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金融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區域金融風險形成的巨觀因素一國的巨觀金融政策、金融開放程度和金融監管制度的健全性是形成區域金融風險的主要巨觀因素。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巨觀金融政策是以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參照系的,即普遍實行一元的金融政策。但是不同區域,基於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金融產業成長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對統一金融政策的傳導力度和速度也就不同。對於那些金融產業成長水平較高的區域而言,面對緊縮或擴張的政策,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多元化的金融組織機構、健全的金融市場迅速調整金融活動,並在風險分散的情況下實現預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對於那些金融產業成長水平較低的區域而言,由於經濟結構的低級化,金融工具和金融組織的單一化,以及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在調整金融活動水平時,往往無法化解或軟化政策調整帶來的影響,導致金融風險在欠發達地區形成並累積起來。
金融開放雖然可以使一國參與到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從而享受到全球金融創新和金融發展的帶動和輻射,加速金融深化的步伐。但不可忽視的是,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累積並爆發的金融風險也會沿著金融開放的鏈條向其他地區或國家蔓延,並且本國金融產業系統的風險也會通過與國際金融風險的疊加而無限放大。金融開放還使國內金融產業直接面對國際競爭,也會誘發一些競爭性風險。國際資本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國內金融產業的經營和管理,一些難以有效甄別的、以套利為目的的短期行為,也會導致較大的損失,甚至形成金融動盪。因此,一國的金融開放不僅要遵循合理的時間序列,也要兼顧國內不同區域的風險承受和抵禦能力,盲目或過早的全面開放,必然誘發某些落後區域的金融風險。
亞洲金融危機中,一些國家受到嚴重衝擊的原因固然可以歸咎到本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但更為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這些國家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的欠缺,沒有形成較強的風險意識,對外資的規模、流向沒有正確的控制和引導,金融監管制度不夠健全。金融產業具有固有的脆弱性,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容易引發擠兌等風險,因此,金融監管是防止個體性危機產生及擴散的必要手段,在某種意義上,金融監管是金融安全的外在保護措施。美國金融專家魯薩基斯提出,金融監管的發展“與其說是導因於政府對銀行健康發展的期望,倒不如說是主要導因於金融危機而致”。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應該包括:完善的監管組織體系,科學的信息決策體系,完備的監管制度體系,有效的危機處理體系等。
(二)區域金融風險形成的中觀因素
地方政府對金融活動的干預是誘發區域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驅動下干預金融活動,導致金融財政化的趨勢,降低了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使金融組織行政化,自身的約束能力、內控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時,政府干預形成的區域金融運行的封閉化和區域間的產業同構化弊端,增大了金融產業的經營風險,也影響了巨觀金融調控目標的實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對金融活動的干預會增加道德風險,道德風險通常就產生於封閉的金融體系或新興市場中官方提供的安全網。當區域內的金融組織與地方政府之間形成難以分割的關聯網路時,地方政府就自然地承擔了隱含的擔保責任。區域內的金融組織會無所顧忌地涉足高風險投資項目,使大量銀行資產價值收縮的風險越來越大,並且這種隱含的政策擔保還會使人們對經濟產生過於樂觀的預期,產生過度借貸綜合症。
地方政府的經濟決策失誤,特別是投資決策失誤,也會形成或加劇區域金融風險。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保證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投資項目缺乏充分、必要的論證,導致決策失誤,就會直接影響區域經濟效益,在造成資源浪費的情況下,惡化區域資金短缺狀況,延誤區域經濟發展,甚至導致企業及金融機構陷入嚴重危機。
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與運行狀態是決定區域金融風險抵禦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需要運行狀態良好的實質經濟的支撐,其主要表現就在於運行良好的區域實質經濟能夠提高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並提供較高資金回報率,從而增強外部融資能力,降低區域內源金融風險形成的幾率。而一旦關聯區域的金融風險通過債務鏈條等途徑向本區域擴散,或者出現巨觀金融風險向本區域傳播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結構越合理,對風險的消化能力就越強。
區域間資金流動是形成區域金融風險的直接原因之一。由於不同區域之間投資環境差異較大,追逐較高回報率的資金或資本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跨區域流動,特別是隨著金融產業的成長,金融市場日益完善,金融主導型資金流動逐漸取代財政主導型的資金流動,成為區域間資金流動格局中的主導模式。這種轉變加劇了存在梯度勢差的區域間的資金非平衡流動,擴大了資金流出區域的資金缺口,降低了區域金融產業系統的支付能力。同時,區域間大規模的頻繁的資金流動以及由此形成的債務鏈條,也是關聯性區域金融風險的傳播途徑。
(三)區域金融風險形成的微觀因素
區域金融風險形成的微觀因素主要包括區域金融產業的內控機制、金融市場健全性、金融產業資產質量以及金融產業人力資源條件等。
區域金融產業的內控機制,是指金融產業內部克服金融脆弱性,保證金融資產質量,從而保障支付能力的機制。建立完善的科學的內控機制的前提是建立現代金融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如果建立了現代金融產權制度,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內部監督、決策、管理、經營體系,就可以大大降低微觀金融風險發生的機率,預防微觀金融風險的累積和擴散。
區域金融市場健全性,一方面是指區域內所有的金融組織能夠充分利用票據市場、同業拆借市場,甚至資本市場,獲得長短期資金融通,減少發生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以及經營風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市場體系包含了金融活動規範性的約束、監督機制,既能避免或控制內源性金融風險的產生,也能扼制關聯性金融風險通過金融市場的傳播或疊加。
區域金融產業資產質量是決定區域金融風險水平,進而影響區域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金融產業特別是其中主要組織機構的資產質量較低,一方面會降低金融產業的盈利能力,從而導致競爭力低下,另一方面也會降低金融產業的信用等級,影響信用擴張。如果金融產業資產質量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發生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而且資產質量問題是金融產業內疾,會大大降低區域內金融產業對輸入性金融風險的免疫能力和抵禦能力。區域金融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主要是指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決策水平,項目投資和審貸等業務人員的業務組織、風險意識和風險防範能力等,是影響區域金融風險水平的直接因素。
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防範
區域性金融風險往往是由個別或部分機構的金融風險在該區域內傳播、擴散引起,或者是其他經濟聯繫密切的區域金融風險向本區域傳播、擴散而引起關聯性金融風險。在我國,當前階段區域性金融風險主要集中於以下幾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包括銀行信貸和平台融資,由於規模巨大,會對金融機構的正常經營活動造成衝擊;二是房地產金融風險,其中涉及從土地收儲到銷售整個環節的融資,不僅融資額巨大,且周期長,風險難以把控;三是製造業目前處於去庫存和去產能化的過程中,結構調整造成相關企業信貸和融資也存在一定風險。此外,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否保持了資產的高流動性,是否存在過度投機、違規操作等問題,也是影響會不會誘發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一要完善區域性風險監測、評估和處置機制,加強區域金融監管,促進監管協調,強化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防範風險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二要不斷深化金融改革,穩步推進金融創新,改善金融機構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提高其風險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三要嚴格保證信貸品質,對貸款風險繼續執行“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政策,進一步最佳化調整信貸結構,把握新增貸款投資方向,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
四要加強區域內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信息共享、互相監管等方式,構建良好的區域經濟環境。此外,還要重點防範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等外部風險向金融體系傳染滲透。