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構造穩定
正文
工程建設地區地殼的穩定程度。即該地區有無活斷層和地震等現代構造活動的跡象、活動的強度及其對工程的可能影響等情況。區域構造穩定與水利工程 一般認為第四紀以來活動過,並可能再次活動的斷層為活斷層。1976年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把具有下列特徵之一的斷層命名為可能的活斷層:①在過去的3.5萬年中,至少發生過一次地表或近地表活動,或在過去的50萬年中發生過反覆性活動的斷層。②具有強地震活動。這種強地震活動性是根據儀器記錄確定的。這些記錄很準確,足以說明地震活動與斷層有直接關係。③與根據上述特點①或②確定的可能活斷層,存在如下的構造聯繫。當已確定的可能活斷層活動時,估計將伴隨發生活動的斷層。活斷層的活動能給建築物造成不可抗拒的破壞,如1976年中國唐山地震(震級7.8級),在震區出現一條NE30°的地震斷裂,長約8km,總體走向與主要發震構造(滄東斷裂)一致,其最大水平錯距2.3m,垂直錯距0.2~0.7m,通過的道路和建築物均被相應錯開。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8.3級),位於聖·安德列亞斯斷層上的聖·安德列亞斯壩和上晶泉壩分別被錯開2m和2.5m。活斷層活動可能引起地震,也可能不發生地震。
由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稱構造地震,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中大多又屬淺源地震(震源深度
![區域構造穩定](/img/0/e66/ml2ZuM3XxkDN3ATO4YjM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yEzLxk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區域構造穩定性評價 區域構造穩定性評價是水利工程規劃、選壩和工程設計的一項基本工作,它主要包括下列四個方面。
構造穩定性分區(帶) 根據區域地質、人造衛星及航空攝影圖片、航空磁測、重力和人工地震探測資料以及歷史地震和地震台網觀測記錄,研究區域內的沉積構造、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區域性隆起、凹陷、褶皺、斷裂、現代構造和地震活動等特徵,分析建設地區所屬的大地構造單元,主要的深大斷裂和活動斷裂帶,探討水利工程地區的地殼穩定性,並根據其地區性差異,將研究區劃分為若干區(帶),如黃陵地塊、仙女山-九灣溪斷裂帶、秭歸盆地等,以作為判定潛在震源區和水利工程規劃選點及可行性研究時選擇壩址方案的依據。
活斷層研究 野外鑑定是否為活斷層需要綜合採用各種方法。通常可通過野外地質地貌觀察,對斷層兩側的地層和地貌單元的對比,並對斷層物質和斷層兩側或其上覆的第四紀沉積物進行微體古生物鑑定,以確定其地質年代,或用放射性C14、熱釋光等方法測定其絕對年齡,判定斷層的最新活動年代。利用地震台、網觀測資料和重複大地測量或短水準測量資料,可以確定活斷層的最新活動情況和相對位移量,預測其今後活動趨勢。
地震基本烈度或地震危險性分析 根據區域構造和歷史地震分布情況判定潛在震源區,再根據歷史地震和地震台網觀測資料分析各震源區的震級-頻度關係,可能最大震級和地區的烈度衰減規律,結合地震地質條件確定壩址在建築物使用期間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即地震基本烈度;或按工程重要性和潛在震源區的實際情況給出壩址在超越一定機率水平下可能遭受的地震烈度和壩址岩土層的峰值加速度及反應譜等地震動參數,通稱地震危險性分析。
水庫地震可能性研究 (見水庫地震)。
參考書目
黃培華等編:《地震地質學基礎》,地震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