒:舊指讀書人。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為九等,居於末等的乞丐之上。後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有人認為當代“臭老九”一詞源於此語。出處:一、宋·鄭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二、謝枋得《疊山集》:“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於國也。”

據曾的宋末遣老謝枋得、鄭所南的文集中記載的十儒九丐之說大概始自元朝。謝枋得在其所著《疊山集》卷六《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一文中說:“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耳吏,先之者,貴也。貴之者,謂其有益於目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於國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今之儒也。”鄭所南在他所著《鐵函心史》卷下《鞭法》的記載中,曰:“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這裡的七獵八民不如《疊山集》所記七匠八娼說的明確,因為民的涵義範圍廣,很難以此定次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