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刺
《靈樞·官針》:“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節,是節要的意思。由於刺法中有十二節要,所以能應合於十二經的病症,又稱“十二節刺”。
(1)、偶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當胸部募穴等處,一手按其後背,相當於相應的背俞處,當前後有壓痛處進針。這種一前一後,陰陽對偶的針法,稱為偶刺,又稱“陰陽刺”。臨床對臟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屬本法。
(2)、報刺 ——“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此法是治遊走性病痛的針刺方法,根據病人所報之處下針。施行手法後,詢問病人針處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處下針。報,亦作“復”解,即出針後復刺的意思。
(3)、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這種刺法,是專對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針刺。先從傍刺入,得氣後,令病人作關節功能活動,不斷更換針刺方向,以疏通經氣、舒緩筋急。恢,有恢復其原來的活動功能的意思。
(4)、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這種針法是正中先刺一針,並於兩旁各刺一針,三針齊用,故名齊刺。這種刺法與恢刺相反,恢刺為一穴多刺,或稱多向刺;齊刺為三針集合,故又稱三刺。治療病變範圍較小而部位較深的痹痛等症。
(5)、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納)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針,然後在上下左右各淺刺一針,刺的部位較為分散,故稱為揚刺。本法適宜治療寒氣淺而面積較大的痹證。近代梅花針叩刺法,即為揚刺法的演變。
(6)、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也。”先挾持捏起穴位處的皮膚,然後將針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對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稱作沿皮刺或橫刺。這種刺法,進針較淺,治療淺表絡脈等部位的病症。
(7)、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這種刺法,是垂直刺入較深處候氣,得氣後慢慢將針退出,乃從陰引陽,輸瀉熱邪的一種手法,以治氣盛而熱的病症。輸指輸通,直入直出,以瀉病邪,故稱輸刺。
相關條目
(8)、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進針稍搖動其針而深入,在近骨之處將針上下輕輕捻轉。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稱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針淺刺的一種方法,故名浮刺。淺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套用皮內針法,就是本法的演變。浮刺和毛刺、楊刺同屬淺刺法,但是毛刺為少針而淺刺,揚刺是多針而淺刺,與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陰刺是左右兩側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這種刺法,多套用在壓痛比較明顯,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證。是先直刺一針,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針。由於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稱“傍針刺”。
(12)、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直入直出,刺入淺而出針塊,是邊續分散淺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癰腫、丹毒等症。贊是贊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稱讚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