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台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台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台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台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台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台北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台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台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台北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台北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台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台北時間21時至23時)。
相關詞條
-
十二地支與生肖
十二地支與生肖,十二地支也叫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中國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舊式記時...
含義 生肖含義 曆法年 歷史背景 互相關係 -
十二地支[古人用以記錄時間的符號]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曆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
含義 關於十二地支 簡義 配臟腑 對應月份 -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漢族曆法紀年。在漢族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古代人...
含義 關於十二地支 簡義 配臟腑 對應月份 -
紀年法
公元紀年 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
古代紀年方法 中國紀年方法 世界紀年方法 -
地支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天干地支共同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曆法紀年。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稱為“歲星”...
簡介 起源 奧秘 來源 套用 -
星歲紀年法
大約在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就根據天象,發展出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歲指「太歲」。歲星就是木星,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分別...
簡要概述 方法介紹 實際套用 曆法革新 參考資料 -
黃帝紀年
黃帝紀年,是根據黃帝即位以及創製曆法的時間開始紀年。大量歷史典籍記載是黃帝打敗蚩尤後統一天下後命人所制定的曆法。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黃帝一生下來...
基本簡介 概念背景 乾支 社會倡議 對照表 -
古代紀年法
紀年,是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我國歷史悠久,從商代開始就有文字記載,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沒有確切年代記載。司馬遷根據前人留下的資料,在《史記》...
四種古代紀年法 曆法名詞解釋 基本概念 -
乾支紀年
乾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乾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乾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乾支表”。它...
紀年起始 轉換規則 紀年起點 乾支紀月 乾支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