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一弦之增,究竟是誰所創?《隋書·音樂志》記載說:“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來陳時,獲得了南朝宋齊舊樂,就有箏在其中。他親自聽了演奏後,興奮地說:“此華夏正聲也!”七年前(公元582年)隋文帝認為南朝音樂是“亡國之音”(注1)。今則稱南朝音樂為“華夏正聲。”這個轉變,完全是為了適應政治上的需要,其目的在於恢復漢族傳統,取得正統地位。於是他下令:“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定新律呂,更造樂器。”最後,根據他的命令,建立了清商(清樂)署,有箏等十五種樂器套用。因此,從繼承關係來分析(注2),十三弦箏應該說是傳自梁陳。再看《隋書·音樂志》 另一記載:禮部尚書牛弘等人,議定雅樂,積年不成,奏稱中國舊音多在江南,梁陳音樂合於古樂,請修補以備雅樂。奏準。終於在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雅樂定稿,其中有十三弦箏的明確記載。可見隋代雅樂是梁陳所傳,那么,隋代雅樂用箏傳自梁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同時,隋文帝對南朝禮樂,經過七年的觀察,已有所悟,認為正統所在,他是不會對禮樂器作輕易改動的。因為梁朝禮樂,在南北朝諸國中聲望最高,如東魏孝靜帝時,掌握一切朝政大權的高歡,他的部下,因文武百官貪污,請高歡予以懲治。高歡說:江東還有蕭衍老翁(梁武帝),專講文章禮樂,漢族傳統禮樂中原士大夫南望企慕,認為正統所在。我如果過急地整頓綱紀,不相寬容,人物流散,我還立什麼國!可見梁朝的漢族傳統禮樂,在政治上有一定號召力。隋文帝也認識到,要符合漢族人的願望,獲得民眾歸心,只有恢復漢族傳統,才能穩定政局。同時他也承認南朝音樂為“華夏正統”,儘可能地接收正統地位,以不被人看作“異類”而遭受反對。所以隋文帝對漢族的正統禮樂器(尤其是雅樂)是不會輕易去改動的。故說十三弦箏傳自梁陳,蓋可無疑。
(注l )亡國之音:南朝音樂,梁陳盡吳楚之聲,北朝音樂,周齊皆胡戎之音。北方承認南方是“華夏正統”,而隋朝卻沿用北朝音樂。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顏之推向隋文帝建議說:“今太常雅,並用胡聲,請憑梁國舊事,考尋古典。”隋文帝不滿地說:“梁樂亡國之音,奈何遣我用耶!”(見《隋書·音樂志》
相關詞條
-
箏
箏,又稱古箏、秦箏,古老的漢族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於中國民間音...
簡介 名稱由來 歷史記錄 外形特徵 鏇律 -
十三弦
十三弦就是箏。因箏有十三根弦而得名。這裡指幕染千秋社團出品的系列翻唱《十三弦》。共四首歌,即:《十三弦 亂世 夕影燭》、《十三弦 眉亂春秋》、《十三弦 ...
樂器 系列翻唱簡介 系列填詞歌詞 -
箏[漢語字詞]
箏,又稱古箏、秦箏,約(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國古老的傳統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
基本信息 古籍解釋 名詞釋義 歷史記錄 樂器介紹 -
牙箏
牙箏,是朝鮮族弓拉弦鳴樂器。歷史較為悠久的牙箏,原是我國東鄰朝鮮古老而有特色的拉弦樂器,它和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拉弦樂器軋箏一樣,同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地...
概述 歷史 特點及演奏方法 -
大三弦
大三弦,是蒙古、滿、漢等族彈撥弦鳴樂器。因張三條琴弦而得名。蒙古語曾稱胡兀不兒,今稱修打拉古,意為弦子。 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
彝族舞蹈 創始 清代彈唱名家 形狀做工 改進 -
《聽箏》
《聽箏》,一是指唐代詩人李端的五言絕句。全詩描寫了一位女子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可愛形象躍然紙上。二是指唐代詩人柳中庸的七言律詩...
釋義 李端詩《聽箏》 柳中庸詩《聽箏》 -
大牙箏
牙箏,是朝鮮族弓拉弦鳴樂器。歷史較為悠久,形制與箏近似,音色圓潤寬厚,可用於合奏或為戲曲伴奏。
概述 歷史發展 結構組成 館藏物品 演奏牙箏 -
浙江箏
浙江箏是中國古典樂器古箏的一種。
浙江箏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繫 -
箏馬
箏馬,亦稱箏柱、馬子、雁足等。 ”梁·沈約有《詠箏》詩一首,稱箏柱為“玉柱”,詩如下:“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 由於古箏面板呈微拱形狀,所以箏馬的安排...
簡介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