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原文
區 田 歌[1]
為潘功甫舍人作[2]
田父爾勿喧,聽我區田歌。
區田所種少為貴,收穫乃倍常田多。
問渠何能爾[3]?只是下不遺地力,
上不違天和,及時勤事無蹉跎。
爾農貪種麥,麥刈方蒔禾。
欲兩得之幾兩失,東作候豈同南訛?
我今語爾農,慎勿錯放青春過。
臘雪浸谷種,春雨披田蓑。
翻泥欲深耙欲細,牛背一犁非漫拖。
爾昔拔秧移之佗[4],禾命損矣將奈何。
何如苗根直使深入土,不用爾手三摩挲。
一區尺五寸,撒種但喜疏羅羅。
及其漸挺出,莖葉暢盛皆分科。
六度壅泥固其本,重重厚護如深窩。
疾風不偃旱不槁,那有禾頭生耳谷化螺?
此術爾不信,但看豐豫莊中稻熟千牛馱。
本書三十二說精不磨,我心韙之好匪阿[5]。
噫嘻田父毋��[6],莫負潘郎一片之心慈如婆。
詩歌注釋
[1]區田:我國古代的一種耕作栽培方法。見西漢《�勝之書》所載“區田法”。又名“區種法”。即深挖作區,將農田分成若干帶狀寬幅條田或方形小區,在區內綜合運用深耕細作、密植、集中有效地利用水分、肥料,加強管理,以取得高產。
[2]潘功甫:潘曾沂,字功甫,江蘇吳江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官至中書舍人、宣南詩社成員,林則徐曾加入此社。
[3]渠:他,指區田種植之法。
[4]佗(tuō):同“他”,別處。
[5]韙(wéi):是,對。這裡是意動用法。匪:通非。阿(ē):偏袒。
[6]��(ān ē):曲意迎合。
作品簡析
此詩為林則徐應潘功甫之請而作。詩中對區田之法大加讚賞和介紹,從中可見出作者對農事的關心和熟悉。詩歌開始敘述了區田之法比之“常田”,所種雖少,收穫卻多。其原因是“不遺地力”,“不違天和”。接著具體介紹了區田之法從浸種、耕作到撒種、田間管理各個環節,點明這種耕種方法,可以防旱,亦可防澇。詩人還處處用“常田“與“區田”對照,進一步揭示出“區田”的優越性。這首詩質樸、親切、自然,是對“區田”這種耕作栽培方法的藝術性的概括和介紹。對研究農作物傳統栽培方法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曾與龔自珍等人提倡經世之學。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修治黃河,後任江蘇巡撫,修白茆、瀏河等水利。1838年任湖廣總督,禁止吸食鴉片,卓有成效。旋即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在廣州,為了解西方,主持翻譯編輯《四洲志》,與總督鄧廷楨協力查辦鴉片走私商,繳獲鴉片二百三十七萬斤,在虎門銷毀。後積極籌備海防,倡辦義勇,屢次擊退英軍挑釁。
1840年任兩廣總督。六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見廣東防守嚴密,乘隙侵占定海,北犯大沽。林則徐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次年派赴浙江,籌劃海防。不久充軍新疆,曾在新疆興辦水利,墾闢屯田。後起用為陝西巡撫,擢雲貴總督,因病辭歸。1850年被起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督理軍務,病卒潮州途中。謚“文忠”。能詩文,有《林文忠公政集》、《信及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